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最高价值。在老子和庄子的著作中, 自然还不是一个名词, 更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自然界、大自然, 而是一种观念、态度, 即自然而然、顺其自然、不勉强从事、让事物自成其功。对自然的崇尚可称为自然主义。在道家看来, 自然的就是最好的、最合理的、最有价值的。根据这样的主张,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应该遵循自然主义的原则, 尽可能地提高自然的程度。道家的自然主义是一种深刻的思想, 时至今日更加显示出其重要的警示作用和启悟价值, 对于现代人类寻找新的文化对策, 缓解人类生存危机, 防治现代文明病, 都是不可多得的思想资源。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加以简要的讨论。
第一,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庄所谓自然虽然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谓的自然界, 而是一种观念和态度, 然而这种观念和态度是从人与万物的关系中引发和得出的, 因而其所适用的范围, 无疑包括了周围的物质世界, 而且首先就适用于物质世界。道家主张以自然主义的态度处理人与周围物质世界的关系。首先, 根据道家的自然主义, 事物的自然状态是最佳的、最合理的状态, 在没有人类行为强烈干预的情况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够以它的最佳状态存在着,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和最高的效率, 保持着最合理的发展速度和最长久的持续性。然而,人类为了发展, 就必然要开发自然, 必然要用自己的行为作用于自然, 从而对自然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的面貌。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与自然势不两立, 并不意味着人类的活动必然会破坏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 并不意味着人类终将毁灭自然。事实上, 只要人类不采取极端过火的行为, 就可以大体上维持与自然的和谐, 获得持续平稳的发展。因而, 人类必须把握好自己行为的性质、程度和方式, 以尽量不破坏事物的自然状态为原则, 让事物依靠自身的功能自发地达到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用老子的话说, 就是让万物“自生”、“自宾”、“自定”、“自化”;用庄子的话说, 就使让万物“自得”、“自成”、“自适”、“自善”。
其次, 道家从来不主张将人与自然分开, 他们也主张“天人合一”。但是道家的天人合一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有所不同, 他们并不认为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从来不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从来不认为“人定胜天”,从来不主张对自然界“物畜而制之”, 从来不把自然看作是人类索取和控制的对象, 而是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强调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在我们国家, 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很长的时期内曾经十分流行, 出现过许多豪言壮语, 比如, 战天斗地、改天换地、征服自然、驾驭自然规律等等。如今看来, 这样的观念如不加以辨别和反思是十分有害的。道家的主张与此正好相反, 他们在自然面前持一种谦逊的态度。比如,《老子》提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的思想, 《庄子》也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的思想, 反对“以人助天” (《大宗师》) 、“以人灭天”(《秋水》) 和“敖倪于万物”(《天下》) , 反对用人为的力量随意地改变自然、破坏自然。庄子认为, 事物各有其自然本性———“天”, 这些自然本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人类应该顺应事物的天性, 而不应该随意地拂逆它们、改变它们, 正如《胼拇》篇所言: “凫胫虽短, 续之则忧; 鹤胫虽长, 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 性短非所续。”在《应帝王》篇中, 庄子讲述的那个为浑沌“凿七窍”, “日凿一窍, 七日而浑沌死”的著名寓言, 更是对“以人助天”、“以人灭天”的辛辣讽刺和严重警告。
再次, 道家主张尊重自然, 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道家指出, 人们总是习惯于以人类为价值判断的中心来观察思考问题和采取行动, 在道家看来, 这种我们今天称之为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是一种严重的成见和偏见。比如,《庄子•齐物论》打通了人类与万物的界限, 对究竟什么是“正色”、“正处”、“正味”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讨论, 庄子发问说:“吾尝试问乎女: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 然乎哉? 木处则惴栗恂惧, 猴然乎哉? 三者孰知正处? 民食刍豢, 麋鹿食荐, 蛆甘带, 鸱鸦嗜鼠, 四者孰知正味? , 狙以为雌, 麋与鹿交, 与鱼游,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鱼见之深入, 鸟见之高飞, 麋鹿见之决骤,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过去我们常指责这段著名的议论是诡辩, 现在看来, 庄子的发问是极具启发性的, 他提醒我们, 人类并不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人类的标准没有资格作为宇宙万物的共同标准, 万物的存在方式各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人类应当充分尊重自然, 而不应自以为是, 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自然万物。《庄子•至乐》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 奏九韶以为乐, 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 不敢食一 , 不敢饮一杯, 三日而死。”庄子指出, 这是“以己养养鸟也, 而非以鸟养养鸟也”。这个故事说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 人类的标准并不适合于万物, 人类中心主义足以构成对万物的危害。老庄道家以上这种对待万物的自然主义的态度,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日益受到重视和提倡, 被称之为“生态智慧”,它对于当今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思想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第二, 关于政治活动和社会管理
