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锐捷:加快发展新疆外向型农业调研报告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005 次 更新时间:2008-08-27 16:47

进入专题: 外向型农业  

关锐捷 (进入专栏)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安排,2007年9月26日至9月30日,由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关锐捷带队,自治区党委农办、农业厅、外经贸厅、海关派员组成的第三调研组,深入塔城地区及其所属额敏、托里、裕民县和塔城市,对外向型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重点考察了外向型生产示范基地和生产、加工、储运、营销龙头企业等,并与地区、市县、乡镇领导以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和部分企业经营者、农民座谈、交流。

总的感觉是,塔城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领导重视程度、产业发展速度、市场拓展潜力超乎预料,其经验、做法值得全疆学习借鉴,同时也面临着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有关情况和对策建议报告如下。

一、发展成效

近年来,塔城地区借助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巴克图口岸的优势,坚持把加快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发展外向型农业,作为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和新亮点,围绕“建基地、育龙头、创品牌、拓市场”的发展思路,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取得了良好成效。截止今年6月,全地区累计建成各类温室和拱棚2.3万座,面积1.8万亩,规模效益初步显现。今年1-8月,全地区出口农产品5.2万吨,同比增长79%。其中:水果3.2万吨,增长60%;蔬菜1.2万吨,增长近50倍;其他农产品0.8万吨(玉米淀粉6480吨、冻猪肉1054吨、大米190吨、花生仁18吨)。

(一)立足区域优势,明确发展思路

2005年9月,塔城地委、行署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分析认为,塔城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具有明显的地缘、资源、市场和人文优势:边境口岸距塔城市仅12公里,是新疆离城市最近、通商条件最好的陆路口岸,有利于鲜活农产品的快速通关;塔城盆地水土资源丰富,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0.5亩,远离工业污染,是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巴克图口岸对方半径1000公里内有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12个工业城市,总人口在1000万以上,居民生活水平较高,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塔城的哈萨克、俄罗斯等民族与周边国家群众语言相通、习俗相近,贸易交流历史悠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外贸经验。

基于对区情的认识和把握,地委、行署决定以塔城市为桥头堡,以塔城盆地为重点,以乌苏市、沙湾县和天山北坡经济带为后源,依托区内外、疆内外丰富的大农业资源,把塔城建设成北疆地区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出口基地、陆上通道和集散中心,吸纳、集中并带动疆内外农产品向西输出。力争建成以蔬菜为重点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10万亩以上,在国内外建设保鲜库10万立方米以上,年出口农产品16.5万吨以上,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生产、服务、流通和组织管理体系,形成农产品出口生产、加工、外销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推动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二)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发展规划

地区成立了以地委书记彭家瑞同志为组长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领导小组,重点县(市)、乡(镇)也都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机构,把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主导的外向型农业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委托自治区农科院编制了《塔城地区农产品(蔬菜)出口基地建设规划》,于今年1月通过自治区发改委等16个厅局评审,8月27日通过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新政函[2007]171号)。地区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基地建设专项扶持资金,各县(市)、各部门也结合实际,从承包用地、协调贷款、资金投入等方面,制定优惠扶持政策,调动农民发展外向型生产的积极性。今年上半年,各县(市)本级财政投入360多万元,带动农民投入4500多万元。塔城市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带头出资建成温室大棚60座,有效发挥了典型引路、示范指导、辐射带动作用。地区有关部门多次组织人员赴吐鲁番、伊犁和甘肃武威、张掖、白银、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引进外地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大棚种植经验的劳动力170多人,开展技术指导和承包示范,在日光温室建造、栽培管理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初步形成了具有塔城特色的发展模式。

