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安香:中国媒体如何提高国际影响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63 次 更新时间:2008-12-15 11:31

进入专题: 媒体  

明安香  

【人物介绍】

明安香,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历任传播研究室主任、世界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第五届研究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是新闻学、传播学,其中重点是传播理论与实务,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和西方的新闻与传播,信息高速公路与网络传播,公共关系学等。

多年来应邀到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地区新闻实业界和教育界访问、讲学,其中主要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和韩国等;到中央有关部委,著名报社、电视台,著名大学和著名企业讲演、咨询。

媒体要尽可能消除危机“酵母效应”的危害

传媒领袖网:中国都在关注四川大地震,您作为一个研究传媒领域的专家学者,谈谈您如何看待中国媒体对四川大地震的报道?

明安香:中国媒体对四川大地震的报道基本上发挥了传媒作为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这样一个重要作用,中国媒体在这次抗震救灾突出表现为能够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以尽可能充分透明的方式,来报道这次地震灾害,报道政府抗震救灾的具体措施,以及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支援抗震救灾的真实情况,特别强调的是这次中国大众传媒,表现的最为突出的就是能够发挥在危机事件爆发初期尽可能消除危机“酵母效应”的潜在危害。

危机“酵母效应”,这是我在研究危机处理当中提出的理论,指的是在重大的危机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公众往往对危机事件的信息需求会突然地急剧增长,对危机事件的信息需求极为迫切,对危机信息的需求会极为渴求。迫切是指希望知道关于危机信息越早越好,渴求是指希望知道危及信息的越充分越好。如果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媒体不能够满足公众对危机事件的迫切的需求和渴求的话,那么这就可能酝酿出危机事件的酵母。公众在危机事件爆发的时候就会千方百计的去寻求满足自己危机信息需要。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由危机事件的特性决定的。一般来说,发生重大危机事件的时候,这些重大的危机事件都和公众有直接的生命攸关的关系和财产攸关的关系,也就是重大危机事件一般都和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生命财产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他们就非常迫切渴求地希望得到危机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众传播媒体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的话,他们就不会产生焦虑、急躁、惶恐不安等等情绪,相反,如果在这种时候,大众传媒不能满足他们这种对危机信息的迫切需求和渴求的话,那么他们就会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去满足自己的需要。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比例大体上是稳定的,一是大众传播渠道,二是公共传播渠道,比如开会的渠道,上班群体之间交流的渠道,三是个人之间的人际传播渠道,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时候都是通过这三个渠道。当然现在主要是靠大众传播渠道,公共传播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在现代社会里所占比例比较小。

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突然扩大,而这种扩大首先表现在对大众传媒信息的需求,可能是成倍的增长,平常可能看一个小时,在危机事件面前,恨不得不关电视机,觉得这样才能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但是如果大众传播不能满足需求的话,这个时候,另外两个渠道就会大量增长,就是公共传播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而人际传播渠道多半大大增强,这就出现小道消息和谣言满天飞的情况。

危机“酵母效应”就是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如果大众传媒不能及时、充分提供关于危机信息的话,那么公众就会通过其他渠道特别是人际渠道去获取信息。而这种信息往往是失真的、错误的甚至是虚假的。因为人际传播本身就是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失真,或扩大、或缩小、或歪曲。

这次在遏制危机事件“酵母效应”方面,我们的主流媒体做的非常好,比如汶川大地震20几分钟后新华社就播发了消息。几个小时后中央电视台就播发了权威机构关于澄清北京地区会发生地震的谣言,稳定了人心。

比如在“非典”时期,为什么在“非典”发生的中期,中央在介入“非典”之前,在南方有一个谣言,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了十几个省,谣言说在南方某个省有个刚出生下来的小孩突然张口说话了,说了预防非典的三个措施,然后就死了。这个谣言就是靠人际间的口头传播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在非典疫病传染的初期,我们的大众媒体不能提供及时、充分、权威的信息。而非典这个疫病又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所以普通老百姓人人都很恐慌,很担忧。大众媒体不能提供及时、充分、权威的信息,老百姓要获得更多的信息就只有四处打听,最后造成谣言四起。

而这次抗震救灾当中为什么没有谣言,这就归功于媒体与政府的密切协作、互动且提供及时的充分的、权威的报道。

重塑国家形象需要长期艰苦的过程

传媒领袖网: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今年的四川大地震我国媒体在报道上有很多的不同。您能够详细谈谈主要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安香: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是没法和这次汶川大地震相比的,唐山大地震没有第一时间的报道,也没有第一现场的报道。有的只是事后的报道,而且报道的数量也是非常的少,基本上都是间接的、零星的。不像这次都是直接的、现场的、系统的、全面的。这个差别简直是没法比的。经过这三十二年的发展,中国新闻媒体取得了重大的变化。

