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逸:汉娜·阿伦特的心路历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50 次 更新时间:2009-09-16 17:19

进入专题: 汉娜•阿伦特  

唐逸  

1924年,一位18岁的德国犹太女大学生来到马堡大学,慕名师从布尔特曼和海德格。她留着短发,常著一身绿色的时装,被同学称为“绿衣女”。她坐在食堂用餐时侃侃而谈,连邻桌也会静下来恭听。她眼睛里映出一种异样的动人的光,后来被几位著名的自传家和传记家所津津乐道。她在大学附近的阁楼上,赁屋而居,便在这里,招待她的朋友,谈论哲学,间或从墙洞召唤出一只小老鼠,她的小朋友。也是在这里,连续两个学期,秘密接待她的老师兼情人海德格。她深深爱着他,许以终身,然而已婚的海德格并无改变现状的意图。于是她黯然离开马堡。她的名字叫汉娜•阿伦特(Hanna Arendt 1906-75)。

她出生于魁尼斯堡一个德国化的犹太家庭,天资颖悟,十几岁已通晓希腊文和拉丁文,喜读古典和哲学。她先后在柏林、马堡、海德堡、弗莱堡大学攻读,但纳粹政权终止了她在德国的学院事业,转而参与犹太运动。1933年被捕,旋逃亡法国,曾被拘于法国的集中营,1941年潜往美国而定居。她任教于几所美国大学,最后在“社会研究新中心”任研究员。

1951年,她发表《极权主义的根源》,一举成名。此书不仅论述极权主义,而且分析了她称为“现代人类三大羞耻”的反犹主义、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她指出,这些主义的核心是(贬义的)意识形态,即特定观念的逻格斯。特定的观念可以是阶级、种族或国家。这逻格斯推导出特定观念的逻辑后承,构造出一个封闭的体系,并依此构造出一个政治实体。为了实现这样一个脱离人间的抽象的国家,必然使用制度化、系统化、严密化的物理和心理暴力。这种国家的形象便是集中营(劳改营),而这种国家生成的土壤是“无根的”“被分解的”盲众。

1958年出版《人类的处境》。人类生活分为“行为生活”和“沉思生活”。前者包括劳作、工作和行动。工作超越劳作,行动超越工作。劳作指生产经济活动,工作指控制自然因而造成自然之外另一世界的活动,如造房屋、写著作。行动指超越自然的人际互动,因而在世界上留下特殊痕迹的活动,如发表、辩论、从事某事业、抗议某罪恶。这是人类特有的自由和超越。行动的理想领域是政治,这里提供的公共领域和分享的利益,富有挑战性和升华作用,充分实现人的潜能。古希腊、罗马尊重行动的至高地位,中世纪让位于工作,而现代崇尚劳作,执迷于商品和无底的欲望,失去稳定的结构,生活程序化,政府行政化。现代性削弱行动,于是人类失去存在的意义,为虚假的“历史规律”而存在。

1963年出版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引起极大争议,受到以色列群体的谴责。因为阿伦特提出,那个直接屠杀几千犹太人的前纳粹分子艾希曼,并非出于个人对犹太人的仇恨或出于本身的恶而屠杀,而是出于对元首的忠诚,不假思索地执行了一个纳粹官员的职责。由于强调暴力的体制性,阿伦特未能深究纳粹罪恶的本性。

1978年身后出版的未完成著作《心智的生活》回溯了早年未能充分论述的沉思生活。人的基本心理功能是思维、意志和判断。认知(科学)的动机是求真的激情,追求“是什么”;而思想(哲学)的动机是爱智慧的激情,追求“意义为何”。科学提供坚硬的结论,故属于这个世界;哲学没有结论,超越此世,乃是人类自由的表现。

阿伦特并未构造严整的思想体系,甚至疏于缜密的逻辑论证,却被公认为当代的重要政治思想家。她对政治哲学的贡献,在于她提出和回答问题的富有洞见的视角。她坚守个人的自由权利,然而又不同于自由主义传统,她上溯古希腊“人是政治动物”、公民责任、政治的伦理价值等传统。结合了当代的对话理论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她提出,政治是人类行动的理想领域,但真正的政治是人间的,不是意识形态的空洞虚构。通过公民的分享、交流、互动、参与、竞争、辩论、认同等积极活动,政治可以成为提升群体水准的道德力量。无根和分解,则易于被诱骗和恐吓,成为极权恐怖的人质。这种人间的和公民的思想,本来可以构成海德格的孤独存在哲学的互补,可惜他拒绝阅读阿伦特的著作,正如他拒绝这颗炽热而睿智的,一直深深爱着他的心。

    进入专题: 汉娜•阿伦特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众生诸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036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评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