(三)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水平

塔城地区积极扶持企业扩大仓储能力和经营规模,提高对果品和蔬菜的精选、包装、保鲜等后处理水平。目前,全地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到6家,其中生产企业2家,外贸流通企业4家,果蔬保鲜企业16家,储藏能力6.8万吨。绿源农副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两年来先后投资5600万元,相继建设总计库容6.7万立方米的普通和气调保鲜库,还在甘肃武威设立了分公司,在东哈州谢米市设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实行点对点供货。新疆悦羊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具备了日处理600只羊、年生产能力20万只羊的加工、营销能力,先后开拓了马来西亚、沙特、阿联酋等东南亚和中东市场,前景看好。塔城市成立了8家合作经济组织,“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初步形成。

(四)注重技术服务,提高产品质量

各级农业部门制定了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和管理办法,建立技术人员分片包乡、包村、包棚的责任制度,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模式栽培等技术,提高了产出效益。神农公司去冬今春生产的深冬果菜全面上市,实现了地区日光温室生产技术的新突破,一些在神农公司打工的本地少数民族群众掌握了生产技术,今年也开始自主承包经营温室大棚。地区和各县(市)整合培训资源和资金,针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采取送出培训、跟班学习、现场观摩等形式,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系统学习日光温室建造、栽培、管理知识。今年1—8月,共举办设施农业培训班25期,培训农民和农产品经纪人3000多人次。同时,聘请专家举办绿色农业认证、良好农业规范培训班,引导农民和企业从源头加强生产管理,推广应用绿色生产栽培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努力打造塔城绿色品牌。绿源公司“克鲜”品牌已完成国内和哈萨克斯坦商标注册,有6种产品、2000亩基地通过GAP认证(良好农业规范)程序,完成了1740亩、8种蔬菜的出口基地备案登记。神农公司和兴盛园公司分别集中统一种植60棚彩椒、70棚蕃茄,今冬明春将统一品牌,全部用于出口。

(五)开拓国际市场,疏理流通渠道

塔城地区与哈萨克斯坦国东哈州政府建立沟通、对接机制,搭建公共贸易平台,为农产品出口创造宽松稳定的经营环境。积极争取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和西部促进资金,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国外建立批发市场和营销网络,延伸销售终端,提高市场占有份额。近两年,地区和东哈州政府领导多次互访往来,交流与沟通进一步加强,双边贸易向纵深发展,签署了《农产品贸易协议》,确定每年在该州定期举办一次农展会。去年9月以来,地区和塔城市先后在东哈州乌斯卡缅市、谢米市、丽达市举办了两届、5次农产品展销会,组织本地区和乌鲁木齐、伊犁、阿勒泰、吐鲁番、阿克苏和甘肃武威等地企业40余家,展出优质水果、蔬菜110多种,签订9万多吨水果、蔬菜的供应合同,其中今年6.5万吨。还与东哈州政府就合作建设乌斯卡缅市水果和蔬菜保鲜库、建立农产品“绿色通道”、开展边民互市贸易、阿拉湖旅游开发、发展交通道路和建筑业、建立双方高层定期会晤制度等事宜进行了多次洽谈,达成了合作共识。

二、问题分析

同全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相比,新疆外向型农业基本上属于起步发展阶段,基础薄弱、规模较小,贸易渠道、贸易对象和贸易手段比较单一,产品结构、产品质量和贸易管理相对滞后。从塔城近年来的发展实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保鲜加工发展滞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设施农业是近几年适应国外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目前出口的水果、蔬菜和肉类全部是初级产品,其中水果多数是转口贸易,且加工、保鲜方式落后,精深加工基本上是空白,产品附加值较低。如额敏县年产700万公斤的打瓜子是极具竞争力的特色产品,但由于没有加工企业落户,只能作为原料外销。悦羊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组建初期着眼于高端出口市场,但因为疫情没有实现既定目标,而国内市场又未及时开拓,致使企业成立4年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裕民县年产75万公斤的红花丝,多数是通过自由经纪人以较为单一的销售渠道原料销售。

