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起舞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525 次 更新时间:2007-12-09 23:42

进入专题: 短篇小说  

迟子建  

第一章:老八杂

丢丢的水果铺,是老八杂的一叶肺。而老八杂,却是哈尔滨的一截糜烂的盲肠,不切不行了。

上世纪初,中东铁路就像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彩虹,把那个“松花江畔三五渔人,舟子萃居一处”的萧瑟寒村照亮了。俄侨大批涌入,商铺一家家地耸起肩膀,哈尔滨开埠了,街市繁荣起来。俄国人不仅带来了西餐和“短袖旗袍、筒式毡帽、平底断腰鞋”的服饰风尚,还将街名赋予了鲜明的俄国色彩,譬如“地包头道街”“霍尔瓦特大街”“哥萨克街”等等。其中,“八杂市”和“新八杂市”就是其中的街名。“八杂市”,是俄语“集市”的音译,与它沾了边的街,莫不是市井中最喧闹、杂乱之处。解放后,这些老街名就像黑夜尽头的星星一样一颤一颤地消失了,但它们的影响还在,“老八杂”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

老八杂不是街名,而是一处棚户区的名字。这是一带狭长的房屋,有三十多座,住着百余户人家。房子是青砖的平房和二层的木屋,大约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它们倚着南岗的马家沟河,错落着排布开来,远远一望,像是一缕飘拂在暮色中的炊烟。这儿原来叫四辅里,只因它芜杂而喧闹,住的又多是引车卖浆之流,有阅历的人说它像“八杂市”。因有过“八杂市”和“新八杂市”,人们就叫它“老八杂市”。不过缀在后面的“市”字有些拗口,时间久了,它就像蝉身上的壳一样无声无息地蜕去了,演变成为“老八杂”。别看老八杂是暗淡的,破败的,它的背后,却是近二十年城市建设中新起的幢幢高楼。楼体外墙有粉有黄,有红有蓝,好像老八杂背后插着的五彩的翎毛。

老八杂的清晨比别处的来得要早。无论冬夏,凌晨四五点钟,那些卖早点的、扫大街的、开公交车的、卖报的、拾废品的、开烟铺的、修鞋的、打零工的,纷纷从家里出来了。他们穿着粗布衣服,打着呵欠,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到了夜晚,他们会带着一身的汗味,步态疲惫地回家。别看他们辛劳,他们却是快乐的,这从入夜飘荡在老八杂的歌声中可以深切地感悟得到。

做体力活儿的男人,大都喜欢在晚上喝上几口酒。若是住在别处的男人,喝了酒也就闷着头回家了,但住在老八杂的男人却不一样,他们一旦从霓虹闪烁的主街走到这片灯火阑珊处,脚一落到“雨天一街泥、晴天满街土”的老八杂的土地,那份温暖感立刻使他们变得放纵起来,他们会放开歌喉,无所顾忌地唱起来。老八杂的女人,往往从那儿高一阵低一阵的歌声中就能分辨出那是谁家的男人回来了,而提前把门打开。男人酒后的歌,由于脾性的不同,其风貌也是不一样的。修鞋的老李,喜欢底气十足地拖长腔,好像在跟人炫耀他健旺的肺;卖煎饼的吴怀张,爱哼短调。做瓦工的尚活泉,唱上一句就要打上一声口哨,就好像他砌上一块砖必得蘸上一抹水泥一样;开报刊亭的王来贵,对歌词的记忆比旋律要精准,他唱的歌听来就像说快板书了。

老八杂的人清贫而知足地活着,它背后那些高档住宅小区却把它当成了眼皮底下的一个乞丐,怎么看都不顺眼。春天的哈尔滨风沙较大,大风往往把老八杂屋顶老化了的油毛毡和院落中的一些废品刮起,空中飞舞着白色的塑料袋、黑色的油毛毡和土黄色的纸盒,它们就像一条条多嘴的舌头,在喋喋不休地说着什么。树静风止时,它们鼓噪够了,闭了嘴巴,纷纷落入马家沟河中。于是,那些沿河而行的人,就会看见哈尔滨这条几近干涸的内河上,一带垃圾缓缓地穿城而过,确实大煞风景。

老八杂除了在风天会向城市飘散垃圾,它还会增加空气的污染度。由于这里没有采暖设施,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要烧煤取暖,烟囱里喷出一团团的煤烟,逢了气压低的日子,这些铅色的烟尘聚集在一起,呛得人直咳嗽,好像盘旋在空中的一群黑压压的乌鸦。还有,由于电线的老化,这里火灾频仍,而老八杂的街巷大都逼仄,消防车出入困难,一旦大火连成一片,后果不堪设想。

