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谁来养活美国?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860 次 更新时间:2008-05-14 00:28

进入专题: 粮食问题  

梁晓  

1997年金融危机以后,亚洲的美元储备大增,美国赤字大增,引起对国际宏观经济平衡的高度关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上任前接受访问时指出:“其他国家需要采取更多行动,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以纾缓美国破纪录的经常账户赤字。”惟美国马首是瞻的IMF,2007年4月召集中国、欧元区、日本、沙特阿拉伯和美国五大经济体,共商 “扭转失衡的世界贸易”。

与此同时,全球“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的快速增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国财政部开始呼吁,由IMF牵头,对主权财富基金订立一个最佳行为准则。普林斯顿大学教授Harold James甚至建议,由IMF担任“世界储备管理者”,帮助新兴盈余国家管理外汇储备资产。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掰着手指头算中国投资公司(简称“中投”)的资产分布,算中投入股黑石(Blackstone)的账面亏损,算中投入股美国金融机构是否已触及10%的上限,等等。

回到问题的根本,是亚洲增加出口和积累储备的强烈需求,将美国造就成了“全球第一赤字大国”?这迅速膨胀的全球外汇储备、各大主权财富基金,又是怎么冒出来的?人民币从2005年7月开始“小步快跑”升值,到如今“步伐”越来越快,原因何在?  

一、东亚“高储蓄两难”与美国不储蓄不难 

 

关于东亚国家的高储蓄率,说法不少,衡量标准不一。Robert J.Shiller的说法是:中国的储蓄率是所有大国里最高的,包括公共储蓄和私人储蓄在内,中国的国民储蓄率(未被立即消费掉的国内生产总值百分比)大约是50%;美国的储蓄率是所有大国里最低的,只占国内产值的10%左右。2007年5月,中美第二次战略对话前夕,美国财长保尔森继续拿储蓄率说事儿,认为美中贸易逆差的最重要原因,是中国存款比例高达50%,是中国人不愿消费,使得经济很大程度上依靠出口推动。

(一)东亚的“高储蓄两难”

麦金农在《美元本位下的汇率:东亚高储蓄两难》一书中提出,东亚国家或多或少都存在“高储蓄两难”(Conflicted Virtue),说的是“任何无法以本币提供信贷的国际债权国都将出现货币错配问题”。具有高储蓄“优点”的国家,通常会出现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即向外国提供融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两种情况:外国人开始抱怨该国持续的贸易顺差是由于货币低估,是不公平的做法;同时,随着其美元权益的积累,国内美元资产持有者越来越担心手中的美元资产相对贬值,会不断把美元资产转成本币资产,迫使本币升值。这两种情况往往交织在一起。国外要求本币升值的商业压力越大,国内美元资产持有者就越是忧心忡忡。当美元资产开始转成本币资产时,政府就会左右为难: 如果允许本币大幅升值,就会引发通货紧缩,经济最终陷入零利率的流动性陷阱,尤其在国内物价水平已经走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但如果不让本币升值,国外就会以贸易制裁相威胁。

日本首先深受其害。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总量已经非常庞大,其工业品出口迅速增长,加上巨额经常项目顺差,使之成为美国和西欧工业国家主要的商业竞争者。20世纪70~90年代中期,美国不断“敲打”日本,以贸易制裁相威胁,要求日元升值。由于1980年代以来至1995年日元持续升值,日本在1990年代陷入通货紧缩之中,至今尚未摆脱。即使1995年以后没有出现持续的日元升值,由于日元对美元汇率剧烈波动,日元资产利率的风险溢价也是负数。日本的利率逐步走低至零,出现所谓的“流动性陷阱”,此时货币政策失效,银行新增贷款无利可图。

中国,会步日本的后尘吗?

麦金农进一步说,目前东亚各经济体还很难协调行动以实现未来“共赢”,“重归美元本位”,盯住美元,是现实的选择。但稳定的前提条件是,美联储能保持美元较为稳定的国际购买力。较理想的状态是,东亚各经济体团结协作,加上美国“私人部分增加储蓄,联邦政府财政扭亏为盈,就可以改善其国际贸易状况”,亚洲经济体的“高储蓄两难压力将大大减轻”。

问题是,美元的国际购买力能稳定吗?从1971年结束金本位到2003年,美元对黄金的价值已经贬值高达90%。以生活费用为标准,已经贬值70%。1 远的不说,2002年初至2007年10月,美元对欧元累计贬值超过50%,对英镑、加拿大元也处在20年多来的最低水平。  

