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涛:南普照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整体结构述评

——兼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83 次 更新时间:2009-03-12 17:23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王清涛  

内容摘要:南普照《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结构》文把实践思维方式作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入口和马克思主义的元哲学,把思维方式这种外在的东西看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寻找人的本质的学说,是在探寻人的本质的过程中找出人性与劳动、人性与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矛盾,从而批判产生异化的根源,寻求人解放的现实道路的学说,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的学说及其后继都是批判理论,批判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质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入口。

关键词:整体性 层次性 实践思维方式 批判性

对于马克思主义作整体性的理解,目前学术界已趣达成共识。然而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学界却存在学多争议。南普照提出实践思维方式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钥匙,是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解的探索的成果之一。“实践思维方式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方式和一般哲学或曰元哲学内容, 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基础和核心。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实践思维方式这个新坐标上所做出的两个科学发现,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则是他们在这个坐标上对社会主义做出的新的科学解释。在马克思的整体结构中, 实践思维方式是一般哲学即元哲学这个层次上的主要内容, 唯物史观是科学哲学具体来说是社会科学这个部门的科学哲学, 即社会科学这个层次上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学说属于一门基础科学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则是技术科学层次上的东西。除此之外, 社会主义实践革命和建设可以说是工程技术层次上的内容, 或者用钱学森的术语来说, 是一门‘社会工程’。”[1]

南普照《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结构》一文(发表于哈尔滨师专学报1997年第四期),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结构做了探讨,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结构,“我们需要从整体结构及在整体结构中各部分的有机关系上来认识马克思主义。”但他认为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前提“其实就是把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看成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产生”——意指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新世界观的天才的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但是他得出这一结论的根据却是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这个提纲的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对实践的特别强调以及在对实践的理解中解决一些重大哲学问题的设想。”南普照把马克思对实践的重视当作对实践思维方式的重视,随后,为了强调实践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他引用恩格斯的“在劳动史中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的新派别”,并且因此得出结论“正是把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劳动实践,当成理解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同时也当成了解决哲学理论问题的一把钥匙,马克思主义才会有自己的重大发现和贡献。这把钥匙就是实践思维方式。”所以他认为实践思维方式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基础和核心。”他把实践思维方式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元哲学,并且以次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层次性划分,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实践思维方式基础之上的层次结构,这个层次结构是一个整体。他根据自己对实践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所起的作用,对马克思主义下了这样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并遵循的思维方式和在这个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所作的理论发现、理论创造及实践活动……”可见,南普照是把实践思维方式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元点,把实践思维方式作为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

把思维方式当作马克思主义的元点、逻辑起点,强调了认识的作用,看到了新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实践思维方式对哲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但是,思维方式只是结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中,并不是发现了实践的思维方式才发现了马克思主义,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诞生了实践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并不是实践本身,新思维方式的确立是在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它的产生只能是最终的结果而不会是最初的动因。实践思维方式只是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使马克思主义带有基本的实践性,并且使实践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的层次性划分也可以按照这个标准,但因此把实践思维方式当作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逻辑起点,当然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哲学,对象是实践,思维方式也是实践的思维方式,最后理论的现实性也诉诸实践,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产生的动因却不在实践,而在于人的本质与现实的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但是这种矛盾是通过实践来说明自身的。正象是星星是通过光辉来说明自身,而星星本身并不是光辉一样,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元点只能在于人性,人的本质与现实的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实践,更不可能是实践的思维方式。

重视实践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当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用实践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梳理,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理论体系。如果可以用实践思维方式作为梳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同样也可以用别的例如矛盾思维方式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梳理从而得到马克思主义的其它形态的层次结构。也就是说,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层次结构实践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尺度,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标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进行层次性的划分,按照南普照的观点,这个标准就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元点,显然这是不合适的。

层次性的划分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但是,从实践思维方式作为元点出发,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层次性划分,按照南普照的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划分为“一般哲学、科学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五个层次(当然,南普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划分还有其它丰富的内容),看上去很明晰,但是,却有一种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化的倾向,是完全把马克思主义降低成为了科学——甚至还不是一般的科学,而是工程技术科学,因为按照南普照的逻辑结构,显然,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工程技术科学居于最终的目的性的地位,之前的理论——哲学和科学都是为社会主义实践这一工程技术科学服务的,这同其它的一般的工程技术科学毫无二致,因为一般的工程技术科学的结构也是如此:“一般哲学、科学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所以,我们说,按照南普照的理解,是把马克思主义降低为工程技术科学一点也不过分。

力图以实践思维方式为纽带来连接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厦,但是正象实践思维方式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元点一样,实践思维方式只能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的外观结构,而不能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结构。因为实践思维方式不能充当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能够充当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内在联系的真正纽带只能是人的解放,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唯一主线和真正纽带。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及其整体性结构只能存在于他的人本主义批判的构想当中。马克思主义在整体上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性质,并且这一整体性规定着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方面及其特点,并且使各个方面对于整体来说具有从属的性质。

南普照文的主旨是要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确实,这一点在当今的哲学界已经达成了共识,南普照文早在10年之前就提出来可谓是有先见之明,但是应该怎么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呢?

所谓整体性无非是两个方面:其一是由各个要素组成的事物的整体功能大于单个要素的具体功能相加的和,其二是事物的各个要素离开整体就不能作为活的有机体存在下来,正如黑格尔所讲的砍下来的手不能作为活的有生命的手的存在一样。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个整体,就具有事物的整体性所具有的性质,正如列宁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块整钢”一样。

那么怎样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呢?

批判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入口。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样的理论?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批判性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诞生那天起就肩负着批判的使命,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阐明了人的本质是原子脱离必然性,偏离直线的自由的运动,就是对自由的坚信和对必然性,对一切旧的束缚的批判;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更是以普遍理性为理论武器对当时普鲁士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进行坚决的批判,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通过对资本主义异化的分析,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对资本主义对人的本质的异化进行了坚决的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将人在劳动中的异化思想发展为全部社会关系是对人的本质异化的思想,从而对史前时期的全部社会关系进行批判,共产主义运动也是一种批判,“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3]并且在分析人的本质与社会关系总和之间的矛盾的过程中发现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结论就是以劳动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和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

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只能从其批判性当中去寻找。不仅马克思创立的学说本身是这样,就是后继者的学说,用戴维.麦克莱伦的话来说就是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的学说,其整体性也要从批判性来理解。“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理解为要素和系统、部分和整体的相互关系上的整体的优先性(总体性),并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整体上是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性质,并且这一整体性规定着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部分与其它观点,并使其具有从属的性质。”[4]显然,卢卡奇把批判性理解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入口,同时,批判性也是卢卡奇哲学的根本所在,马克思是通过对异化的批判建立了自己的学说,而卢卡奇则是通过对“物化”的批判建构起批判理论,而从20世纪初发展到现在的德国法兰克福的批判理论本身就以批判来理论,社会功能是批判,目的和结果当然也是批判,所以说,批判性自然是理解法兰克福理论整体性的钥匙。

“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正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获得批判的整体性精神,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而得以建立的吗?……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正是在整体性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批判的进行整体性的‘第二次革命’才得以发生的吗?”[5]当代以和谐社会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内容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然也是一种批判理论(另有专文论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批判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的入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的纽带是批判性,是其坚定的批判特质。

--------------------------------------------------------------------------------

[1]陈喜贵,“ 90年代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体系问题的争论”,第4卷第1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05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页。

[4] 邵发军,“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当代社会发展》,2008年广东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生学术论坛,第116页。

[5]邵发军,“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当代社会发展》,2008年广东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生学术论坛,第118页。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545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