改造老八杂,势在必行了。

政府经过多次论证,下决心要治理这处城市的病灶了。工程立项后,实力雄厚的龙飘集团取得了对老八杂的开发权。丁香花开的时节,他们就派人来对现有住户的住房面积进行实地测量,并将动迁补贴的标准公示出来。如果不回迁,按照每平方米两千五百元的标准进行补偿;如果回迁,每平方米要交纳四百元的小区“增容费”。这“增容费”包括小区会所、花园、游泳馆及车库等设施所投入的费用。也就是说,将来你若想在老八杂生活,即便是住原有的房屋面积,每户至少也要交纳两到三万元,人们对此牢骚满腹。

卖烧饼的张老汉说:“我住旧房子住服帖了,不想挪窝!啊,我进了鸟笼子,被他们给吊在半空了,还得倒贴钱给他们,我疯了?”

开发商设计的住房是沿马家沟河的四幢高楼,波浪形散开,两座三十层高,另两座二十八层高。在高层住宅之间,有三层的会所和两层的游泳馆。其余的地方种花种草,设置健身器材。

尚活泉说:“我天天在外出苦力,晚上回家时腿都软了,连爬到老婆身上取乐儿都费劲,那些健身器材,谁他妈用啊!”

王来贵说:“这地段的房价如今涨到四千块一个平方了,他们才给我们两千五,这不是打发叫花子吗?四栋高楼,我们老户回迁时住的又都是小间,一百多户连一栋楼都使不了,他们能卖三栋大楼,得赚多少钱啊!名义上是给我们改善条件,其实他们是靠我们的地皮发横财,咱们可不能上当啊。”

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大都是不想动迁。不想动迁的理由,五花八门。有人嫌住在高楼里不接地气,人会生病;有人嫌自家赖以为生的架子车没处搁,耽误生计;有人嫌晚上归来时不能随心所欲地唱歌了,生活没了滋味;还有人嫌坐电梯头晕,等于天天踩在云彩上,不会再有好胃口了。

动迁通知在六月份就张贴出来了,限老八杂的人在七月底以前,必须迁出。但大家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过着日子。掌鞋的,依然安然坐在街角埋头做着修修补补的活计;做鱼肠粥的,依然用三轮车蹬着满桶香喷喷的粥,正午时到闹市区的写字楼前招揽生意;摊煎饼的,也依然在院子里支着黑铁鏊子,就着微红的炭火,摊起一摞煎饼,拿到夜市去卖。

老八杂的人,但凡遇见难事,都爱凑到丢丢那儿请她拿个主意,虽说她是个女人,却是老八杂人的主心骨。

丢丢四十出头,长脖子,瓜子脸,细眯的小眼睛,喜欢戴耳环和梳发髻。喝松花江水长大的女孩,大都有着高挑的身材,丢丢便是。她有一米七,双腿修长。有的人腿长,但不匀称,可丢丢不是。她的小腿圆润,大腿结实却不乏柔美,似乎你摆到她面前一双舞鞋,她就能踮起脚尖,轻盈地起舞。丢丢有着男人一样的剑眉,可以看出她性格的凌厉和豪爽;她又有着敦厚的嘴唇,让人能感觉到她为人的厚道。

老八杂那些暗淡破旧的房子,据说是旧哈尔滨的“马市”。那时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夏天是四轮马车,冬季是马拉雪橇,所以经营马匹的人很多,“马市”也就兴起了。那时的“马市”,相当于现在的“车行”吧。“马市”在,就有养马人。有了养马人,就要有娱乐。老八杂现存的半座米黄色的小楼,过去就是舞场,是一个俄国商人开的。它位于老八杂的腹地,主人就是丢丢。

这楼是砖木结构的,二层,解放前的一场火,将房子烧掉一半,所以它是幢残楼。活下来的房屋共有四间,楼下一大一小,大间是当年的舞场,小间是门房。楼上的两间一般大,是卧室。房屋举架高,圆券高窗,对开的包皮门,螺旋式木楼梯。屋檐下有云纹和花纹的浅浮雕,门楣处是锯齿形的木装饰,外墙凹凸有致,有强烈的光影效果。

楼的设计不仅美观,而且实用。楼上有拱形晒台,楼下有壁炉和通向二楼的火墙,上下均有一个小卫生间。最抢眼的,是楼下的三根雕花廊柱,呈品字形。老辈人说,有些舞女跳晕了,喜欢环抱着廊柱,歇上一刻。所以廊柱散发出的那股淡淡的木香气,被人说成是舞女身上遗留下的脂粉气。此外,底层还有一个阴凉的地窖,成了丢丢家天然的大冰箱。

