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惠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基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51 次 更新时间:2009-09-13 22:55

进入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侯惠勤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之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发展,是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新挑战的意识形态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紧密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积极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有力的价值支撑,而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讲价值需求,脱离世界观、历史观讲价值观,脱离社会基本矛盾讲人性法则,甚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消解在所谓的“普世价值”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本质体现

从意识形态视角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扣住社会主义价值合理性这一关键。毫无疑义,从以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转向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从一个领导革命、夺取政权的党转为领导建设、在完全开放的环境中长期执政的党,党的指导思想、建党理念以及价值合理性资源都必须发生重大变化,否则就会落后于形势而失去领导的资格。然而这里的底线就在于其变化无论多么巨大,都还是“自我完善”,而不是对此前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否定;其思想理论的创新成果无论何其新颖,都还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而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超越;就执政的价值合理性而言,无论其如何构建,都是在原有的利益和道义基础上的拓展,而不是推倒重来,否则就是对原有国家制度的根本颠覆。之所以如此,就在于现代国家的价值合理性类型无论作何种概括,其实质都是以“主义”为制度构建的根据,因此国民对于国家的认同,其实就是对于主义的认同。

主义是现代国家的立国之本,主义的选择就是国体的选择。主义之争,意识形态冲突,从来就不是纯粹的思想观念之争,而是由谁执政、为谁执政、如何执政的制度选择,是领导权之争。不同的主义,就决定了不同的当政者和执政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以来的政治革命,实质上就是通过把握未来的共同理想,凝聚人心、动员群众,实行以创建新社会制度为追求的社会变革。当然这一变革的深层原因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但其实现方式却是以主义为旗帜的群众性政治动员。简单来说,现代国家的价值合理性问题,就是主义获得认同的程度,就是共同理想的形成并诉诸行动的过程。因而共同理想的吸引力问题,共同理想支配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程度,是现代国家价值合理性的要害。这样,价值合理性问题就理所当然地归结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为共同理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根本上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

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新的历史条件创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大成果,是通过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我国意识形态的新发展,实现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大创新。其实质在于,我们既需要根据历史条件的新变化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我完善,加强包括话语转换在内的理论创新,又要旗帜鲜明,在变革中坚守、在发展中继承,强化而不是淡化社会主义的身份特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党的领导。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构有三大基本价值取向:一是世界眼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时代潮流(现代化建设),三是中国特色(前两者在当代中国的结合)。其中,“中国特色”这一价值取向成为我国意识形态核心理念及其更新的依据,是当代中国最具标志性的形象。这一理念表明,一切是非曲直、一切价值评价,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为尺度,没有什么抽象的价值尺度,因而不能离开这一具体尺度搞抽象的争论。所以,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有效地提升我国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形成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形势下的共同理想,有效地整合日益复杂的社会多元利益,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话语创新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突出了以爱国主义为内核进行话语重组,以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应该看到,我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既不是背离当代世界文明潮流的民粹主义或民族沙文主义,也不是淡化意识形态界限的实用主义,而是以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利益和最大利益为目的的新型爱国主义。它承继中华文明优良传统和长期革命传统,立足“一国两制”以及国家主体部分实现社会主义的事实,放眼各种文明共存交融的未来,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使命,因而富有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以这种爱国主义为内核重组意识形态话语,既尊重历史,又面对现实;既体现鲜明的价值取向和原则立场,又突出国家整体利益和求真务实理念。邓小平在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时明确提出港人治港的界线和标准,即港人治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内核重组意识形态话语的最好说明。从表面上看,邓小平对于爱国主义的界定丝毫没有提及社会主义等意识形态鲜明的话语,但不难发现其中高扬的社会主义旗帜。历史证明,只有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才真正站了起来,并以世界大家庭平等的一员,以充满自尊、自信、自强的新形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邓小平所言:“中国今天的形象,不是晚清政府、不是北洋军阀、也不是蒋氏父子创造出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变了中国的形象。”因此,当代中国的爱国者,必须具有民族自豪感,必须崇敬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保持了核心价值的连贯性,即始终坚持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始终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这不仅是稳定大局的策略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根基。概括来看,这种价值的连贯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不许干扰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是当代中国必须牢牢把握的方针原则。因此,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邓小平对此有一个明确的表态:“我们搞现代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凡是妨碍稳定的就要对付,不能让步,不能迁就。”不排除动乱的干扰,一切无从谈起。中国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努力,都是为了稳定大局,都是为改革和发展凝聚力量。

第二,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地将“四项基本原则”定位为立国之本,使之成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中国之所以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除了上述维护国内外稳定大局的需要,还是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共同理想、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对于中国的价值概括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能够发展中国”。其中关于发展中国之价值,不仅指的是经济持续增长,还包括培育“四有新人”、协调先富后富、形成共同理想,以确保人民团结、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因此,社会主义不仅是发展的保障,也是发展的原则和方向。

第三,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西方国家不要指望控制中国。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一个特殊的国际背景下展开的。一方面,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使得中国争取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世界社会主义的低潮和现行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又使得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重大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世界霸权主义。它总是力图左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总是不断地为中国的发展设置障碍。对于这种企图,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明确指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都不允许我国按照西方设计的方式实现现代化,而必须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否则,将不仅对于中国是一场大灾难,对于世界也是一幅难以想像的图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不断开拓,本身就是对于人类文明和世界和平发展的伟大贡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根本价值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观察思考中国的命运,继承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理念,同时又根据新形势有所突破。这就是说,强调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统一性,与现代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可以说核心是“两破两立”:即不断打破那种以为近代以来的中国可以成为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幻想,立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不断打破资本主义文明就是当代人类文明的幻觉,立只有社会主义文明才是当代人类文明的真正出路。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别的什么国家。而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在其全球化的扩张中,必然不断地制造发达和不发达、中心和边缘两极;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走资本主义道路,必然永远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中华民族的复兴如果寄希望于搞资本主义,必定是一场灾难一场梦。毛泽东对此有过这样经典的描述:“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毛泽东所表达的上述核心理念,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共识,也日益成为全中国人民的共识;不仅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共识,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共识。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本文原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进入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025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