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征和重大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019 次 更新时间:2008-11-20 16:19

进入专题: 科学发展观  

苏荣  

内容提要

·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回答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面临的时代课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并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

科学发展观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智慧和心血,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科学发展观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由于过分重视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一些国家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遇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要求,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拓展理论视野,不断作出理论概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具有重大而深远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一脉相承”的“脉”,从理论主题上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亿万人民群众为之奋斗的事业,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伟大事业;从理论品格上看,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永不停歇地进行理论创新;从理论基点上看,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想问题、办事情都从这一基点出发;从价值取向上看,就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时俱进”的“进”,主要体现在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不懈探索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

科学发展观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各个阶段形成的理论成果一样,也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说这一理论是开放的,是指它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吸纳了当代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比如,吸收借鉴了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实现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的转变、社会与自然必须协调等诸多认识成果,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之所以说这一理论是发展的,是指它没有凝固自己,没有给理论创新打上“休止符”,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和完善。

科学发展观是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在这样一个阶段,如果举措得当,就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如果应对失误,就有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推动发展,不仅有模式、途径等问题,更有世界观、方法论问题。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基本观点;强调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力量,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总之,科学发展观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我们只有深刻把握并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当今改革发展的实践,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主要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等。这些新要求,突出强调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个方面。落实这些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全面发展、加快发展与协调发展、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要求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继续解放思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努力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成为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的带头人;进一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良好的形象凝聚起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苏荣/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人民日报)

    进入专题: 科学发展观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240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