老八杂的人,都叫它“半月楼”。说是这幢米黄色的小楼原本该是老八杂的一轮明月,它失了半面身子,只能是月色微明的半月了。

半月楼前有一片高大的丁香树,春季,暖风裹挟着花香,给老八杂的人带来蜜月般的气息。被大火缭绕过的那面黑黢黢的山墙下种了藤萝,褐色的茎儿背负着纷披的绿叶,爬了满墙,生机遮掩了伤痕。

半月楼的老主人,是齐如云。五十年代,她是哈尔滨一家劳保用品厂的工人,专事缝纫,做工作服、套袖、护膝、手套、鞋垫等。齐如云不漂亮,但她肤色白皙,身材俊美。好的肤色和身材,天生就是女人的一双“招风耳”,她也因此比那些面容姣好的女人要引人注目和耐人寻味。

五十年代中期,苏联专家陆续来到哈尔滨,进行十三个重点工程的援建。譬如哈尔滨汽轮机厂、东北轻合金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等。那时候的报纸和电台,常有关于苏联专家的介绍和报道。齐如云在工歇时,喜欢到单位的阅览室看报。每每看到苏联专家的照片,她会慨叹着对同事说:“他们长得可真英俊啊”,所以当一九五六年的夏季,单位通知她去参加一个与苏联专家联欢的舞会,齐如云激动极了。齐如云是厂里的文艺骨干,她的舞跳得特别好。那天她穿着一条蛋清色的连衣裙,梳着两条油光光的大辫子,是舞池中最美的一只蝴蝶。

那次舞会归来,单位的女工都很羡慕地围在齐如云身边,问她舞会去了多少人,舞池多大,灯是什么颜色的,哪个苏联专家最好看?齐如云似乎有些失落,她淡淡地说一共有二十几个苏联专家,个个都是大个子,高鼻梁,分不清张三李四。舞池有篮球场那么大。最讨厌的是灯,中央的水晶吊灯没有开,只亮着几盏壁灯,比蜡烛的光还微弱,没魂儿似的。而且,跳到最后,停了二十分钟电,舞场黑漆漆的,可她们这些舞伴,还得被人牵着手跳舞。

那年夏末,齐如云突然结婚了,嫁给了肉联厂的灌肠工李文江。不过他们的婚姻只维系了两年,齐如云在五七年丁香花开的时节,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虽然是黑眼珠,但眼凹着,而且黄头发,白皮肤,高鼻梁,把李文江气疯了。他受不了这侮辱,揪着齐如云的辫子,审她这小妖怪是谁的?他发誓要用菜刀剁碎那匹撒种的“大洋马”,把他灌进香肠,熏好了下酒,然后再休了齐如云,用水盆浸死那个小东西!可齐如云对孩子的来历守口如瓶。李文江便告到齐如云的厂子里,说是八国联军都滚蛋了,自己生活在新社会,却做了洋人的王八,咽不下这口气,请组织帮助他找到元凶!

齐如云坐满月子,刚一上班,等待她的是领导的谈话和女工们不屑的目光。对组织的谈话,她提交了一份书面材料,说是有一天下夜班回家,路灯熄灭了,她走到一处僻静的街角,突然闪出一个黑影,把她给强奸了。由于天黑,她根本没有看清那个男人的脸。李文江得到这个答复后,更加变本加厉地折磨齐如云,让她站着吃饭,坐着睡觉,不能喝开水,不能用温水洗脚。他一天到晚地吼:“我就不相信,谁搞了你,你会不知道!撒谎,撒谎啊。洋人身上有膻味,这样的公羊爬到你身上,你他妈的还闻不出来?”

在厂里,齐如云依然气定神凝地坐在缝纫机前,不惧女工们投向她的冰冷的目光,安心做着活计。怕李文江真的会对孩子下手,她把他送到了双城的亲戚家。刚开始的时候,她给孩子报户口时填的名字是“李宽”,被李文江知道了,他拎着户口簿,冲到派出所,骂户籍警:“一个小洋鬼子,他凭什么随我的姓啊!你们这帮卖国奴!”没办法,齐如云只得让孩子随自己姓,给他起名“齐耶夫”。李文江依据“耶夫”二字,判定孩子的生身之父是苏联人。他说:“原来是个老毛子搞了你,养活了个二毛子!”