——基地建设发展滞后,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外向型农业基地建设资金缺乏,主要是农民投入能力有限,政府扶持能力有限,银行贷款能力有限,企业带动能力有限,以致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数量较少,市场信息不畅,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与广大种养农民没有建立利益相关的利益机制,在开展技术培训、引进新优品种、开展市场调研、发展订单生产、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的作用极为有限。

——安全生产发展滞后,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相当部分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标准化和无公害化安全生产意识不强,不按生产标准操作,造成化肥、农药、添加剂超标,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远不能覆盖生产、加工和销售全过程。GAP认证(良好农业规范)、绿色产品认证及有关农产品质量检测等费用过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和农民的负担。在塔城地区的近700名农技推广人员中,没有1名学过设施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外向型农业所需的懂得国际贸易知识和熟练运用国际贸易规则、乃至能与国际终端客户洽谈的农业外贸人才奇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贸易关系发展滞后,检验检疫标准缺失。农产品出口的通关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哈萨克斯坦的不规范收费和“灰色通关”仍是严重制约外向型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贸易双方至今尚未建立共同认可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疫标准,一般也不进行例行检验检测,尽管目前暂没有出现质量纠纷,但一旦对方对我方农产品质量提出质疑,将严重影响外向型农业发展,甚至遭致毁灭性打击。有关方面反映,现行出境种植基地备案登记要求过严(CIQ认证规定连片规模面积在100亩以上),塔城地区申报的2.5万亩基地只批准了1740亩,有可能导致大量符合质量要求的蔬菜等农产品“望洋兴叹”。此外,国家主管部门对疫区认定范围过广,以至因个别县乡的疫情而殃及全区的畜禽产品出口。

——制定扶持政策滞后,发展环境不相适应。据了解,自治区政府、科研和企业等有关部门,曾相继组织到中亚等国做过专题调研。但由于派出人员的局限性和调查目的的功利性,其调研成果或者过于宏观、流于形式,或者过于微观、难以定位,或者部门封锁、束之高阁,或者纸上谈兵、操作性差,至今拿不出针对性强、有科学依据、有指导意义的实施方案来,以至新疆至今尚未形成针对农产品贸易特点的专项出口促进政策,也缺乏必要的农产品出口信息、市场开拓、国际市场预警监测等服务,农业外向型经济难以跨出实质性步伐,尽管众多企业跃跃欲试,但又不知从何下手,只好等待观望、翘首以待。

三、对策建议

实践已经和正在证明,新疆不是远离市场,而是靠近市场,具有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区域优势。随着俄罗斯、中亚各国经济的复苏和亚欧大陆桥的全线贯通,新疆已成为我国开拓中亚、南亚、西亚和东欧市场的前沿阵地。如何乘势而上,广开思路,深入调研,采取各种形式扩大宣传、促进合作,不仅要宣传新疆的资源优势,同时更要宣传新疆的市场优势,对促进新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加快产业升级换代,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贯彻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我们认为,优势资源不仅仅是自然资源、产品优势,同时也包括地缘优势、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快优势资源的转换,非但可以引进整合大量国内外资金,还可以带来市场、科技、管理、信息等一系列现代发展要素投入。为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制定扶持政策,扩大基地规模

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发展外向型农业领导小组,尽快研究制定扶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将伊犁州直、塔城地区、喀什地区确定为自治区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在税收、信贷、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建立农产品出口促进专项资金,每年列财政专项资金5000万元,以补贴或贴息等形式,对出口农产品良种予以适当补贴,加强对出口基地农民和出口企业、经纪人的培训,由财政承担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GAP(良好农业规范)等认证及有关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费用;引导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从信贷规模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争取商业银行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增加贷款额度。将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兴边富民”、科技兴农、科技兴新、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资金挂靠、捆绑,集中支持基地建设。把示范区水、电、路、林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给予资金和项目支持,加快建设进度,提高示范区建设档次和水平。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支持,享受农业“走出去”战略政策和项目资金援助,申请使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资金”资助项目,纳入中哈两国非资源领域合作规划,申请使用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加强宣传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和广大群众投资、投劳参与基地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开发、集约经营、整体推进”的原则,鼓励和引导适度规模经营,调整、置换、合理利用耕地资源,集中连片、大规模推进基地建设。建设高标准百亩连片、千亩连片示范点,并逐步建成万亩连片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带,形成地域优势和规模优势,依靠规模占领市场。

