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其影响已经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扩散到发展中国家。全球经济大幅减速,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都已陷入衰退。目前,金融危机还在进一步恶化,今年世界经济的增速将会进一步放慢,增长速度只能维持在2%左右,远低于过去10年来近5%的年均增速。可以肯定,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的中长期影响仍将是相当深刻的。
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走势
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美国经济出现负增长。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宣布,美国经济从2007年12月进入衰退。2008年前两个季度之所以还保持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美国的减税政策缓解了次贷危机对私人消费的冲击。进入第三季度后,私人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负2.3个百分点。二是受美元贬值的影响,美国贸易收支状况改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正。相比之下,投资是受次贷危机冲击最早和最直接的领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一直为负数。美国经济的衰退趋势可能会延续到今年年底。主要原因是:美国房价和股价的下滑,会带来越来越明显的负财富效应;短期内信贷紧缩的趋势难以扭转;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多年疲软的美元汇率呈现出连续走强趋势,将会阻止美国经常账户的改善,降低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度。
日本经济从2008年二季度开始出现负增长,已经陷入衰退。导致日本经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外部世界经济状况恶化。受次贷危机影响,消费者信心降低。一至三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多年来,出口导向型模式一直是支撑日本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但受外部需求下降和日元升值的影响,净出口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二、三季度均为负数,这是多年来罕见的现象。但是,日本金融体系相对比较健康,卷入次贷危机的程度较低;不存在房地产泡沫的风险;通货膨胀压力较小。因此,日本经济衰退的程度将低于美国。
欧元区经济从2008年二季度开始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消费和投资下降。欧元区金融体系卷入次贷危机的程度较深,部分国家存在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并已显现崩溃的迹象。所幸的是,欧元区的全功能银行体制对次贷危机的抵御能力要高于美国;欧元对美元汇率的长期升值趋势已经开始逆转。就未来推行刺激性经济政策而言,欧元区经济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欧元区降息空间要远大于美国和日本;另一方面,受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的限制,欧元区国家难以自主地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否则就会超越公约所设定的3%赤字的上限。综合上述因素,2009年欧元区经济衰退程度很可能与日本大致相同。
伴随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发展中国家也难以幸免,经济增长速度会大幅放慢。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环境下,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但由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体系并没有直接卷入次贷危机之中,他们受到的冲击更多的是外生的。此外,长期以来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高油价压力已经趋缓,其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要好于发达国家。今年,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速尽管会有所放慢,但仍将保持较高的速度。
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
展望2009年的世界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诸多风险。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存在继续恶化的风险。这种风险可分为两类:一是次贷危机存在向纵深发展的可能。目前,次贷危机尚未全面扩展到“信用违约掉期”(CDS,一种针对金融资产的违约保险)领域,其发展前景将取决于政府干预措施能否遏制金融市场的信心危机和房地产价格的继续下跌。二是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可能会进一步引发金融市场动荡。总体看来,尽管国际金融危机还存在继续恶化的风险,但到今年下半年有可能止跌回稳。原因是:从调整的时期和幅度来看,美国房地产市场继续下跌的空间已经不大;各大国政府的联合干预,将有助于提升投资者与消费者的信心,阻止经济严重下滑,这和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各国争相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美国奥巴马政府的振兴经济计划也会进一步提升市场信心。
第二,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化的方向存在不确定性。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在大规模注入货币救助经济的同时,迫切需要资本的流入。而经济增长速度、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的稳定程度,都会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化的方向。目前,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呈现走强趋势,这符合美国的核心利益。但随着美国经济衰退的加深,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还是一个未知数。
第三,短期通货膨胀压力降低,发达国家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国际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有利于降低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发达国家经济衰退会使需求进一步减少,遏制通货膨胀。因此,2009年全球通货膨胀率会大幅下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发达国家的通胀率会从2008年的3.6%下降到2009年的1.4%。如果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复苏缓慢,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调整资产负债的过程延长,金融机构惜贷倾向严重,通货紧缩就有可能发生。
