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展望新千年的中国经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674 次 更新时间:2010-10-18 15:48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林毅夫 (进入专栏)  

主讲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毅夫教授

主办:北大团委学术实践部香港凤凰卫视

林毅夫,祖籍福建,出生台湾,1979年到内地来,正值大陆改革开放。

站在世纪之交,展望中国经济未来的前景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未来中国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将是怎样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头看看过去。小时读书,老师告诉我两句话,一直记住到现在。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能不了解历史;作为西方的知识分子,不能不了解法律。

第一个千年,即公元1年时,西方是罗马帝国,东方是中国,西汉,是中国的第一个盛世,以对比看,双方在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都相当,之后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经济停滞,中国是分分合合,但中国继续发展,直到大唐的盛世。

第二个千年,1001年,西方属黑暗时代,中国是宋朝。对当时的西方的描述是农业、贫穷、落后的社会,而定朝在文化、科技上都取得了相当成就,特别一提的是四大文明大部分是宋代的成就。经济也相当发达,当时的钢铁产量达15万吨,人均产量是西方的6倍,居世界一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高度评价了中国的发达。但是两方在经历了工业革命这后在短短的一百年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中国则不断落后,最终这种对比反了过来,从此中国开始倍受列强欺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最终在49年在政治上站起来,但直到78年之后才渐渐在经济上站了起来。过去的20年,平均增长率9.7%,国民财富翻了两番,世界平均增长率为3%,外贸平均增长率14.7%,增加了10多倍,对外贸占增长的35%,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

现在,到了第三个千年。过去的20年给了我们希望,对于未来我是很乐观的,我的乐以来自于我的分析。

一国的增长潜力主要取决于以下三方面,第一,各种投入要素的增长,包括劳力,自然资源和资本;第二,生产结构的调整;第三,技术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技术不创新,就不会产生对新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样技术创新也可以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技术创新的方式包括自己开发和引进,前者成本太大,失败风险也高。创新是技术更亲,而不是发明,只要比原来的技术先进就是创新,所以可以利用与国外的技术差距通过引进技术来实现技术创新。比如购买专利,也只占发明成本的1/3,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技术差距比专利保护期限17年还大;所以引进技术就是以很低的成本实现技术创新,再加上资本积累,就可以实现快速发展。那么这种靠技术引进实现的发展能维持多久呢?日本奇迹,亚洲奇迹都是引进技术实现发展的范例。日本从二战到80年代中期一直发展,亚洲四小龙也是从50年末到90年代一直发展,中国的增长至少也可以维持四十年,而且应该更长,因为中国起始的差距更大。79年之前提倡自力更生,之后引进技术,假设从现在起中国还可以每年增长7%,10年一番,到2030年就是8万亿美元,预计人口6亿,那么人均收入将是5000美元,这将是一个相当可观的增长,所以对于中国经济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的前景我是很乐观的。

但是在乐观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现实的问题。中国首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次还是一个转型国家,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国的问题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转型(改革),另一类是增长(发展),具体地有以下6点:

1.金融结构不健全。亚洲很多国家的发展都是因金融危机而停滞倒退的,如果没有健全的金融结构,增长是很难持续的,甚至会不断爆发危机。

2.社会风气、贪污腐化,这些问题积累起来,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政治问题。

3.国有企业问题,城市2/3的人口在国企供职,而国企的状况差强人意。

4.地区差异。中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解决好地区差异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5.环境问题。如果再出现像98年那样的大洪水,也将阻碍持续增长。

6.加入WTO后,如何实现与国际接轨,如何从中受益。

问题并不可怕,因为任何时代都会有问题,只要我们能认前产生的根源,并且确实是朝着问题解决的方面前进,那么就有希望。试想,上述问题都与国有企业有差或多或少的关系。比如金融体系,正是由于国有企业的坏中长,才得金融问题不断。另外国企的厂长经理都是政府官员,而国企也是国家的,所以他们之间很容易产生界租,这也是腐败的源泉之一。再看看地区差异,东北的比较优势在农业,西部的比较优势在自然资源,进去为了支持国企(东部国企)的发展,把农产品与自然资源的价格都压得很低,因此拉大地区差异。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国企,我不赞同把国企的问题单单归结为产权不明,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剥离政策性亏损。苏联在将国有企业私有化之后,这些企业仍伸手向国家要钱,原因是因为他们负担了政策性亏损,要求国家给予补贴,低息贷款。而且他们更倾向于把经营性亏损也归为政策性亏损。

未来中国的前景是美好的,作为知识分子也是建功立业的时机。

进入 林毅夫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94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