传媒领袖网:有很多报道说四川大地震将重塑中国形象?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明安香:我认为指望抗四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这一次报道就能够重塑国家形象,那对这个事件的期望值就太高了。应该说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的报道在改善国家形象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能说我们重塑国家形象的任务就毕其功于一役,那是不可能的。

现在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高潮过去以后,西方的一些媒体、反华的声音,对华不友好的声音,又开始逐渐的多起来了。这就说明,指望我们这次的抗震救灾报道能够重塑国家形象,那就期望值太高了。要重塑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那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它不仅仅要通过多次危机事件报道的战役,还要通过每个中国人的日常行动来形成一个综合的国家形象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全国上下的积极努力,中国的国家形象才能够完全重塑起来。

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非常有限

传媒领袖网:您对中国传媒业新闻传播这方面的现状是否满意?

明安香: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非典以后,在国内的新闻报道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非典以后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比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都为我们的新闻媒体在国内的重大事件上能够给予及时充分权威的报道奠定了法律上的基础,所以中国在重大危机事件上表现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系统化。

中国的媒体从硬件上来说发展也是不错的,中国的媒体无论从报纸、电视、广播还是互联网在绝对值上几乎都位于世界前列,可能就是广播,收音机数量比美国少一些。其他的如电视机普及量以及互联网网民的数量和报纸的总发行量都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中国媒体的影响力仍然是有限的,特别是国际新闻报道方面,一、在国际舆论方面影响力也是有限的,这方面的突出的表现在全球的舆论格局当中,中国媒体的声音的仍然非常微弱,中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仍然主要靠西方媒体来描绘。二、重大的国际新闻报道(特别是突发性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的报道),可以说我们的媒体很少能够做到现场报道、直播报道和第一时间报道。所以在发生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的时候,我们的媒体多半还是在转播、摘登西方媒体的报道。三、我国的国际新闻报道不像在改革开放前那么有自己的视角,有自己的观点,现在我们在国际问题上没有自己的视角,或者自己的视角不鲜明,自己的话语权不清晰,自己的国际新闻用语不明确,而且在国际问题上没有我们新闻媒体自己的议题,也就是在国际问题上都是由西方媒体制造的挑起的炒热的,我们的媒体多半只能跟着跑,有时候是沉默不语,很少的情况下进行一些有气无力的反击,还没有能够做到设置我们自己的议题,这对改变全球新闻传播的格局,影响全球舆论方面是很不利的。因此我们的新闻媒体在以后的发展中要总结这次抗震救灾的经验教训,加强我们的国际新闻报道,要主动地设置议题,要有我们自己的视角,要有我们自己新闻报道的独特用语,要有我们的评论、理直气壮地评论。当然,这里指的独特用语也不是说非要与西方媒体不一样,而是该不一样时就得不一样。

中国媒体的软件和硬件建设还与西方有差距

传媒领袖网:造成中国媒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如西方媒体的原因有哪些?

明安香: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首先在硬件设备上,过去是长期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只是在这些年,新世纪以来,我们的硬件设备才有比较明显的改观。但是还是没有达到西方媒体的标准,比如说这次抗震救灾当中,中央电视台都没有一架采访直升机,不能够自己直飞地震灾区的现场先去进行报道,而西方的特别是美国的几大电视网都有自己采访的直升机,就连澳大利亚的电视台都有自己的电视采访的直升机。另外能够进行现场直播的各种设备也不够齐全。这说明虽然我们新闻媒体的硬件设备有所发展,但是和西方媒体相比在这次地震中还是暴露出了不足。

其次,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强调向西方学习,学管理,学经济,学技术。新闻报道方面也在向他们学习,西方媒体的有些报道的技术手段方法也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但是这样下来也形成了一个弊端,我们的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自信,和西方媒体竞争的意识也不够强了。自己视角甚至是自己立场的丧失或者削弱,都和一味的向西方学习有关。在很多问题上都是跟着西方媒体人云亦云,长期下去危害是不小的。比如说近两年关于中国的股市,有些经济学家和学者就认为,实际上中国股市的炒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和西方的某些金融领域的势力集团他们的幕后操作是有关系的,他们一段时间里面炒作中国的股市大有可为,然后把中国的股市给炒上去,他们在捞到好处之后撤退,撤退之后他们再来唱衰中国的股市,又是泡沫又是超过市值多少倍等等,等到股市大跌,他们又来抄底。如果西方的媒体这样炒作,我们的某些媒体也跟着这样的炒作,那就会很危险的。所以我们的媒体必须要有自己的立场观点,自己的话语权。