(二)亚洲只是存款率高

把亚洲国家“共赢”的希望寄托在美元币值稳定上,只能是麦金农的一厢情愿。他能从亚洲国家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与只会先嚷嚷着日元、然后是人民币升值的美国政客,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麦金农始终没有说清楚,所谓的亚洲储蓄率高,其实只是存款率高。

过去,亚洲的金融市场不发达,社会保障程度低,民众信任的是银行存款。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金融全球化,让亚洲人也开始积极投身资本市场。可惜好景不长,金融危机随之而来,大大小小“泡沫”纷纷破裂。亚洲资本市场1990年代大发展之后,资本大规模向美、欧回流,亚太股市市值在世界股市总市值中所占的比重反而下降了。根据国际证券交易所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tock Exchanges)2000年年报提供的统计数据,1990年,在世界股市总市值中,北美所占比重为36.7%,欧洲占26.5%,亚太和南美分别占36.5%和0.3%;2000年,北美、欧洲、亚太和南美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1.9%、31%、16%和1.1%,亚太所占比重下降一半以上。对金融危机的抗受力差,亚洲居民的储蓄只能再回到银行体系,更加集中地体现到存款上。

日本是现成的例子。2“日本从1960年代以后就没有成立过新的普通银行”。3 存款利率政府管制,亚洲金融危机以前没有银行倒闭,还有“第二财政”邮政储蓄。日本百姓不必费心劳神,长期保持高额储蓄,通过银行为企业生产项目贷款投资。日本法人持股占股票总额70%,百姓对当股东缺乏兴趣。亨利·考夫曼指出:“在日本家庭持有的金融资产中,有60%都属于某种形式的存款 ——也就是固定资产面值和没有市场风险的金融资产。”金融自由化以后,国外日元持续升值,国内利率持续降低,一系列西化、美化的改革减少各项稳定的就业、保障和福利,迫使人民考虑储蓄的保值问题。普通百姓既不可能像银行放贷那样对企业投资做项目评估,也不可能像大股东那样深入了解企业经营,只能从事股市、楼市的价格投机。于是,“日本出现了全民炒股热”,“1985年,日本个人金融资产中股票资产的比例是9%,1987年上升到16%,1989年又上升到21%,日本人口的1/5一是个人持股者。”然而,亚洲金融危机后,2004年的日本股票价格不足1989年的1/2。个人金融资产中,“现金和银行存款比例反而从44.3%上升到55.4%,股票及其他证券投资等从30.7%下降到13.5%”。4

2005年,中国居民金融资产组成中,86%是现金和存款,股票只占6%。即使是经过了2006~2007年的股市大涨,截至2007年中,股票占居民金融资产的比重上升到15%,现金和存款的比例仍有71%。  

(三)美国,不储蓄不难

“在美国,情况刚好相反,只有15%的家庭金融资产采取了存款或货币市场基金的形式。他们拥有2万亿美元的共同基金,接近6万亿美元的普通股票,还有2万亿的信用市场工具。这还不算他们透过养老基金和其他金融机构持有的股票和债券。”5 美国金融业发展领先全球,无论是普罗大众医疗、教育、养老的基本需要,还是富裕阶层买债券、炒股票、投资各种对冲基金的需求,几乎都可以找到相应的金融工具。所以,银行存款在美国私人储蓄中才显得越来越无足轻重。虽然统计上是低储蓄甚至负储蓄率,但美国人财富迅猛增长,个人消费比重并不高。6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不仅高于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而且高于欧盟,位居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之上(表~1)。按照一般的理解,百姓收入水平高、社会保障程度高,自然可以摆脱“不敢消费”的顾虑,提高消费比率。香港、日本的人均GDP已属高收入之列,但社会保障程度低,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只能与中等收入国家看齐,不足为怪;吊诡的是,欧盟人均GDP与美国相近,社会保障程度高,北欧各国更是早就被称为“福利国家”,欧盟的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还是远远赶不上美国。再次说明,只有美元霸权,才足以让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的美国人越来越富裕,可以放心地理性消费。放眼全球,独此一家。(表~1)

