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化印象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057 次 更新时间:2004-06-03 20:57

进入专题: 王元化  

陈礼荣  

王元化先生祖籍湖北荆州。1997年岁末,我因从《新民晚报》的连载中,读到先生的《癸酉日记》,颇为先生那一片情系桑梓、眷恋故园的殷殷情怀所打动,遂贸然投书探访。由此,得以与先生结缘。六年间,曾三度叩访沪上清园,亲聆教诲;先生每有新著付梓,也及时惠我,令我对先生的学术及人格魅力有了新的了解。

今年再次拜望王元化先生,是在早春二月的一个晚上。我一走进先生设在上海庆余别墅的工作室,他就取出当天出刊的《社会科学报》和《文汇读书周报》,递给我说,你来得正好,这下子可免除你搜求之苦了。

敝地为长江中游的一个中等城市,在文化信息的传播上,比不得沿海地区及省会城市,加之近年来经费短缺,且书报费用激增,多有捉襟见肘之窘,故先生有些新作发表之后,往往不易搜求。幸而得到先生的特别眷顾,但有近作面世,老人家总会设法为我补齐,所以我便每每能于“近水楼台”先睹为快。当日看到的这两份报纸,刊载的都是他为准备出版的新书《思辨随笔续编》而写的文章。在这一组学术随笔中,先生在探讨国家学说与卢梭公意说的关系中所展示出来的灼见真知,令人颇有启发。

作为先生的桑梓后学、故乡子弟,近年来我几乎通读了他的全部著作,从《文心雕龙讲疏》、《文学沉思录》,到《清园论学集》、《清园夜读》、《清园近思录》、《思辨随笔》等。 我觉得先生治学,实出一个“思”字,即老人家所一向服膺的熊十力的“沉潜往复,从容含玩”之说。事实上,先生早年间的学术活动,比较偏重于文艺理论方面的探索。当1955年为“胡风事件”倾遭灭顶之灾后,他居然尚能以待罪之身,完成了《文心雕龙创作论》等著述,以指斥当时的文艺界照搬苏联体系、充满机械论和庸俗社会学的陈辞滥调。“文革”后期,先生乃以《龚自珍思想笔谈》、《韩非论稿》为起点,跨出文艺理论领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中西方文化研究,尤其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

王元化先生于抗战初期参加革命,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后相继担任过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国务院第一届(1984年)、第二届(1985-1994年)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务。十数年间,先生沉潜反思,埋头著述,其多部论学专著一经问世即不胫而走,为世所推重;先后有《文心雕龙创作论》(后经修订易名为《文心雕龙讲疏》)在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中与钱钟书、季羡林等学界耆宿的著述同获荣誉奖,《思辨随笔》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1998年4月27日,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在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剧场举行颁奖典礼,以“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的称号,授予王元化该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和他同时获此殊荣的,有20世纪文化巨人巴金、德高望重的音乐家贺绿汀和著名导演谢晋。

王元化先生一生正直耿介,不随流俗,诚如他带的一位博士生在评价自己导师而写的一篇文章中所说:“老人家的敢怒敢言,主要缘于个性,用中医的说法,就是个气血的底子旺。”后来,我们曾以这话问先生,他说,东汉杨雄有言在先,就是:“包楚与荆,风飘以悍,气锐以刚,有道后服,无道先强。”其后,明季“公安派”旗手袁宏道在《序小修诗》中,也说是:“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由于王元化先生的这种不屑仰人鼻息、俯身随俗的刚直性格,使得他在那动荡的人生岁月中屡遭磨难,经历了整整一代学人痛苦的心路历程。先生于65岁那年从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以后,便致力于对近现代思想家类型的人物,如杜亚泉、汤用彤、熊十力以及顾准等人作进一步的研究,从而迎来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又一个春天。

至20世纪90年代,先生以垂暮之年,投身于中国文化重建的执著追求之中,他通过十数年的深刻反思与对现实的省察,在一个非常理性而冷静的深层次上,从现实、历史、理论三个维度,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中关于五四运动、公意、意图伦理、激进主义等重大课题,纳入到自己的研究领域。近年来,王元化先生既诠释传统又消化西学,在消化西学中加深对传统的诠释,同时又在反思传统中深化对西学的理解。他在一系列重要文章中,倡导研究近代学人,表彰自由思想与独立人格为学者最重要的品格,提出对于五四传统与众不同的、以及中西文化异质的新见,同时还大胆对自己的旧著重新反思……其思想之勇锐,思考之严肃认真,体现了一位耄耋老者尤为可贵的思想家品质。而先生新著《思辨随笔续编》正是在他病痛缠身,体力渐衰的情形下,凭藉着超人的毅力完成的。

今年,是王元化先生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谨以此文贺之。

(原载湖南〈湘声报〉2003年10月22日)

    进入专题: 王元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007.html
文章来源:世纪中国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