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张占斌教授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中央今年部署推动省直管县和强县扩权改革,著力加强培育县域经济。目前已有24个省818个县试点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而海南、浙江、湖北、吉林等地不同的省直管县改革思路,也为今后扩大改革覆盖面提供了借鉴,省直管县正在步入加速期。
200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的体制。
1号文件推进改革
张占斌表示,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上提出,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推进省直管县的试点,自此以后许多文件对省直管县都有阐述,但今年1号文件最为明确和具体,这也显示出中央对此项改革的日益重视。
张占斌指出,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基础,县级政府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亦处在政权基础层面。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城乡统筹摆在国家战略层面,深化县级机构改革,合理配置县级与上级的事权、财权,对于促进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目前中国有2000多个县域经济体,佔国土面积的93%,佔人口的70%,佔地区生产总值的50%。
强县扩权激发活力
目前,中国大部分地方仍然实行的是「市管县」制度,即由一个地级市代管若干县和县级市。这一制度在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化建设发挥了促进作用,但现在却暴露了不少弊端。一方面,县级决策必须经过市才能上报到省,过多的行政层次降低了政府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市剥削县」的情况突出,市对于县上缴给省的财政收入以及省下拨给县的资金,往往从中截留。
据张占斌介绍,全国已有24个省份对818个县陆续进行了财政体制省直管县的改革试点,约佔全国县级总数的四成,还有8个省份选择219个县进行了「强县扩权」,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并有继续扩大和纵深推进的趋势。海南、浙江、湖北、吉林等地在省直管县改革方面,取得了不少带有地方特色的经验,改革与创新开始进入了密集的活跃期。譬如浙江将数百项权限下放,让县享有与地级市一样的经济管理权限,极大激发了各县的发展活力,提高了行政效率,使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跃居全国大省。
可下三步棋
张占斌指出,下一步,有条件的地方还需要从财政体制到行政体制的省直管县改革。实行直管改革后,地级市不再管县,市和县分治,相互不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平行的「兄弟」关系,统一由省直管,即省既直管市又直管县。但地级市比县高的级别可保留。改革后,市的主要工作是加快城市发展,强化城市管理;县的主要工作是发展县域经济,服务三农。由于各省在经济、地域、人口、民族宗教等因素差别很大,改革不宜一个模式,其类型可能有三种。
一是在已经或正在形成区域经济中心的发达地区,如四大直辖市和几个副省级城市,可重点加大推进邻县「撤县建区」的力度。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山东半岛城市群等地较发达的地级市也适当可扩大管辖范围,改部分近郊县、镇乡为市辖区。
二是在西部面积比较大的欠发达地区,如新疆、西藏、青海等省区,由于地广人稀,经济比较落后,体制上的矛盾还不明显,可以考虑仍维持目前的行政管理格局,但可选择部分县进行直管试点。
三是在上述两种情况外的大部分区域,特别是东部沿海省份和东三省,积极推动省直管县和强县扩权的改革,对符合条件的强县可以考虑加快升格为地级市,形成区域经济带动中心,比如江苏昆山、浙江义乌。扶助经济欠发达县,对过小的县进行试点性的整合,减少县域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