这不仅反映在经济上,甚至在军事上,美国推出一个什么新式武器,我们的某些媒体就跟着大肆宣扬这个武器多么神奇多么厉害。一件武器两件武器你这样宣扬可以,时间长了实际上就是在宣扬美军的威武,宣扬他的军事实力,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样特别是对青少年起到盲目崇洋媚外的作用,这个是很危险的值得注意。我们不能说我们的媒体都这样,但是有这种倾向。

第三就是我们主管部门要有优惠的政策,我们的媒体要想第一时间的去报道的话,就必须赶赴现场,比如伊拉克战争爆发就要赶赴现场,我相信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你给他任务的话,他也是能够不怕牺牲不怕疲劳的到现场去的。但是我们要有相应的政策作支持,比如说要给他上生命保险、财产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如防弹衣等,对发出第一时间第一线国际新闻报道的记者要给予重奖。在政策上也要给予相应的调整,比如说一个国际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审查的程序太多,那他就不能抢第一了,要允许他在重大的国际事件报道上可以用客观报道的手法先报,报完以后如果有误差,甚至失实的地方再微调纠正,不能要求第一时间的报道百分之百的正确,这就是在政策上也要适当的调整。

另外还要把中国的传媒力量整合起来,比如说像美国的国际新闻报道,他们就不是一个电视台报道,不光是美国电视新闻网(美国电视新闻网(CNN))报,美联社还有电视新闻的报道,还有一些其他电视网的报道,《新闻周刊》,《时代周刊》杂志的报道。他们的国际新闻的报道是媒体综合实力的报道,而不是仅仅靠一家的报道。我们的国际新闻报道主要是靠新华社的,而新华社以文字、图片报道为主,目前我们的电视国际新闻报道大多数多是引用外国电视台的,自己的很少。所以这就必然影响我们的国际新闻报道,这必然就会出现“西强我弱”的情况。我们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应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力量整合起来。新华社在全球有那么多的记者站,而且他们的记者也都可以进行电视摄像的报道,如果他们也能提供电视新闻报道的话,这样我们的电视国际新闻通道就多了一个。所以还是要把我们的力量整合起来。

中国的新闻理论研究需要创新

传媒领袖网:美国电视新闻网(美国电视新闻网(CNN))在对中国进行报道时老是带着有色眼镜,尤其是在藏独等问题上,而在最近报道地震的时候还是很人性客观真实的报道,当时国内很多媒体都转载报道,然而随后美国电视新闻网(美国电视新闻网(CNN))又批判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很多新闻媒体又对这一报到进行攻击。通过中国新闻媒体对待美国电视新闻网(美国电视新闻网(CNN))的态度是不是说明我们的媒体很不成熟?

明安香:这不能完全说中国的媒体不成熟,当然这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国内目前看不到美国电视新闻网(CNN),所以就不知道美国电视新闻网(CNN)对中国的新闻报道和世界的新闻报道的整体趋势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的媒体和民众听到的都只是一些局部和片段,实际上美国电视新闻网(CNN)作为一个国际新闻媒体,我们很明显的看到他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这些毛病也真实的存在,但是他在美国,很多右翼和保守势力都批评他有自由主义倾向,甚至有人把他称为“共产主义新闻网”,也有人称他为“鸡汤面新闻”这就说明美国对美国电视新闻网(CNN)的评价也是两端的,一端认为他的新闻报道很肤浅,另一端认为他是共产主义新闻报道,报道太客观。

实际上很显然他并不是什么共产主义新闻网,严格地说他对中国的新闻报道,如果你长期观察他的话,他是在一种中间偏右型的(对于美国国内问题的报道它是中间偏左型),也即是说对中国的报道比起有些媒体,比如说福克斯来说要客观一些,但是对中国的负面报道,他还是不少的。实际上这是和他的报道的总趋势是一致的。所以这也不能怪我们的媒体不成熟,主要是我们的网民和媒体不是系统的了解美国电视新闻网(CNN)。

传媒领袖网:我们知道您研究的方向是新闻学、传播学,重点是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的新闻与传播,信息高速公路与网络传播,公共关系学等,您能说说中国在传媒理论研究领域与一些发达国家有没有差距?差距在哪里?