表~1:部分国家(地区)的消费支出与社会保障程度比较,2003年

国家(地区) 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 总储蓄占GDP比重 社会保障程度

中国 40% 47% 低

中国香港 57% 32% 低

日本 57% 26% 低,以雇主提供保障为主

美国 71% 14% 低,以雇主提供保障为主

英国 66% 13% 低

欧盟 59% 22% 高

中等收入国家 57% 28% -

高收入国家 63% 20% -

资料来源: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和总储蓄占GDP比重,见World Bank:“Table 4.9 Structure of demand,2005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http://devdata.worldbank.org/wdi2005/Table4_9.htm)。各国家(地区)的社会保障程度比较,参考卢周来:〈转型期中国社会公平问题研究〉,《香港传真》No.2006-77;〈调查指八成人忧强积金不足退休〉,香港《信报》2005年10月18日,第6页;高柏:《日本经济的悖论 — 繁荣与停滞的制度性根源》,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七章;Martin Wolf:〈谁说美国人不需要社保?〉《金融时报》中文网2007年4月23日(http://www.ftchinese.com/sc/story.jsp?id=001010940&pos=MID_HLB&pa1=0&pa2=2&pa3=005000026&loc=SPECIAL%20REPORT)。

二、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  

美国民众的实际储蓄率不低,“非理性消费”、“负储蓄”的正主儿是美国政府。

2006年8月,美国财政部宣布将出售440亿美元的债券,并将从2007年开始每季推出30年期的债券拍卖。8月这轮拍卖包括3年期、10年期和30年期债券,所获资金除了偿还当月到期的223.8亿美元债券外,还能多出“新资金”216.2亿美元。这并不是偶然现象。美国正在发行越来越多的国债,来替换老国债。  

(一)财政赤字 军工景气

美国的“双赤字”举世闻名,财政赤字是常态。从图~1中可以明显看到,美国GDP增长率下降,政府随即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增长;反之,当财政赤字减少,甚至扭亏为盈时,随之而来的就是GDP增长率下降。图~2则进一步说明,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与军费开支关系密切。(图~1)、(图~2)

苏联解体,冷战胜利,举国欢腾,美国政府一时没有理由继续军备竞赛,星球大战计划下马,不得不减少财政赤字。GDP增长率也从1989年开始直线下降。由于订单减少,在政府直接指挥下,美国各军工集团从1993年开始马不停蹄地大规模兼并,短短4年,20多家接受政府订货的著名大型军工企业硕果仅存4家。7 国防开支稳中有降,财政赤字迅速减少,1998年甚至开始扭亏为盈。随后,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季度GDP出现1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美联储从2000年开始先后1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降到1%,战后最低,经济没有起色。直到“9·11”以后,美国打完阿富汗再打伊拉克,军费开支从2002年起再度节节攀升,财政盈余迅速变为赤字。战争经济刺激景气,美联储才敢从2004年起连续加息17次,吸引外国资本流入美国,尤其是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债,让美国的赤字财政可以继续下去。

为什么“财政赤字~军工景气”在美国这么灵?产业结构调整、大量消费型的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带来美国“产业空心化”。是军工在支撑着美国制造业。美国GDP占世界的1/5,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四分之一,而美国的军工产品销售,却占了全世界的1/2,所以,从资源分配上说,其他国家发展军工,就要挤占民用资源,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冷战期间的苏联、如今的朝鲜就是例子;只有美国,有越来越军工化的制造业结构,才能以战争带动军工产业发展,促进本国经济繁荣。8

军工的消费者是政府,只有穷兵黩武的政府订单,才能支持军工化的制造业,刺激经济增长;而增加的政府开支不能靠加税来弥补,否则会得罪国内百姓。因此,只能靠财政赤字。  

(二)美国大举发债,得有人买

过去,流入美国资本市场的资金以私人投资为主导,但是,目前9成的资金流入是债券投资,而且以全球各地央行为主要投资者。过去是外汇储备最多的日本最积极。现在,外汇储备居全球之冠、2006年底已经突破万亿美元的中国,也赶上来了(表~2)。美国是中国对外金融投资的最主要目的地,其中又以美国国债为主。截至2006年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达到3970亿美元,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9(表~2)

表~2:持有美国政府债券最多的十个国家(地区)(亿美元)

名次 国家/地区 2005年10月 2004年12月 2003年12月 名次 国家/地区

1 日本 6820 7120 5840

2 中国 2480 1940 1570

3 英国 1870 1640 940

4 加勒比海地区 1140 690 550

5 中国台湾 720 590 530

6 德国 640 540 480

7 油国组织 640 600 430

8 韩国 610 690 600

9 加拿大 520 330 210

10 中国香港 480 530 540

资料来源:IMF、国际结算银行、经合组织、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各国(地区)央行(〈中国外汇结构多元化,欧盟恐拖累美元汇价〉,香港《信报》2006年1月12日,第1页)。

