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关于普世价值的理论和实践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689 次 更新时间:2012-11-15 10:19

进入专题: 普世价值  

杜光 (进入专栏)  

(按:本文是我去年11月应人民日报集团旗下的《人民论坛》杂志编辑之约而写的,当时他们准备编一期关于普世价值的专题讨论,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但后来就没有消息了,大概是原来的设想取消了。最近听说有些报刊上又发表批判普世价值的文章,我感到我的这篇介绍普世价值的基本知识的文章还是有用的。根据报刊三个月不采用就意味着退稿的常规,我有权自由处置。所以决定把它送到网上,并发给一些新朋旧友,供朋友们参考。3月21日)

近几个月来,理论界出现了关于普世价值的讨论,而且争论十分激烈。这是值得欢迎的。

(一)

什么是普世价值?价值本来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对物品的有用性的判断,后来扩展到社会的其它领域,泛指所有涉及人们的生活和利益的制度规范和意识形态,即所谓价值判断。普世价值,顾名思义,是指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符合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社会需要的价值。

这是一个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概念。1979年的新版《辞海》和1986年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都没有收入“普世价值”这个词条。一个新概念的兴起,一定有它的时代需要。它为什么会出现?有什么历史背景?它包含些什么内容?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平心静气地研究探讨,不应该匆匆忙忙地去批判它,否定它。

人类被称为“社会动物”,因为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间。人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建立一定的规范,形成和这个规范相适应的观念,来调节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我国古代《尚书》里的“典谟诰命”,西方《圣经》里的“摩西十诫”,就是调节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的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观念形态。这种规范和观念,我们不妨称之为社会价值形态。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有由自己的历史形成的社会价值形态。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在观念上不断突破原有的规范,提出一些新观念、新设想,如古代《礼记》上记载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世界,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哲人治国”的《理想国》,基督教的“新耶路撒冷”,等等,都是人们对更完善、更理想的社会形态的探讨和追求。这些虽然都是遥不可及的期望,但其中仍不乏我们今天可以继承的优秀遗产,我们应当取其精华,融入普世价值,成为全世界、全人类都可以接受的社会价值形态。徐景安认为普世价值的内涵应当包括三个方面:1、吸取西方的先进思想;2、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3、创新,创造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观念。如他近来经常宣传的“三爱”——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既有儒家的“仁者爱人”和西方的“博爱”的成分,也有他自己的阐发。我认为这种态度是可取的,也是值得提倡的。

(二)

在近期关于普世价值的讨论中,不少文章都集中在自由、民主、人权等问题上,争论非常尖锐,为什么会这样呢?

出现在欧洲的三大革命,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当时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人权,个性,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等。这些新思想、新观念,成为动员广大民众的鲜明旗帜,突破封建专制的神权统治和王权统治的强大武器。当全世界都笼罩在专制统治或奴隶主专政的黑暗里的时候,在世界的西方欧洲,却出现了现代文明的曙光,首先进入工业社会,为人权、个性、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先进观念的实现,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这就为还处于封建社会或奴隶社会的国家与民族树立了榜样。这些国家的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摆脱封建主义和奴隶主义的束缚,就必须借重自由、民主、人权这些思想武器。二十世纪的历史,充满着各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人权的斗争。我国在“五四运动”中提出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中国共产党在四十年代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呼求(《历史的先声》一书对此有着详尽的记录),都是这个历史趋势的反映。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深受专制极权统治之苦的中国人民,渴望自由、民主,关于民主、自由、人权的学习讨论成为一时风尚。虽然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高压下,有时出现沉寂,但人们对自由、民主、人权的追求,却始终没有中止。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政治权力缺乏制约与监督,掌握一定权力的任何官员,都可以凭藉他的权力谋取私利。十多年来,官商勾结起来掠夺民众的权益,侵吞国家资财,造就了许多因不义不法而暴富的亿万富翁,也使数以千万计的老百姓陷于极度贫困。两极分化的现实,风起云涌的维权、请愿、上访、抗争的浪潮,使一切忧国忧民的人士深切地感受到推进民主自由、摧毁封建专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们大声疾呼,要求改革政治体制,建立民主政治,要求实现宪法里承诺的言论出版自由,要求改善人权状况。在这些要求自由、民主、人权的呼声里,有些人采用了普世价值这个新概念,这就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与反对。他们反感与反对的,与其说是普世价值这个新概念,不如说是自由、民主、人权的实质。因为在他们看来,现在的改革是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倒退,改革政治体制,实现政治民主化,就是进一步“资本主义化”,中了帝国主义“西化分化”的圈套。他们希望回到毛泽东的时代,回到那个连讨饭的自由都没有的年代,这才是真正的倒退。

