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绪贻:高等教育也要打假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965 次 更新时间:2008-07-22 11:12

进入专题: 高等教育  

刘绪贻 (进入专栏)  

商品之有假冒伪劣,并非自今日始,而今却更泛滥、更严重。这种假冒伪劣商品不独造成消费者的经济损失,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影响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其危害可谓甚矣。所幸的是,商品之有假冒伪劣这一事实,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人人厌恨、喊打,因而有了舆论监督、法律制裁,还出现消费者协会这样的组织和王海这类个人来整治它们。

令人十分不安的是,社会上还有些假冒伪劣事物,其危害程度,比起假冒伪劣商品来,更为深远,更令人担忧。但因其危害较间接,不容易立即被人感觉到,一时之间尚未形成社会共识,因而在那里悠悠自得地继续蔓延。我这里说的是“百年树人”的高等教育里的假冒伪劣现象。

凡是在高等学校工作的人,早已感到近些年来高等学校的假冒伪劣事物已有泛滥之势。学位、学衔、学术职称、荣誉职称,其至课程和科研成果,几无不为假冒伪劣所污染。比如学位,有个教授告诉我,他的一位研究生学习很不认真,学位论文质量差,但还是给了他学位。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是害怕报复。又有位教授告诉我,他的一位研究生之所以能得到硕士头衔,主要是学校收了这位研究生的一大笔代培费。我还知道有个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很差,英语不到l0分,却以在职研究生名义取得了学位。在正规研究生中,这种假学位还不太多。可现在许多学校招收的在职研究生中,有不少的正副董事长、正副总经理等人,他们很少上课,也没有多少时间读书,到考试前把老师请到旅馆供养起来,给自己开小灶,实际是泄漏考试范围。这样得来的博士、硕士学位,当然大都只能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个经理从来没到校上课,只是逢年过节用企业的钱送了12万元的礼,就得了个博士头衔。公费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也有—些冒牌货。我知道有个大学教师,他的外语程度绝对够不上到国外进修水平,但靠投机取巧却去了英、美两国。

学术职称主要是教学和科学研究成绩达到一定水准的标志,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人员而设立的。但目前有两种赝品。一种是没有达到国家教委规定的标准就升为讲师、副教授或教授。比如,根据国家教委规定,除极少数专业外,大多数专业教师要有一定外语水平才能升为讲师、教授,但有的学校在进行这种外语资格考试时,却事前指定外文资料让参与考试者先准备好,到时候照抄就是;有的学校对晋升学术职称所需论文不分质量,甚至发表在地方报纸上的非学术论文也可滥竽充数;有的学校自己规定用于提升副教授的科研成果不能再用来提升教授,但有权的干部却这样做了;有的学校以专业建设需要的名义拔苗助长,越级提升教授;有的单位以出国要有高级学术职称的名义,要求放宽条件提升研究员;有的人剽窃别人研究成果,也评为研究员……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再一种是非教学和科学研究人员,又没有教学成绩和科研成果,却也评为讲师、教授或研究员(当然,少数确是学有专长的双肩挑人士不在此列)。

博士导师,顾名思义,首先要自己“博”,至少对自己专业“博”,才能指导博士生。但现在有少数博士导师并不“博”、甚至对自己专业也不“博”。有件事可以为证。过去,设立硕士、博士点一律要由国家教委直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时,有些人被认为不够“博”,一直未能评为博士导师;一旦某些大学自己有了权评硕士、博士点时,这些人却陡然“博”了起来,成为博士导师。这且不说,根据国家教委规定,要设博士点,这个专业必须有两位教授、3位副教授。有的专业只一个教授,于是把别的专业的教授、副教授拉来凑数,也评上了博士点,产生了博士导师。人们将这叫做“拉郎配”。你说,这是真博士导师?还是假的呢?还有更奇怪的。有个重点大学竟然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骗子教授兼博士导师。这位副教授从北京商务印书馆骗来一份假证明,说他有一本书在该馆出版,还自造6篇假书评。他就用这份假证明和6篇假书评,通行无阻地取得该大学教授和博士导师头衔。要不是商务印书馆领导发觉后戳穿此骗局,这位骗子还会在一个堂堂大学里洋洋自得地指导博士生哩!现在,据说他的教授和博士导师头衔被悄悄地摘掉,但却带着夫人到美国做所谓访问学者去了。

也有少数有特殊贡献或突出贡献专家并非货真价实。我知道有个研究人员一直把同事们的科研成果汇编成书,买书号出版,成为有特殊贡献专家;我还知道有个拿国家特殊津贴的教授,他的专业要求特别高的外语水平,但他的外语水平却是很低的。

近些年来,大学有些课程也走了样。且不说那些专门为大款研究生开的便于他们通过考试的课程大都难免假冒伪劣之嫌,就是为专科、本科、研究生开的正规课,有的也难免水分。有的学校为建立容易创收的新专业,开新课时找不到教师,就随便找个人弄一本教材临时抱佛脚上阵。有的学生为凑学分,一学期不上课,到时候借一份笔记应付考试。这岂能算真课程!至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中揭露的放黄色录像的电脑课,那就更令人寒心了。关于科研成果,有的人为晋升学术职称,大量剽窃别人成果著书立说;有的人对某门学科本未作综合研究,就编起该学科辞典来,以至错误百出。这样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

综上所述,足见提出“高等教育也要打假”这个问题是有相当充分根据的。不过要声明一下,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相信一个道理:社会上存在着的有害事物,如果没有引起人们注意,就不会有人努力去遏制它、消灭它、它就会蔓延,危害更大。而且,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并不妨碍我们对那些在不利条件和艰苦环境下勤勤恳恳认认真真从事教与学的广大师生表示衷心的敬意。

(原载1996年2月26日《长江日报》,后由《学术界》2000年第2期全文转载,两者均将标题改为:“百年树人”关系民族前途。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进入 刘绪贻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高等教育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737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