道家主张以自然主义的态度处理政治事务和进行社会管理, 他们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的命题是根据老庄特别是老子的有关思想概括出来的, 《老子》和《庄子》书中并未出现这一命题。有趣的是, “无为而治”的命题最早却是出现于儒家的著作, 《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子曰: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我们当然不能据此认为“无为而治”不是道家的思想而是儒家的思想,《论语》中出现“无为而治”的命题,正表明老子所倡导的这种独特的政治主张和为政思路, 在当时已广为流传。在《老子》中, 无为而治的思想表述为“为无为, 事无事” (六十三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三章) 、“无为而无不为” (四十八章) 等。在《庄子》中, 这一思想表述为“无为为之之谓天” (《天地》)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天道》) 、“帝王无为而天下动” (同上)等; “无为而无不为”则出现在《庚桑楚》和《知北游》篇中。
老庄主张的无为而治有着深刻的涵义,并不能单从字面上理解为彻底撒手放任不管。无为而治并不是排斥任何政府行为和社会控制, 而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和社会控制的性质、程度和方式, 反对不必要的、不适当的、勉强的、强制性的、破坏性的、违反常规的作为, 反对过多过滥的指令和干预。根据老庄的这一思想, 在治理国家和进行社会管理的活动中, 人们应该尽可能地提高自然的程度, 自然的程度越高, 获得的效率就越高, 持续发展的时间就越长, 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小。老子曾经根据自然的程度的高低, 将政府的行为分成了几个等级: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老子》十七章) 庄子也指出: “彼民有常性, 织而衣, 耕而食, 是谓同德。一而不党, 命曰天放。”(《庄子• 箧》) 在老庄看来, 人民自有“常性”、“天放”, 无须统治者指手划脚, 因而“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 莫若无为, 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庄子•在宥》) 在老庄心目中, 最好的领导人实行无为而治, 尽量不表现自己,尽量不出风头, 尽量减少自己的意志和欲望, 尽量不发号施令、指手划脚, 不轻易干涉老百姓的生活, 这样的政府, 老百姓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不知有之”) 。实行这样清静无为的政治和管理, 反而会收到最好的实际效果。至于那种时时要表现对人民的“亲切关怀”, 希望人民感恩戴德而“亲之誉之”的政府, 正是儒家求之不得的理想政府, 而以老庄的标准看来却是不够自然的,已经是干扰人民生活的多事政治了。以今观之, 老庄式的“清静无为”, 不是彻底放弃人为, 而是只保留最必要、最有效的政府功能, 而将不必要、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和控制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 让社会依靠本身具有的创造能力和调谐功能而自发地达到最佳状态。历史的实践证明, 老庄的自然无为之道, 是成功之道, 清静自然无为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方式, 它可以帮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少走弯路。当今, 清静自然无为作为一种政治智慧和独特的管理观念, 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 日益成为各行各业的人士取得成功的法宝。
第三, 关于个人生活
在个人生活方面, 道家也主张要顺其自然, 从容豁达地对待人生, 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更洒脱, 而不要勉强从事, 不要把名利看得过重, 不要成为金钱和名利的奴隶。老子最先思考了如何对待名利的问题: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老子》四十四章) 他提醒人们不要被名利牵着鼻子走, 不要被身外之物所役使。庄子也说: “名也者, 相轧者也; 知也者, 争之器也。二者凶器, 非所以尽行也。”(《庄子•人间世》) 在庄子看来, 名利和智巧是倾轧争夺的“凶器”, 所以他把为名利而奋不顾身的世俗之人称之为“丧己于物, 失性于俗”的“倒置之民” (《缮性》) , 而以“无己”、“无功”、“无名”(《逍遥 》) 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老子甚至说: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老子》十三章) 老子这里的“身”, 不同于佛教所说的“肉体”,“有身”乃是指的世俗之人追逐名利的观念误区。如能做到“无身”, 淡泊名利, 无疑是排解烦恼和避免祸患的最彻底的方法。
以道家的这种哲学立场观之, 现代人所承受的社会压力, 有很多都是自寻的烦恼,人们本可以换一种轻松的活法。如果我们不把名利和社会地位看得过重, 学会像老庄那样“恬淡为上”、知足知止、知进知退, 从容豁达地对待人生, 这何尝不是现代人的一种较为明智的生活选择呢?
道家这种自然主义的生活态度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谓的“平常心”, 它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对于现代人类有效地缓解来自社会的精神压力、协调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内心的超脱和宁静, 都是一种十分难得的生活指导。“平常心”并不是要人放弃努力、甘于落后, 而是要顺其自然, 不勉强从事, 不逼迫自己, 以达观、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和事业。“平常心”虽然不给自己找压力, 不给自己设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悲壮目标, 却往往会赢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君不见激烈的赛场上, 那些背负着沉重心理包袱的竞赛者常常会手忙脚乱、表现失常, 而怀有“平常心”者却能够轻装上阵, 往往会有上佳表现。如今,“平常心”已成为时髦的话语, 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 但往往事到临头又被抛在脑后,可见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若要真正拥有“平常心”, 读老庄或许最有效。老庄道家的这种生活智慧, 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高度艺术化的境界。它不仅可以启发现代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采取顺其自然、淡泊超脱的态度, 有效地缓释精神压力、化解烦恼, 而且也不失为现代人走向事业成功、攀登人生佳境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指导方法。《老子》七章中所说的“后其身而身先”, 早已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生活的辩证法。
原载于《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