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GDP 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局限性,特别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GDP 核算体系对日益增长的无形投资(intangible investment )和知识经济的忽略,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作了重新评估。文章指出,现行GDP 统计方法没有包括非市场经济、地下经济和闲暇活动;低估了我国劳务等产业创造的价值及其增长潜力;无法追踪企业在技术革新、产品设计、品牌打造和员工培训这些无形资产方面的投资;忽略了我国经济中迅速增加的知识经济成份,特别是教育投资成份。文章的结论是,由于历史、文化和制度诸方面的原因,这些忽略和低估对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来说要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的实际经济总量及其增长率,特别是增长潜力要远高于官方的统计数字。
关键词:GDP ;无形投资;知识经济
*宋小川,重庆工商大学、美国圣地亚哥美厦学院,邮政编码:400067,电子信箱:xsong @sdccd.edu.作者感谢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许多老师对本文初稿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感谢两名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文责作者自负。
一、引言
关于中国经济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来争议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2月发表的统计公报,2005年我国的GDP 是182321亿元人民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字,全球最大的经济美国同期的数字是124795亿美元(IMF,2006a)。如果按2005年底的汇率8.0702计算,我国的GDP 为22591.88多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8.1%.如果用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早在1988年,中国的GDP 已跃居世界第三,略低于日本,接近美国的一半。根椐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的资料(IMF,2006b),2004年我国的GDP 用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为73342.54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二,相当于同期美国的63.2%(116051.85亿美元),远远超过位于第三、第四和第五位的日本(38172.21亿美元)、印度(32908亿美元)和德国(23915.69亿美元)。即便人均GDP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日益缩小。2005年美国的人均实际GDP 相当于中国的34倍,而用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只相当于中国的8倍。如果考察对全球经济的贡献,2005年美国的产值占全球产值的18%,其他发达国家占26%,而中国占12%,相当于美国的66.7%、其他发达国家的46.2%(IMF,2006c )。
关于中国经济赶超美国的时间国内学者的估计比较保守,认为会在2030年,国外的绝大多数学者和国际经济组织机构反而比较乐观,认为会在2020年左右(邹至庄,2005,第104—105页)。美国流行的初级经济学教课书《今日经济学》2006年第13版认为,中国的实际GDP 可望在本世纪中叶超过美国75%,人均GDP 可达到美国的一半(Miller,2006,p.201)。国内的许多媒体,特别是很多网民们不仅对国外的估计嗤之以鼻,甚至对国内学者保守的估计也持批评的态度,警戒不要“捧杀”中国经济。这一方面反映了现行GDP 统计方法的缺欠,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学常识教育普及程度的不够,同时也反映了由于历史上片面追求增长速度造成经济过热导致的灾难给人们带来的谈虎色变心理。科学地理解中国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本文拟从GDP 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局限性,特别是它对日益增长的知识经济成份的忽略入手,对中国经济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尽可能做出比较客观的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