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一个60年的民主国家。它在提醒人们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民主是个好东西,却不是在民主制度建立起来的同时,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前不久,《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得了多个国际大奖,但其中童星伊斯梅尔却又回到孟买贫民窟的“正常”生活:政府要来拆迁,不通知哪天拆,说来就来了。拆的清晨小童星还在睡觉,被警察的竹棍打醒赶出来。电视镜头中,贫民窟住户家里的东西来不及拿出来,被推土机推了一地。同样遭遇的,还有其他20名在电影中出演的儿童和其他贫民人家。事情发生,好像就是为了坐实一个事实:电影所言不虚。
在镜头前童星的父亲很愤怒。我想起去印度前,带我去的朋友说过,印度贫民不一样,因为他们有宗教,所以虽然贫穷,可是他们有尊严。我想起一个找不到工作在车站饿了整整三天的中国农民工说,现在他干出什么事情都是可能的。我想起联合国始终认定消除贫困是最重要目标。
镜头前的童星说,当地政府曾承诺奖励给他们家一个新房,但一直没等到。他现在不相信了。我想,以后就算有,也是“形象工程”吧。一起拍电影的其他那些孩子不会有新房子,还有那绵绵延延无边无际的贫民窟居民,也不会有新房子。假如不是“沾童星的光”,这样“正常的拆除”不会成新闻,也不会有人知道。以前是这样,以后很久很久还会是这样。推掉这些人的家,是为了造公园。
印度是一个60年的民主国家。它在提醒人们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民主是个好东西,却不是在民主制度建立起来的同时,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印度贫困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它的庞大人口,今日之“庞大”又将成为它日后人口增长的基数。它的人口难以控制,又和它的宗教有关,去过印度的人,都会看到满街的生殖器崇拜,稍微留心想想,都会对这个国家的人口控制前景存疑。在这样的民众状态下,任何一个想获取选票的政治家,在提倡控制生育之前,都会迟疑。人口压力和贫困,也使得普及教育更困难,而教育上不去,人口压力更大。印度教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也成为社会变革持久的障碍,一部分社会底层的声音很难上传。
我还记得站在著名的蓝色之城的城堡上,鸟瞰美丽的城市,耳边的录音解说却是:这个城市还是按照种姓分区居住。时间久了,都能看出谁是“贱民”来,他们的眼神都是别样的。其实,没有一个宗教是不经历逐渐成熟的过程的,也没有一个宗教的成熟是不经历改革的。宗教改革对社会的影响,只是复杂社会改革的一个部分。印度的另一个传统是:媒体虽然是自由的,可媒体对政治上层的纠葛更感兴趣,而对民生议题兴趣缺缺。在英·甘地时代强行限制了一些政治报道,居然才歪打正着,把一些记者“逼”到关注民生新闻的路上。而这个压力去除,报道方向又有反弹。
每个社会都有它独特的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不要指望一夕间以一个变化就能改变。而假如一切都由少数官员说了算,社会隐患引发的灾难可能就更严重了。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