(二)加强质量监管,确保产品安全

建立健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两支队伍一个中心”:强化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完善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优质化生产。建议自治区农业、质检、检验检疫等部门尽快研究制定出口农产品的技术规程,结合国外目标市场要求,制定出口农产品的生产、保鲜、包装等技术标准,以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为龙头,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土肥植保、检测检疫等职能部门作用,强化品牌意识,把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转变为农民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技术规范,带动千家万户农牧民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通过科技和管理人员的服务、引导、监督,让农牧民增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观念,加强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区的产地环境监测,规范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和使用,推进农畜产品主产地全面自检,从源头上杜绝和防止超标农药、兽药、化肥等污染源隐患。加快建立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和质量可追溯体系,切实巩固和扩大GAP认证成果,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到2009年,凡未经认证的不准进人市场销售,依靠质量站稳市场。

(三)壮大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

以农产品出口促进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西部促进资金等作为引导性投入,帮助外向型企业壮大规模,增强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形成多元化的农产品出口格局。把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加大项目编制和推介力度,加快引进一批有实力、有经验的农产品运销和加工企业,参与外向型农业开发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以独资、入股、租赁、承包等形式,开发外向型农业项目和创办经济实体。引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推广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管理,加快以气调保鲜和低温保鲜为主的出口农产品储运系统建设,着力提高出口农产品的商品化水平,打造主导产品品牌。积极培育发展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代表农民组织执行出口合同,指导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实现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扶持发展蔬菜、水果、禽肉等重点出口农产品行业协会,切实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价格协调、应对贸易纠纷等方面的作用,提高行业的组织化程度,规范农产品出口秩序。

(四)搭建出口平台,拓展国际市场

建议自治区政府与中央相关部门对接,尽快促成中哈两国及中国与其他中亚国家、俄罗斯签订农产品贸易协定,制定农产品质量检验检疫标准,建立持续长效的农业经贸机制,形成规范有序的贸易环境,妥善解决农产品出口“灰色通关”等一揽子问题,在哈萨克斯坦设立分拨和加工中心,为新疆农产品长期稳定出口畅通渠道。建立出口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采集、整理和分析目标市场农产品供应、需求和价格信息,及时为企业和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口岸、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配合,实现关口前移,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解决农产品出口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加强与国内外进出口商会、论证机构组织的联系和交流,协调解决技术壁垒问题,为农产品出口创造宽松、稳定的经营环境。

(五)完善服务体系,发展互市贸易

加强农业、外经贸、质检、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合作与配合,建立一体化服务机制,密切跟踪并及时通报国内外市场供需、价格、政策法规、质量卫生标准、疫病疫情等信息动态,在自治区层面建立农产品出口信息发布服务平台,配套完善地州、县市信息网络,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边民互市贸易是促进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平台,东哈州政府已将开通边民互市贸易问题上报哈国外交部,塔城地区也已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议由自治区有关部门协调报送国家外交部批准,参照霍尔果斯口岸和吉木乃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区人员往来办法,对进入该互市贸易区的哈方人员实行“一日免签证”或中哈边境通行证管理制度。

调研组成员:

关锐捷 农业厅副厅长、研究员

刘稀栋 党委农办市场信息处处长

黄龙飞 农业厅法规处副处长

吐 外经贸厅副调研员

曹 乌鲁木齐海关科长

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赴塔城地区调研组,关锐捷执笔

2007年10月3日

进入 关锐捷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外向型农业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034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