明安香:有差距,很大的差距,总的来说,中国的新闻理论研究缺乏创新性,也就是不能针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实践和中国走向世界的实践来提出一些改进中国新闻传播工作的有真知灼见的有创新性的理论和观点来。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新闻传播理论除了有一些是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比如说喉舌理论,党报理论,还有一些就是吸收借鉴西方的传播学理论,比如说效果理论、受众理论和议程设置等。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以后从西方借鉴过来的,我们自己的创新很少。我提出危机信息的酵母理论,就是试图我根据我们中国的新闻传播实践,提出来的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性的理论。我想它对于我们怎么样应对危机事件的发生,防止危机事件的蔓延和扩大会有作用。但是还是要承认我们的新闻理论方面创新性的东西太少。

我们理论界每天都在说要搞本土化的传播学理论,实际上我认为这种传播学理论不是要不要本土化的问题。关键是要如何针对中国的现代化实践,针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实践,针对中国走向世界的实践,需要提出一些创新的理论,这是最重要的。这就像我们党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样,我们也没有提出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根据中国的实际需要来解决问题,同样我们的新闻传播理论也是如此。

市场化程度不决定媒体的发展速度

传媒领袖网:有人说我们的新闻理论没有和新闻的实践联系起来,从事新闻创作的不研究理论而从事新闻理论的又不怎么搞新闻创作。有没有这种情况?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明安香:有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不但在中国存在,在西方国家也存在。现在在美国存在一个很大的争论就是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争论,90年代末期,美国的新闻学界产生过一次激烈的争论,在美国大学的新闻学里面教传播学的不懂新闻学,教新闻学的没有传播学理论,两派的教授也是互相看不起。所以说这是个世界问题。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情况呢?

首先,理论和实践存在着时差,这种时差永远存在,有时候理论走在实践的前头,有时候理论落在实践的后头,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存在,真正的理论和实践齐头并进完全融合情况非常少,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要求理论先行一步。实践和理论总是有某种距离,我认为理论能够超前实践一步那还是一个好事。

其次,我们从事新闻理论的专家学者应该更多接触新闻实践,这样才能针对新闻实践的需要提出更多的创新性的理论来,如果你根本不接受新闻实践,怎么能提出创新性的理论来。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所有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都要有新闻实践,大部分有新闻实践就可以了,也可以允许没有新闻实践的人来从事新闻理论的研究工作,也许他还有他的优势。

第三,我们的新闻工作者确实由于平时的工作很忙,现在媒体的竞争又非常激烈,很难有时间去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理论,因此我们的新闻媒体机构,如果能够根据这个情况形成一种固定的制度,能够让我们的媒体工作者每年或者每几年到新闻研究教学单位去进修学习或者合作研究。这是非常有利于把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贯彻到实践中来的。

传媒领袖网:我国的媒体市场化之路起步比较晚,市场化程度的高低是不是决定媒体的发展快慢的关键因素,是不是媒体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媒体发展越快?

明安香:是不是媒体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媒体发展越快,这也不一定。在美国媒体的市场化程度是最高的,美国的媒体几乎都是私有媒体,除了极少数媒体像美国之音和美国军队的一些报纸是官办的外,其他的绝大多数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基本上都是私有的。

但是在西方的一些其他国家,比如说法国、英国、德国就不是所有的媒体都是私有化的,在这些国家国有、公有、私有这三种并存,你就不能说这些国家的媒体完全市场化了,官办的媒体就不是市场化的。比如说英国的BBC号称是公有制,实际上半公有制半国有制的,BBC里面都不能做广告,所以它就不是市场化的。但是BBC的影响还是不小,当然它受到英国市场化媒体的冲击还是比较严重的,所以说我们的中国媒体也不能走全是市场化的道路。市场化道路有他的优点,比如说非常注重受众的需求,能够尽量的了解受众的需要,满足受众的需求。但是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为了追求市场化,追求利润,不顾及社会效果,比如说各种媒体上面各种夸大虚假的广告,中央主管部门屡禁不止,为什么,就是因为利益的驱动,市场的驱动。

电视媒体仍然是当之无愧“第一媒体”

传媒领袖网:您也看到了这次四川大地震网络媒体也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有人说这标志着网络进入了主流媒体的行列?你认可这一判断吗?