“截至20世纪60年代末,全球中央银行持有的国际储备总和还不到1000亿美元。而到2003年底就已经超过了3万亿美元,其中的2/3的储备为美元。2000~2002年的储备增幅最大,达到9070亿美元。亚洲国家中央银行实际上是唯一的买入者,其中又尤以中国和日本为主”。10 这个趋势到现在是愈演愈烈:2008年3月31日IMF公布,截至2007年第四季度全球外汇储备总额6.391万亿美元;已分配外汇储备总额的63.9%是美元资产,欧元资产比重略有上升,达26.5%。按香港金管局公布的全球10大外汇储备国家(地区)排名表,截至2008年2月,仅这10国家(地区)的合计数已超过4.5万亿美元。

最突出的例子是,2002年初中国全部外汇储备才2174亿美元;2006年一年就增加了2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2007年,仅上半年就增加了2663亿美元,12月,外汇储备总额达到1.53万亿美元;2008年一季度再增1540亿美元,创1.68万亿美元新高!

相应地,全球主权财富基金规模也在迅猛增长。据美林集团估计,截至2008年初,世界上约40个国家有主权财富基金,资产累计约2~3万亿美元,超过了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投资基金。2008年9月才挂牌的中国投资公司,注册资金2000亿美元。一位投资银行人士对媒体表示:“在世界级的主权财富基金中,中投是个超级大婴儿。”而且,主权财富基金膨胀的势头还会持续:美林估计,2011年主权财富基金将攀升到7.9万亿美元;IMF研究部的估计是,2012年达到10万亿美元;摩根士丹利则认为,2015年主权财富基金能达到12万亿美元。

急增的这么多美元哪来的?美国印出来的。“美国作为主要货币储备国,拥有无限的美元储备。”11《金融时报》的马丁·沃尔夫说:“只有美国能够成为一个巨大的净债务国,而不会危及本国金融体系的健康。”(表~3)、(表~4)。

表~3:各国(地区)官方外汇储备排名,2008年3月(亿美元)

排名 国家(地区) 储备额 截止时间

1 中国内地 16822 2008年3月底

2 日本 10080 2008年2月底

3 俄罗斯 4907 2008年2月底

4 印度 2946 2008年2月22日

5 中国台湾 2778 2008年2月底

6 韩国 2624 2008年2月底

7 巴西 1929 2008年2月底

8 新加坡 1676 2008年1月底

9 中国香港 1603 2008年2月底

10 德国 1473 2008年1月底

以上十项合计 46838

注:近年来,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储备额纷纷上榜,在排名表中的位置还不断攀升。例如,印度2002年、俄罗斯2004年、巴西2007年开始榜上有名,马来西亚也曾于2005年名列十大。

资料来源:香港金融管理局网站(http://www.info.gov.hk/hkma/chi/press/2008/attach/20080307c3a1.doc);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gofile.asp?file=2008S09.htm),并进行相应计算。

表~4:中国历年外汇储备数据,1981~2008年3月(亿美元)

时间 金额

1981年底 27

1990年底 111

1996年底 逾1000

2001年底 逾2000

2004年底 6099

2005年底 8189

2006年2月 8536

2006年12月 10663

2007年12月 15282

2008年3月 16822

资料来源:〈大陆外储1.06万亿美元〉,香港《信报》2007年1月16日,第9页;中国人民银行:〈黄金和外汇储备报表〉1999~2008年(http://www.pbc.gov.cn/dia

ochatongji/tongjishuju/)。

(三)世界最大债务国,长年投资净收益

身为世界上最大的净债务国,贸易经常项目逆差了20多年,美国却还保持了20多年的投资收益顺差、净流入。“欠了别人大量债务,不但不需要向别人付息,反而要从别人那里收取利息。”不能不令经济学家感慨不已,以至于要讨论经济“暗物质”的存在。12

其实,根本不需要说到“暗物质”这么玄乎。明摆着的逻辑是:各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稳定汇率,一头用高回报吸引外商投资,一头买回大量低回报的美元资产。“里外里,美国人什么也不用干,单凭美元霸权,坐收巨额利润。”13

按当代常规理论,为了保持汇率稳定和货币安全,一国的储备金应该相当于其以美元计价的短期外债;或者相当于4~8个月的进口支付。2002年,美国国库券的年利率为1.75%。换言之,发展中国家当时用商业利率借进多少外债,或者用高于商业银行利率的盈利承诺引进多少外资,就得购买相当比例年利率仅为1.75%的美国债券。德龙(Bradford DeLong)认为:“庞大的外汇储备事实上相当于中国为富裕的美国消费者和投资者提供巨额补贴。”中国用占GDP相当分量的资金购买美元债券和资产——美国短期国债、长期国债、以房地产抵押作担保的证券等等,中国央行与其他亚洲国家央行一道,实际上承担着美国几千亿美元的全部经常性项目赤字。“日本和中国的央行正掌握着价值2万亿美元的低息债券,其中大部分是美国国库券和抵押贷款,这项对美国纳税人的巨额补贴……堪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外国援助项目。”14

