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锐捷:强农之举 惠民之策——论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32 次 更新时间:2008-08-27 16:55

进入专题: 农业基础建设  

关锐捷 (进入专栏)  

2004年至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顺应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的迫切愿望,连续发出了四个一号文件,初步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的新的政策体系:实行了公平的税负,全部免除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税收;加大了农业的支持保护,对农民给与必要的生产性补贴;明确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到农村;明确要求新增加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性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不断改善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保障。发展农业、繁荣农村、惠及农民的大政方针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不仅让我国亿万农民亲身体验了有史以来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使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实质性进展最明显的时期。

然而,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等。

管理学上最知名法则之一的木桶规律向人们昭示: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劣势决定优势,劣势决定生死。中国是农业大国,是农民大国,农村必然是国家固本之源。相对其他产业而言,农业仍然是弱势产业;相对城镇居民而言,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相对城镇发展而言,农村仍然是弱态社区。之所以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因为其是必须加强的“弱中之弱”。正是出于急农业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帮农村之所需,各地都热切期盼的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第五个一号文件,在2008年伊始顺理成章地出台了。

切实的主题

近几年,我国农业农村在自然灾害严重、市场竞争加剧、供求关系趋紧、要求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延续和发展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好形势,呈现出难得的好局面。2007年,粮食产量超过1万亿斤,首次实现了总产、单产、面积连续四年同步“三增”;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为历史最高,比2006年增加553元,达到4140元,增长速度为1997年以来最高,名义收入增长15.4%,实际收入增长达到9.5%,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农业经营收入分别增加221元和224元,是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因;现代农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乡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农村用电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国85%以上的县(区、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在全国初步建立,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各项试点迈出较大步伐,扩大了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农村社会继续稳定和谐。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也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三农”工作做出的新部署和对农村发展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要求,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关键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农村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关键商品,农业是强基础、促发展、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007年以来,粮食、猪肉、食用油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和农产品能源化利用加快,国际粮食和石油价格联动趋势日益明显,影响国内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稳定的因素日益复杂多变。全球粮食价格上涨速度明显加快,国际市场小麦、玉米价格创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世界谷物储备降至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面临着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艰巨任务。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仍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要求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若干农产品还需进口作补充,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要求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农业比较效益下降、耕地持续减少、淡水资源短缺、金融和科技支持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等问题对农业稳定发展的制约日益突显,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要求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提升农业科技、人才、服务等基本支撑能力;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加大,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要求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基础性工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和加强农村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毋庸置疑,农业农村仍然是整个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加强农业基础、突破瓶颈制约、确保农产品供给,是当前保持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所面临的突出任务,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上述,奠定了2008年中央1号文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旗帜鲜明而切合实际的主题。

务实的举措

要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增强生机和活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必须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立足改革开放大局强化农业基础,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农业。

新出台的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加快农业投入立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继续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概括为“三个明显”、“三个调整”、“四个增加”,即财政支农资金、国家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增量,都要明显高于上年;调整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的使用方向和国家贫困县公益性、生态性建设项目的地方配套比例;增加对农民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

针对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水利建设滞后,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生产长远发展的局面,文件明确要求以水利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两个大幅度”的要求,即大幅度增加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幅度增加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投入力度。

文件从四方面要求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强化农业科技和生产性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通过三到五年的建设,力争使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二是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服务和农村公共文化水平;三是在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四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和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明确提出了“四个提高”的要求,即提高对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贴标准和逐步提高农村扶贫标准。

国务院为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支持力度,于2008年3月下旬决定,中央财政在2008年预算安排“三农”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主要直接补贴给农民。

为加强体制和组织保障,中央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妥善处置乡村债务;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探索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固定居所的农民登记为城市居民的办法,建立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强就业、社保、居住、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乡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探索乡村有效治理机制。要求各地党委政府和中央各有关部门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既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地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又要深化改革、转变观念,努力营造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氛围。

扎实的行动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创新发展时机成熟,贵在扎扎实实行动:总结历史经验,顺应时代要求,立足基本国情,借鉴世界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做法,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强化科学技术、物质装备、产业体系支撑,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的支持保护作用,全面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将传统农业逐步发展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现代产业。

今年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能低估、不能小视,而损失最重的是农村,损失最大的是农民,影响最长的是农业,灾区的农业遭受重创且后续影响还在不断显现。要实现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既定目标,须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多做打基础、增后劲、管长远的工作,认真研究解决好事关农业基础建设的突出问题。

要切实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把1号文件确定的政策措施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做到政策进村入户、家喻户晓。抓紧研究制定落实方案和配套措施,能明确的尽快明确,能早出台的尽早出台,能细化的尽量细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途径,要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加强耕地资源保护,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物质装备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提高政策支持能力。

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生产条件,增加农产品生产,狠抓节本增效,努力提高农业效益。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扩大农民就近就地转移规模,改善农民进城务工条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

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最终要靠科技。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加强科研联合、协同攻关,力争在农业重大领域、前沿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突破。要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健全机构和队伍,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要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承接科技的能力。

提高农业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是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客观需要。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各类服务。

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要通过村民自治、政策扶持和社会支持,激发农民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根据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青壮年劳动力明显减少,务农农民的年龄、性别、文化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带来的影响,在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同时,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发展能力,造就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第30个春秋,是隆重举办北京奥运会之年。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是保证市场供给、抑制通货膨胀、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迫切要求,是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党中央、国务院对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从目前情况看,世界粮食价格居高不下的形势在短期内难以扭转,农业要在连续4年增产增收的高起点、高基数上,继续实现新的更高目标,难度进一步加大,任务更加繁重。因此,必须看到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增强预见性,提高自觉性,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切实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大涨不大落,积极争取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务必做到新农村建设不松懈不走样。倾其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十大行动”,力争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切实做到粮食安全的警钟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要求始终坚持。

进入 关锐捷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农业基础建设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035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