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利用县级数据对1993至2005年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并利用泰尔指数对总体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构成情况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县际间经济发展差距并未在近几年出现与省际间经济发展差距类似的趋同现象,省内经济发展差距现象十分突出,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省内经济发展差距是全国县际总体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构成要素。研究认为,有必要从较小的行政区划入手,分析和认识地区发展差距问题,同时应当在政策层面引入适当的措施促进省内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
关键词:不平等 地区差距 不平等分解 行政区划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同时又是地理面积大国,而且在不同区域之间,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等决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外部因素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个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和绩效也大相径庭,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中国存在明显的地区发展差异这一特殊的国情特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在1993至2005年间,省际间人均GDP 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的比值由1993年的9.3倍,持续上升到2003年的13.0倍,而后下降到2006年的10.0倍;省际间人均GDP 差异系数由1993年的0.67,持续上升到2004年的0.75,而后下降到2006年的0.67,从上述数据上看,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在近几年来出现了明显的缓解。有研究指出,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我国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有所减缓。[1]
不过,仅从省级行政区一个维度来考虑地区差距问题并不是全面的。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地方一级的行政区划(省或州)不但人口规模大,而且行政区划面积也大。以2006年为例,省级行政区的平均人口为4166万人,这一人口规模相当于阿根廷、西班牙、坦桑尼亚、波兰等国家全国的人口规模,而上述国家无论是在中南美洲、欧洲和非洲都属于典型的中等规模国家;省级行政区的平均国土面积为33.1万平方公里,这一面积相当于刚果、马来西亚、科特迪瓦、越南等国家全国的国土面积。在省以下的地级行政区和县级行政区中,面积和人口等反映地区基本属性的指标也处于较高水平,以不含副省级城市的地级行政区为例,其平均面积为17723平方公里,平均人口为406万人;同时,省以下行政区划的另一个特征是具有比省级行政区划更大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从地市级行政区划和县级行政区划的基本属性上看,其自身的差异状况直接决定了不同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地级行政区划以及县级行政区划在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人均GDP 和人均财政支出水平方面的发展差异程度要明显大于省级行政区划之间的差异。甚至在同一省级行政区划内部,较低行政区划之间(地级市或县)的差异也是明显存在的,甚至在个别省份省内经济发展差异超过了当年省际间地区发展差异的水平。根据王绍光和胡鞍钢(1999)的研究,在中国最不发达的贵州省和最发达省份之一的广东省,其内部地缘差距非常大,如果用县而不是省作为分析单元,则地区差异会显得严重得多。[2]某一地理单元内部的地区差异有时较同一地理单元之间的地区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3]可见,从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入手,对地区发展差异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不仅必要,而且将对准确把握地区发展差异的特征提供基础性的依据。
本文将利用县和县级市的经济发展指标,对1997年以来的省内经济发展差距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并通过广义熵(泰尔指数)的方法对不同层级行政区划间的总体差异水平进行分解,评估各层级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水平。
四、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省内经济发展差异状况表现出了与省际间经济发展差异不同的模式,在1993至2005年间,各省区的省内县级行政区划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总体上呈扩大趋势,与同期的省际间经济发展差异演变趋势不同的是,省内经济发展差异并未在近几年来出现逆转的趋势,如果将所有县和县级市汇总考虑的话,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要远大于省际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不同省区内的经济发展差异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即从整体上看,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其省内经济发展差异也相对越大。同时,不同省份的省内经济发展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演进特征,部分省份的内部差异扩大速度较快,少数省份则出现了差异小幅下降的迹象,从总体上看,差异扩大的速度与其初始的差异水平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关系。可见,对省内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是对省际间经济发展差异分析的重要补充,能够从变化的模式上对省际间经济发展差异的特征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研究省内差异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被合计数据掩盖了的条件和趋势。[16]事实上,省际间经济发展差异和省内经济发展差异的不同演变方向,在一定程度说明,省际间在经济均衡方面的改善趋势是建立在省内的局部不均衡基础之上的,这在客观上加大了区域经济政策制定的难度,因为在考虑调节省际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同时,还必须激励地方政府积极改善辖区内的经济发展差异状况。
根据对省内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近年来省内经济发展差异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结合对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分解,可以发现省内经济发展的扩大直接导致了地区间总体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由于数据的限制,省内经济发展差异一直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中被忽略的方面,而从省际数据出发的经济发展研究所得出的地区分解结果与利用县际数据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其最大差异在于究竟是区域间差异贡献了总体差异中的主要部分,还是省内差异贡献了总体差异中的主要部分。从大的区域划分看,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上属于相对发达地区,而其他三大区域,则属于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地区,每个组别的构成省份在3至10个不等,由于组内观测数量较少,加之省级单位确实存在东中西的经济分布模式,区域内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了,因此,得出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主要来源的结论也是顺理成章的。但实际上,作为省级单位,其内部复杂程度并不亚于国家的复杂程度,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县级行政区构成的省级行政区,不同县级行政区在发展指标上能够表现的差异性与31个省级行政区是相当的,甚至是超过31个省级行政区的。如同经济资源向东部沿海集中一样,在每个省区内部也存在着类似的经济集聚现象,在经济集聚区域和经济分散区域也会形成与全国相类似的东中西经济发展差异。以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的广东为例,2005年76%的GDP 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而这一区域的面积仅为全省面积的16%,人口为全省的41%;与之相对应,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57%和25%的粤北山区,其GDP 只分别各占全省的12%;2005年广东省河源市的人均GDP 为7488元,与广东临近的全国最不发达省份贵州,其人均GDP 为7835元,作为贵州省会的贵阳,2005年的人均GDP为14934元,在数值上超过广东的茂名、汕头、阳江、肇庆等13个城市,可以在广东22个地级市中排第9位,毫无疑问,正是巨大的省内差距,产生了"河源——广东省内的贵州"和"贵阳——贵州省内的广东"这种现象,也正是这样的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拉大。毫无疑问,在未来的区域经济政策调整中,应当适当考虑省以下的经济发展差距问题,一方面继续调整沿海和内陆间的发展差距,另一方面则通过更为具体的政策手段促进省内,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