明安香:不同意这一观点,首先应该肯定这些年网络媒体在改变舆论格局方面发挥了异军突起的作用,特别是这次在反击西方媒体抵制奥林匹克和支持藏独方面,网络媒体和中国网民以及华人网民表现的非常突出,可以说使得西方媒体的反华阴谋没能得逞,使得西方反华势力的阴谋野心得到了充分的暴露。这是西方反华媒体和反华势力所没有想到的。这是网络媒体的一个重大功劳。

在抗震救灾当中,网络的作用仍然很大,但是它没有电视媒体那样大,这就因为我们的传统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在正确政策指引下能够把大众媒体的本身的功能和电视本身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了,因此在这次抗震救灾当中,电视媒体当之无愧的仍然是“第一媒体”。也就是中国广大受众首选的媒体。这就说明互联网在舆论中起重要作用是有一定的条件的,就是在电视媒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时候,网络媒体才能起作用。这次奥运火炬传递,反对藏独等等事件当中,为什么网络媒体的作用很突出就是因为电视媒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以说网络媒体成为主流媒体的时间还没有到来,虽然中国现在的网民虽然达到世界第一了,达到了2.5亿了,但是它在中国的人口当中仍然只占到了五分之一,而电视媒体现在四亿台电视机,平均三四个人就有一台,所以说电视仍然是影响最大的媒体。只有电视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的时候,网络媒体才体现出它的优势。另外现在上网还没有看电视方便。如果什么时候网民的数量也达到了电视机的数量也就是四亿网民的话,网络带宽和网络视频看起来非常流畅了,这个时候网络媒体就有可能成为主流媒体了。

传媒领袖网:我们在网络问题上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比如说现在的“人肉搜索”是否涉及到侵犯他人隐私问题,还比如前些日子的“艳照门事件”等等,这都给我们对网络的监管出了很大难题?你是如何看待网络监管问题的?

明安香:像“人肉搜索”,网民和社会上都是有争议的,比如这次大地震发生后东北的一个女孩的表现不好,网民通过人肉搜索把她所有的资料都公布到网上,网民开始谴责和声讨。就这个事件来说,“人肉搜索”还是功不可没,应该受到尊重,因为这个东北女孩的表现实在太差,她和最近刚刚表彰的四川灾区的一些英雄少年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年仅9岁多的小英雄林浩不但把自己救出来,还救出了两个同学。东北女孩仅仅因为全国哀悼日影响了她的娱乐,就在网上大放厥词,引起网民的愤慨也是可以理解的,最后大家把她公布出来我觉得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当然怎么处理她还是要慎重,以后怎么对她教育,不要一棍子打死。

“人肉搜索”包括整个互联网的管理,如果完全靠互联网的管理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太实际的,比如说实名制问题,我们可以让国内的网民都实名制,但是你无法保证国际网民的实名制,网络的监管是不可能天衣无缝的,所以对网民的监管主要是靠对网民的教育和网民的自律。要让他们知道滥用网络的权力,不仅要伤害别人也要伤害自己,因为别人也可能滥用网络的权力来伤害你,所以要在网络自律的基础上适当的提高网络监管的水平。网络监管主要是通过必要的法律法规画出最基本的杠杠。

大众媒介形态迟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传媒领袖网:您认为随着网络传媒的发展,对其他媒体的冲击是不是会更加厉害?其他媒体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明安香:我以前写过一本关于这方面的书,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书中对这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总的来说可以肯定,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数字媒体的发展,可以说大众媒介的形态迟早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型媒介会对传统媒介特别是报纸、电视、广播会提出严峻的挑战。比如说现在出现的手机报,当然指望手机报完全代替报纸那是不可能的,手机报充其量只是一个手机简报,就是用手机的快捷方便,及时的地对新闻进行文字简报,但是要看像印刷报纸那样的深度报道,和阅读报纸那种阅读快感,那还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从这种角度来说手机报不能取代传统媒体报纸,但是毕竟它使得传统日报信息的滞后感更加明显,手机报可以随时报道重大事件,这时候日报还是报昨天的新闻,所以说这个时候日报如果还是靠短消息很明显是不行了,必须依靠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来和新媒介进行竞争,这是报纸的优势。

同样电视在手机电视的影响下也会受到挑战,互联网上也会受到挑战。当然现在视频流畅度还不是很高,在网上看视频毕竟还不如看电视那么舒服,但是随着互联网的继续发展,互联网上的网络视频随着带宽的发展,在网络上手机上看电视就会很流畅,画面的分辨率也会很高,在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像奥运比赛的时候,由于时间原因不能看电视的,就可以随时通过手机观看,这就会分流不少观众,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竞争上面,第一要做好逐步被新媒体取代的可能性的准备,当然这种可能性至少还要三十年,这就是新闻媒体取代旧媒体的“三十年法则”(或称“一代人法则”),甚至更长时间,但是总趋势是不会变的,这是要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就是研究发挥传统媒体的自身优势,怎么样和新媒体共生共存结合起来。

传媒领袖网: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进入专题: 媒体  

本文责编:jiangxiangli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传播学实务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327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