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07年6月30日,外国持有美国各类证券9.77万亿美元,比起2006年的7.78万亿美元,又涨了25.6%;其中,32%是美国股票,61%是美国长期债券(大部分是“无资产抵押”债券),另有6350亿短期债券。日本和中国这两大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地,持有美国证券总额最大,其中大部分正是无资产抵押的“其他”长期债券;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新加坡持有的“其他”长期债券,加起来有7880亿美元,超过了日本(表~5)。美国财政部没有对“其他”类再做详细解释,但是,没有资产抵押还能如此大量发债,非美国政府莫属。

表~5:各国(地区)投资美国各类证券情况,2007年6月30日(亿美元)

排名 国家或地区 总计 股票 国家或地区 短期债

资产抵押债券(ABS) 其它债券

1 日本 11970 2200 1330 7680 760

2 中国内地 9220 290 2170 6530 230

3 英国 9210 4210 1600 3160 240

4 开曼群岛 7400 2790 2360 1860 380

5 卢森堡 7030 2350 1040 3200 440

6 加拿大 4750 3470 230 830 220

7 比利时 3960 250 560 3130 30

8 爱尔兰 3420 810 750 1010 850

9 瑞士 3290 1740 410 990 150

10 荷兰 3210 1850 640 590 130

11 中东产油国 3080 1390 180 1070 440

15 新加坡 1750 1080 130 520 30

18 韩国 1380 50 130 1050 150

19 中国香港 1380 310 240 750 90

20 中国台湾 1210 110 270 800 30

全球合计 97720 31300 14720 45350 6350

原注:中国内地,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中东产油国,包括巴林、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曼、沙特阿拉伯、阿联酋。

资料来源:美国财政部:“Preliminary Report On Foreign Holdings Of U.S. Securities At End-June 2007”(http://www.ustreas.gov/press/releases/hp853.htm)。

外国人在美国的投资罕有丰厚回报,通常比投资国外的美国人所得要低很多。15 以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回报为例,20世纪90年代,外资的利润汇出急剧增加,大量抵消了贸易顺差,对中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平衡发生负面影响。更有甚者,在“市场换技术”口号下,不少外国直接投资具有借贷的性质,地方政府往往给外方提供高达15%以上的收益率保证。16 商务部统计,到2006年2月,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5.8万家,实际使用外资631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存量2720亿美元。1990~2004年,中国的外资企业利润汇出额逾2500亿美元。

标准普尔的调查显示,2006年标准普尔500指数公司的海外业务增长可观,海外销售额平均占公司总销售额的44.2%,其中,可口可乐、麦当劳和IBM的比率高达65%、65%和56%。与此相呼应,2006年美国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高达15%,是当年银行利息的3倍。其中,投资中国和印度等亚洲新兴市场的基金回报率更是高达36.9%。17 2007年,“巴克莱资本”访问了几十位来自欧洲、亚洲和美国的资产管理人员,80%的受访者认为,投资中国资产每年回报率最少达16%。

有中国和日本们大力吸纳美元,不惜让外汇储备额屡创新高,才有美国用赤字财政大力发展“战争经济”、保持连续20多年经济平稳增长的余地。靠血汗工厂出口廉价产品,几经辛苦换回的美元,还会乖乖回到美国,投资低回报的美债;以美国为首的跨国公司,则在中国理所当然地收取高额投资回报。2007年,外企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57.1%,2005年和2006年的比例分别为58.48%和58.18%。“中国纺织品生产商只能拿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而这些环节大多被进口国垄断”。又譬如,一台出口DVD机售价32美元,交外国专利费18美元,成本13美元,企业利润1美元。一台MP3售价79美元,国外拿走45美元专利费,制造成本32.5美元,企业利润1.5美元。18

这,就是“中国通过政府操纵等不公平竞争手段,在美中贸易中大发其财,然后又投资美国政府债券,操纵美国的经济命脉,对美国的经济和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负责经济事务的委员帕特里克·莫洛伊如是说,纯属得了便宜还卖乖。  

三、产业转移与美国贸易赤字

贸易赤字,也不断地被美国政府和国会拿着来说事儿。2007年5月,保尔森又说话,2006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创下2325亿美元的最新纪录,“已使美国国会充满挫折感和弥漫保护主义气氛,这对中国是不利的”。

美国贸易到底怎么了?  