第四,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加剧。国际金融危机是对多年来全球经济失衡的一次强制性调整。发达国家要摆脱金融危机,势必会减少需求,增加储蓄。同时,在经济衰退阶段,失业率上升,发达国家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必然抬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世界贸易量增速会从2008年的4.6%下降到2009年的2.1%。美国民主党上台,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会更加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的中长期影响
从根本上说,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多年来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的结果。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实体经济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形成了发展中国家从事实体经济活动,发达国家从事虚拟经济(尤其是金融业)活动的分工和交换格局。而在发达国家内部,金融业的高收益和放松管制诱使金融业过度发展,为负债消费模式奠定了基础。这种模式本身不具有可持续性,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崩溃只是整个发展链条断裂的一个导火线。因此,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调整过程及其影响将会是深远的。
第一,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负债消费模式将会进行调整。多年来,美国的负债消费模式主要得益于低利率。金融市场的放松管制使得风险被严重低估,风险分散化被误认为是风险的消除。风险低估成为过去多年来长期利率维持在低位的主要因素,进而支持着美国负债消费。这种集聚的风险伴随次贷危机而全面释放。目前,各国政府都充分意识到未来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实施必要的监管会推动金融风险定价回到正常水平,导致融资成本提高。此外,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要恢复正常水平,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些都将推动负债消费模式调整,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从而对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产生重大冲击。
第二,全球通货膨胀有可能死灰复燃。短期内流动性短缺与金融机构的惜贷倾向有可能引发通货紧缩,但也会加大中期内通货膨胀的风险。为遏制金融危机,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其中包括连续大幅降息,如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降到0.25%,甚至有可能降到零;中央银行通过金融市场直接注入大量资金,以缓解流动性短缺;政府发行债务,提高财政赤字水平救助金融机构。这些都为将来的通货膨胀埋下隐患。一旦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流动性泛滥就会卷土重来。
第三,美元有可能再次贬值。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美元汇率走强,既反映了美国以外国家经济状况的恶化,客观上也有利于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美国。现阶段对美国而言,资本持续流入是摆脱次贷危机的根本出路。但是,美国政府抑制次贷危机的举措,无疑会大幅增加财政赤字。解决财政赤字无外乎两条出路:一是增税,二是通货膨胀。在经济复苏阶段,由于消费下降,增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通货膨胀既有利于解决财政赤字问题,又有利于转嫁金融风险。一旦金融市场趋于稳定、经济进入复苏阶段,美国需要美元贬值以振兴经济。当市场对此形成普遍预期时,美元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贬值。
第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会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陷入阶段性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是多重的。一是贸易增速放慢,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强。二是金融监管加强,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速度放慢会削弱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力。三是因国际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的态度会更加谨慎。四是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受到质疑,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受损。五是围绕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各国的分歧加大,国际金融规则约束力降低。六是多边贸易谈判(多哈回合)难度加大。尽管如此,经济全球化仍然会在曲折中发展。
第五,围绕清洁能源所形成的产业群有可能成为下一轮经济周期繁荣的支撑点。这次金融危机对金融业冲击最大。从金融管理体制到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从金融工具到风险定价,从融资模式到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都将面临调整。虽然发达国家决不会放弃金融业的发展,但是金融业难以成为拉动经济进入新一轮繁荣周期的基础产业。而绝大多数现有产业已经完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在这种条件下,为新的繁荣周期寻找核心产业是未来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以清洁能源为核心的产业群有可能承担此任。理由有:一是清洁能源产业具备改变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功能。二是传统化石能源(石油、煤炭)的稀缺性越来越明显。高油价将是未来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从此轮油价上涨周期中可以看到,石油输出国(以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代表)与石油消费国(以国际能源署为代表)合作平抑国际油价波动的格局已不复存在。发展清洁能源将强化发达国家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博弈能力。三是清洁能源产业最有可能确立发达国家的产业比较优势。例如,生物能源能够拉动对农产品的需求,扩大发达国家在农业领域的比较优势。为发展生物能源,发达国家已经通过立法的方式予以实施(如美国2007年通过《新能源法》),而且发达国家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已经取得了技术领先优势。四是与化石能源相比,清洁能源有助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而在环境保护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领先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五是发达国家正力图制定更加严格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规则,为清洁能源产业创造更广的市场需求。
总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其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都是巨大的。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时抓住未来发展的新机遇,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而艰巨的任务。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