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历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地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中国共产党在6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经过短暂的和平恢复时期、社会主义过渡和所有制改造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推进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基础上,由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所开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一
毛泽东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过程中,所积累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历史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前提,所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准备。
正确地评价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科学认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对于我们今天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历史功绩来说,毛泽东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一是成功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造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制度前提和政治基础。二是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实践努力,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三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模式进行了创新性的理论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前提和思想准备。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毛泽东的失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2页)因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一定要采取历史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地评价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的功与过。
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性课题展开理论上的思索和实践上的尝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做了理论准备。
1.率先提出“以苏为鉴”的方针,强调建设社会主义要走自己的路,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前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如何搞社会主义,主要还是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照搬照抄苏联的建设模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苏联模式逐渐暴露出其缺点和弊端,毛泽东开始认识到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迫切性。他明确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3页)在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党的八大前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毛泽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思考,他率先提出“以苏为鉴”、不要机械照搬外国经验的方针。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中国要走自己的路,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关于走自己的路,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提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和逻辑起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根本经验是,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路线基础和精髓。
2.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这对矛盾是基本适应前提下的不适应,可以经过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提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是当时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明确提出了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这些理论为形成社会主义建设正确路线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在对中国国情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路线,提出我国正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长期性和曲折性有了初步认识。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16页)认为我国正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这一观点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识是有启发性的。
4.提出建设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发展目标和中国工业化道路。毛泽东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的思想观点。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毛泽东强调不能照抄照搬外国经验,要正确处理农、轻、重三者关系,从中国国情出发,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工农并举的工业化道路。
5.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问题的科学方法论。毛泽东要求我们必须学会用辩证的思想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问题,他生动形象地概括说,讲辩证法就是运用“要讲两点”的辩证思想来观察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在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关系和矛盾时,在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也要抓好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重点和非重点的辩证关系。他在具体阐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中还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综合平衡”、“并举”的重要思想。
6.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问题的理论创新认识。他认为,我国是一个商品很不发达的国家,看商品生产、看它与什么经济相联系,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这些认识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前提。在经济体制方面,他主张着重解决中央与地方分清经济管理权限的分权问题,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毛泽东主张对外开放,他说:“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41页)
7.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认为中国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逐步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提出“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总目标。
8.提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建设的基本任务和方针。认为文化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武装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毛泽东提出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和吸收我国过去和外国一切有益的文化科学知识。
9.提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强调党要密切联系群众,好好团结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10.提出和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于对外方针和政策,毛泽东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强调要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关系,反对大国的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正确认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是我们党理论创新宝库的伟大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必要前提。
二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毛泽东与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继承开拓的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是不断推进、接续发展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准备,是后者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正确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关键,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关键,只有紧紧抓住这一首要的根本问题并加以解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问题才能得到解决。邓小平总结我国和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问题。他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封闭不是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建设;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等。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科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郑重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验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决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和路线,科学确定了时代主题,正确判断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策略,提出并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从此,中国进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轨道。改革从农村开始,迅速而有效地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改革的成功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各个方面改革的步伐。以开放四个经济特区为新起点,接着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进一步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和海南建省并建设经济开发区,经历了这三大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财富积累急剧增加,国民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面临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这一重大问题。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的14年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在总结党成立以来80多年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按照邓小平“要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集中力量抓党的建设,根据新情况新要求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决策,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集中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创新,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回答了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同时也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和带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到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发展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新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新世纪新阶段向我们党提出了“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的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科学发展观,其实质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回答“发展什么,怎样发展”这个根本问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提高全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领导发展的能力;把按照科学发展观推动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在发展中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在发展中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起来;在经济发展中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结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发展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发展中进一步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31年伟大发展历程中,我们党依次回答了三大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创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新成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续深入回答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这些与毛泽东思想一同,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建设和发展的伟大精神财富和思想指南。
三
6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走的是一条通过开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正确之路,是一条走向富强、民主、文明,走向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成功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在曲折的探索中成功开辟和健康发展,归根到底,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不断结合的60年。中国发展的成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正是因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被看作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而为世界所瞩目。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除了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专政这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
1.关于科学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科学发展,是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其意旨是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即通过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既是基于现阶段中国发展所面临问题的考虑,也是基于对整个世界负责任的考虑。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的典型特征。人口多、底子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资源分布差异很大,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也很大。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矛盾逐渐突出。深刻把握中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自觉走科学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上的创造性探索。
2. 关于和谐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推进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所要努力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内涵,也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的价值目标。中国希望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公平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这是中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背景。说到底,和谐发展道路就是一条避免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国和谐发展道路的选择,是中国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实现中国的和谐发展,关键是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同时,有效地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不仅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制度保证,也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制度保证。中国将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效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着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走向深入。
3. 关于和平发展。
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既关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密切相关。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其核心思想是:中国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在国内追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同时,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是向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和庄严宣示。这一昭告的特殊意义在于,中国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和不断改革创新。中国决不走历史上一些大国那种充满刀光剑影和“血与火”的发展道路,中国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更不通过掠夺别国发展自己。即使中国将来富强了,也永远不称霸,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正为此不懈探索和努力。
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根本原则作为指导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个核心理念就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旨。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