(一)低增值、高污染产业转出

随着“世界是平的”全球化推进,以美国为首的跨国公司,将大量高污染、高能耗、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或工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跨国公司的产业竞争能力和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领导能力,也空前加强。分散的发展中国家,成了西方的生产线、车间、甚至是大“排污池”。

在这个背景下,除牵扯军工的几家汽车制造厂商外,美国的许多普通消费品制造,早就转移日本、韩国、台湾和中国内地了。譬如“美国制造商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休瑟说,现在美国人消费的制造业产品有1/3来自进口,在1992年这个比例只有1/4,在1982年只有15%。自从1998年以来,进口产品中有2/3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有一半来自中国。”19  

(二)军工与高科技严格管制

跟低端的消费品制造业正相反,高附加值的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不会轻易转出去。相应地,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美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已从1990年占全世界23.58%,进一步上升至2001年的26.33%。

这些高科技和军工产品,不但技术不转,连产品都不轻易卖。几十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巴统”(即巴黎统筹委员会)17国,对前苏联、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等采取禁运,目的是防止和限制西方的战略物资、高技术及产品流向社会主义国家。冷战结束,1994年“巴统”解散,限制却依然存在,1996年成立的《瓦森纳协议》就是“巴统”的延续。在《瓦森纳协议》的两份控制清单中,一类是两用商品和技术清单,涵盖先进材料、材料处理、电子、计算机、电信、信息安全、传感与激光、导航与航空电子仪器、船舶与海事设备、推进系统等9大类;另一份是军品清单,涵盖各类武器弹药、作战平台及其相关部件、设备、材料和技术,共22类。美国商务部下属工业安全局(BIS)制定出口管理条例,2500多项技术和产品需要申请出口许可证。

根据中国商务部2006年的一份报告,美国政府依据1979年出口管理法案,对一些技术产品和军事用途产品实施了长达数十年的管制,近年来对中国的限制还不断增加。在中国进口的科技产品中,美国的份额已经从2001年的18%,下降到2005年的8%。2005年,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说,美国拒绝向中国出口核电子技术设备和卫星等高科技产品,至少丧失了250亿美元的对华出口。2007年6月15日,美国公布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新规定,进一步扩大了对华出口管制许可证商品和要求中国商务部出具最终用户说明的范围,涉及20个大类,涵盖航空器及航空发动机、惯性导航系统、激光器、光学纤维、贫铀、水下摄像机及推进系统、先进复合材料以及高科技通讯器材。

至于没什么敏感技术含量的产品,例如大豆、牛肉、好莱坞大片,美国倒是想方设法地出口,经常成为贸易谈判和争端的重要议题。斯蒂格利茨说,美国“借自由市场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以农业补贴为例,2.5万名“富得流油”的美国棉农把高达30~40亿美元的补贴瓜分殆尽,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棉花出口国。增加的产量压低棉花价格,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就有1000万棉农受影响,竭尽全力只为争取能糊口的收入。美国没想过取消棉花补贴,反而提出开放国内棉花市场,使谈判具有了“超现实主义色彩”——由于巨额补贴带来的低价格,美国即使取消官方壁垒,也根本不需要进口棉花。

农产品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大量转移出去的普通消费品制造业,美国政府不补贴。于是,廉价消费品不断进口,美国继续逆差,而美国的逆差来源地,过去主要是日本,现在加上中国,于是本国货币备受来自美国的升值压力。值得一再提醒的是,1985年“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大幅升值,随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一蹶不振了近20年。美国经济却在稳定地蓬勃发展。 

四、谁来养活美国?  

美国GDP只占全球1/3,但资本市场总值占全球总值的一半,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2/3,美国的金融实力早已超过生产力。  

(一)亚洲补贴美元霸权

麦金农分析得更透彻:“由于美元具有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美国可以独自背负巨额的本币债务,不会像较不发达、存在原罪问题的债务国那样,受到货币攻击。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美国几乎可以无休止地从国外借债,弥补其巨额财政赤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欧洲人说:“美国是免费旅行,购买了货物只付纸。”20 美国人说:“只有劳作才能创造出财富。而‘美元’却不是劳动造就的——印制1000亿美元的钞票和印制一张1美元钞票所投入的劳动有多大差别呢?它不仅欺骗了普通百姓,即使是那些用商品和服务去换取我们的‘美元’的人,也是上当受骗的受害者。”21 墨顿·米勒拿诺贝尔奖兴高采烈,“我们指挥你们给我们送来这些费尽千辛万苦生产出来的、奇妙的汽车、照相机和机床。而我们又给你们提供了什么呢?只不过是乔治·华盛顿的一些头像。”22 蒙代尔讨论时说:“日本储蓄率很高,投资和建造了很多工厂,生产出大量的产品。接着他们把一些储蓄借给美国人,使他们购买自己的产品,再生产过程就完成了。”23 汇丰外汇策略员布卢姆指出:“亚洲目前是美元势力的最后支柱。”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内在失衡已经让美国经济焦头烂额:贸易赤字、联邦预算赤字、个人债务、空前低水平的国民储蓄率、资产的价格泡沫,当然还有史无前例的高消费支出。如果把这些失衡放在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的身上,恐怕这个国家早已经分崩离析了。但是美元却逃脱了这一命运,其原因在于,亚洲国家的中央银行为避免本币升值而开始囤积美元。”24