(三)

普世价值反对者的重要论据是:1、那些标榜自由、民主、人权的国家,自己国内也有抹杀民主、自由,压制人权的现象;2、他们对外实行霸权主义,侵略扩张,哪里有什么民主、自由的影子?3、印度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民选总统,号称民主国家,但发展比我们还要落后,正是民主害了他们。这些问题,其实只用一句话就可以回答:普世价值的实践,包括民主、自由、人权这些理念的实现,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以选举权为例,法国大革命后召开的制宪会议,有选举权的公民,约只占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一,经过半个世纪,到1848年才确立了普选权原则。英国在19世纪30年代的宪章运动就提出实行普选权的要求,直到1918年才实现比较彻底的普选权。一个世纪以前,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白宫邀请黑人布克.华盛顿共进晚餐,受到许多美国人的激烈抗议;一个世纪以后,美国人却选举一位黑人当他们的总统。这些历史事实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

马克思说得好:“权利永远不能超过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文化发展。”“人们每次都不是在关于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规定和所容许的范围内取得自由的。”自由是这样,民主、人权、平等、宽容、和平、仁爱这些理念也是这样。它们是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和需要的普世价值,但要真正在社会上实现,并且形成为制度,为全世界所承认、接受、遵守,却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制约。印度和非洲的一些所谓民主国家之所以落后,不是因为他们选择了民主制度,恰恰相反,是因为社会的落后(如印度的种姓制度和非洲的种族矛盾),阻碍了他们的民主化进程。美法英等国家在实现普世价值方面,也远不是完美的。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和文化发展,使他们总是把国家利益凌驾于普世价值之上,这就大大影响了普世价值的实践。当他们的经济结构和文化发展使他们意识到普世价值比国家利益更加重要,并在国家的内外政策上贯彻这个认识的时候,普世价值的实践才会有明显的进步。应当指出,这些国家正在继续发展,在普世价值的实践方面,也是会不断进步的。《共产党宣言》里曾经谈到:“资产阶级如果不使生产工具经常发生变革,从而不使生产关系,亦即不使全部社会关系发生变革,就不能生存下去。”自由、民主、人权、平等这些价值理念所体现的,正是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全部社会关系发生变革”,意味着这些价值理念的实践的深化。这是资本主义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没有必要替他们“担忧”。

(四)

我在前面说到普世价值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文化发展,但问题远不止如此。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文化发展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无产者实现有产化的程度。无产者的有产化,指的是没有财产所有权的民众,都能够占有一定的产权,从无产者转化为有产者,这也就是邓小平说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马克思说:“生产者不占有生产资料是不能获得自由的。”包括生产资料所有权在内的财产所有权,是最重要的人权,是一切公民权利的经济基础。只有人人都获得财产所有权,人人都成为有产者,普世价值才有可能得到比较完满的实现。

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坐待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用不着探讨、宣传、争取普世价值的实现了。就如同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水平需要一步一步努力一样,普世价值的实践也需要一步一步地努力争取。我们在发展生产,使更多公民成为有产者,以实现共同富裕的同时,也要争取从制度上落实普世价值,在改革经济体制的同时,改革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前面我主要也是从自由、民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着眼来探讨的,因为这是许多文章讨论的重点。但普世价值的内涵远不止这一些,希望进一步的讨论能从更广泛的范围展开,使普世价值问题从理论到实践都能不断深化,不断发展。

2008年11月13日

进入 杜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普世价值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思想与思潮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5828.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