对发展中国家,“无论危机具体情况如何,IMF给危机国家开出的药方一概是‘自由化+财政紧缩’的万应灵丹。”结果往往造成“IMF萧条”乃至“IMF骚乱”。曾任肯尼迪总统特别助理的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评价说:“至于华盛顿坚持的财政纯洁性,就一个曾以通货膨胀、滥发纸币和向国外投资者出售公债后又以拒绝偿付的办法为自己的开发筹集如此大量资金的美国来说,那或许是最不恰当的废话。如果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准则来支配19世纪的美国经济,则我们自己的经济发展势将推迟很长时间。对发展中国家宣扬正统的财政理论,我们有点儿像站在一位老妓女的地位说话,她现在有钱退休了,但却认为,为了公众道德应关闭花街柳巷。”安迪森·维金说:“如果在一个能够真正实现货币自由流通的体系里,美元恐怕早已经土崩瓦解了。”其实,美国并没有像施莱辛格所说——已经“从良”,相反,在美元霸权的威力下,“双赤字”带动经济平稳增长,玩得越发纯熟。事实上,美国成了国际金融体系中惟一不受监督的特权国家。25

回想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最后的日子时,尼克松政府的财长约翰·康纳利告诉欧洲同行,虽然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其错配及其造成的全球不平衡,可是“你们的”问题。26 对照今天的情形,几乎没什么两样。  

(二)新“三角贸易”

美国海军学院教授托马斯·巴尼特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关键:“我们只用很少的纸币(美元)去交换亚洲地区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我们也足够聪明地知道这一切并不公平,当我们送去这些纸币时,我们必须要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产品 —— 美国太平洋舰队。”

在所谓的“地理大发现”年代,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把沾满非洲黑奴血汗的美洲金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印度、中国和日本等地,为欧洲抵消对东方的贸易赤字。27 运转的润滑剂,是欧洲的“船坚炮利”。如今,异曲同工的新“三角贸易”已经形成。(图~3)。

如图~3所示,美国的财政赤字、制造业军工化和贸易赤字相辅相成,其中的关键,就是制造业军工化。军工不是市场经济,通过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国防预算,可以直接落实到对军工企业的采购订单上。因此,在普通制造业外移、占GDP比重下降的趋势下,越来越大的军工成分,让美国制造业还可以保持总产出额和增值额平稳增长。高科技就是军工。一头是美国对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出口诸多限制;另一头,是跨国公司为追逐低成本而搬到亚洲的工厂车间,源源不断地将消费品输回美国,反映在海关统计上,是美国的进口。一里一外,美国对亚洲的贸易赤字只能居高不下。

亚洲的存在不可或缺。除了提供廉价日用消费品外,由于不断累积的对美贸易顺差,亚洲的美元储备迅速增加。这些亚洲美元不断回流,支持美国政府大量发行美元债券,弥补巨额财政赤字。财政赤字、贸易赤字和制造业军工化成了良性循环,成了一个对美国越来越有利的正反馈。再加上“上帝站在我们这边”的“反恐战争”,美国生产出来的军工产品,可以“消费”到所谓的“恐怖主义”国家,让美国得以控制中东和中亚地区极具战略意义的石油资源。这些地区的石油,有相当部分还要通过美国控制的海上航线,例如马六甲海峡,最终输往东亚。28 新“三角贸易”,完整地“世界大循环”起来。

美国的军费支出,常年占世界军费支出的一半。更有甚者,2005年新增的全球军费开支,80%来自美国。美国拥有独一无二的军事地位,再加上美元霸权“无与伦比的影响力”,29 新“三角贸易”运转的润滑剂,仍然是“不当帝国的帝国主义”。  

(三)美元贬值“削债”

为了让美国在这个新“三角贸易”中的利益可以进一步扩大,还有一道手续不可少 —— 美元贬值,是公开的变相“削债”。“如果一国发行了大量的以本币计值的外债,那么该国就有利用通胀和汇率贬值降低债务负担的强烈动机。”30 “美国作为主要货币储备国,拥有无限的美元储备。”美国对外负债越多,美元贬值的诱惑力越大。31 对美国人来说,美元贬值和美元加息相比,贬值是更好地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工具。因为美元加息是让美国国民自己承担调整成本;而美元贬值是让其他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和美国一起来承担调整成本。

当一般性地贬值不完全有利时,还可以特殊逼迫债权国货币升值,达到更直接的“削债”目的。所以,真正的美元霸权,不仅体现在各国储备中美元储备的分量,或是美元的国际化率比其他货币高多少;更关键的是,美国欠别国的美元债务,还可以用“超级301条款”、半年一次的“汇率操纵国”认定、反补贴税、向WTO申诉,乃至重量级的“广场协议”,五花八门的“大棒”,逼债权国货币升值。

日本历来是买美债最多的国家。“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的整个历史阶段来看,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主要受美国政府控制,日本政府对这一汇率的影响明显处于弱势。……日元的汇率主要由美元或者说是美国决定”。32 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985年的240飙升至1995年的80,且不说日本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由此破裂、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经济陷入低谷十几年难以翻身,仅是美元债权价值“大缩水”的损失,就已经是“打落牙齿和血吞”了。

这还不算完。虽然美元兑日元贬值的大方向已定,日本央行仍然很顽强地频繁干预汇市,试图保持日元汇率稳定。“但是干预往往以失败告终。”

例如,日本央行2003年前5个月的汇市干预就耗资6.4万亿日元——相当于2002年日本对美贸易盈余的84%。2003年下半年,日本政府干预汇市动用的资金多达20万亿日元以上,创历史最高纪录。日本财务省2003年12月18日决定,在2004财政年度政府预算中,将干预汇市所需资金额度大幅增加到40万亿日元。几万亿甚至几十万亿日元的大手笔干预,敌不过美国的敲打、大量国际投机热钱对日元升值的预期、以及升值预期的自我实现,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初,日元汇率仍是毫不留情地拾级而上,日元兑美元从119升到104(图~4)。强大市场压力下央行的逆市干预,可能会像“用一只水桶和一块抹布去对付密西西比河水泛滥”。33 几年的贸易顺差,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外汇市场上输掉。

如今,中国成为美债的第二大买家。不是巧合的巧合,正是在2003年日元升值压力最大的节骨眼上,日本率先发难,提出人民币币值低估。自此以后,日元的升值压力果然开始减轻,日元兑美元汇率从2004年2月开始大幅下降,3月已经下降到112左右,平稳波动。与此同时,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则越来越大,2005年7月不得不“突如其来”地升值2%,从此进入“小步快跑”的升值轨道。到2006年,日元甚至可以在120左右波动了。

中国外汇储备已近1.7万亿美元,其中美元储备的比重,流行的说法是大概占7成。2005年7月~2008年3月,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5%,逻辑上,意味着上千亿美元的储备随着美元贬值而“蒸发”。仅2008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就升值4.15%。还有人按中国外汇储备九成是美元的比例测算,仅2008年2月,就“缩水”357亿美元。

不买美债行不行?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 “中国无意进一步扩大外汇储备”,美元汇率应声大幅下跌,国际舆论大哗。2007年初,中国政府决定设立投资公司管理国家外汇,对外汇储备做更多元化的投资,同时一再表示,“公司正式投入运作后,中国将继续买入美国政府债券”;中国拓宽外汇运用方式主要是解决新增外汇的运用问题,“不会涉及既有外汇资产,更不会大量出售美元资产”。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语重心长: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有自己的利益在其中”……任何急剧的改变都不符合中国的利益。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则说得直接:如果中国停止平均每星期几十亿美元的美债购买量,美国经济就会有大麻烦;但是,中国经济由于对美国出口萎缩,也会有大麻烦。事实上,双方已经陷入“金融恐怖平衡”的状态。还是无官一身轻的格林斯潘说得轻巧:别担心中国会大量抛售手中的美国债券,因为——找不到这么多买家。

多买些其他外汇资产行不行?赶在2007年9月29日中国投资公司正式挂牌的当口儿,欧盟官员说得更明白,主权财富基金(SWF)的运作应该更加透明,否则,在投资欧洲某些战略行业或尝试进军某些行业时,欧盟有充分理由介入。

货币博弈,不是经济,而是政治。

梁晓,中信泰富政治暨经济研究研究员

本文发表于《领导者》(双月刊)2008/4月号,总第21期,天益网受权发布。

    进入专题: 粮食问题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880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