李文江磨刀霍霍,费尽心机地在哈尔滨寻找名字中有“耶夫”字样的苏联人。就在此时,他听说了齐如云与援建的苏联专家跳舞的事情,便缩小了包围圈,泡了两天图书馆,在旧报纸中搜寻专家的名字,结果令他大失所望。就他所查到的,名字中带“夫”字的倒不少,但不是“诺夫”“托夫”,就是“佐夫”“可夫”,没有一个“耶夫”。这就好像是撒了一片大网,打上来的鱼没一条是自己想要的,让他懊恼。他再次去找齐如云单位的领导,说是他知道内情了,齐如云是在舞场被人糟蹋的,既然是组织上派她去跳舞的,他们就应该对她的安全负责。如果他们不揪出那个混在中国良家妇女中的色狼,他将采取报复行动,自制炸药,炸毁苏联专家楼,让那些高鼻子的老毛子统统见鬼去。

劳保用品厂的领导,并不相信齐如云提供的材料,他们也猜测齐耶夫来自那场舞会。可是这事情是在什么情境发生的,却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他们原本心虚,李文江又步步紧逼,这让他们很头痛,怕卤莽的李文江把事情闹大,影响了中苏友好关系,那他们就是历史的罪人了。正一筹莫展时,李文江的老母亲被儿媳妇的事气得生病住院,这等于是救了他们的驾。李文江是个孝子,他开始天天跑医院,报仇的欲望随之冲淡。之后,齐如云适时提出离婚,他也就答应了。离婚之后,李文江很快又找了一个在皮革厂工作的姑娘,她虽然麻脸,但转年为李文江生下了一个男孩,那孩子谁见谁都说是跟李文江一个模子扒出来的,一样的团脸、浅眉、蒜头鼻子、鼓额头、厚眼皮、翘唇,李文江觉得自己先前是一个半残的铜镜,如今另一半失而复得,完美无缺了,如得宝物,喜不自禁,早把齐如云的事忘到九霄云外了。

齐耶夫上小学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将专家撤回,那些重点工程的建设陷入危机。齐如云那时住在工厂家属楼里,有一天,领导找她谈话,说是要给她调换一套住房,让她搬到四辅里的一座俄式小楼。原来住在里面的是厂子的工会主席一家,中苏关系破裂后,他说身为工人阶级的代表,不能住在敌人的堡垒中,一定要举家搬出。领导便想到了齐如云,觉得她和齐耶夫住在里面恰如其分。但她级别低,不能只住她一家,厂子便把新婚女工汪小美也派了进去。汪小美选择住楼上,这样,齐如云带着齐耶夫住楼下。

工会主席住在小楼时,把一楼的壁炉堵死,改造了烟道,另盘了火炉,这样既可烧煤取暖,又可以借着炉火烧水做饭。可齐如云入住后,请了个泥瓦工,将火炉撤掉,恢复了壁炉。壁炉不宜烧煤,齐如云就得自备柴草。那个壁炉说也奇怪,哪怕是寒风肆虐的三九天,只点上一把火,玻璃窗上的霜花就融化了,再烧一把火,屋子里就热气撩人了。齐如云储备的柴草,除了少许的木柈子,是秋天时她从郊区农民那里买来的几马车玉米秸秆,大垛大垛地堆在门外。玉米秸秆燃烧得快,散热也快,齐如云会握着一杯茶,坐在壁炉前,一边续火,一边喝茶。屋子里洋溢着秸秆燃烧时散发的甜香气,齐耶夫在一旁快乐地玩耍。汪小美的丈夫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都要跟妻子慨叹:“这女人也真不是一般人,领着个二毛子,过得还那么快乐!”汪小美说:“坏女人哪有不快乐的!”齐如云在地窖里储藏了土豆和大白菜,那个地窖真是神奇,冬天时菜不会冻,开春时,土豆不会生芽,白菜也不会烂帮,跟放进去时一样新鲜。齐如云让汪小美把越冬蔬菜也放进地窖,但汪小美拒绝了。她想,地窖在你的居室,万一我男人下窖取菜,不是正中你下怀吗?所以,汪小美在这里只住了三年,当她生了孩子后,就跟单位提出申请,另分了一套房子,如愿地搬出去。以后也有人被安排进来,但与齐如云合住的人总觉得是与敌为邻,怏怏不快,所以没有住长的。时间久了,这房子就剩下齐如云母子了。

“文革”开始了,齐如云因为齐耶夫来历不明的身世,被区革委会的人给揪斗出来,说她是苏修特务。齐耶夫在学校也受到歧视,同学们用石子砸他,撕烂他的裤裆,让他露羞,还用火柴去燎他的头发,说是要烧掉修正主义的黄毛,齐耶夫吓得不敢上学了。到了此时,齐如云不得不公开了齐耶夫的身世,说这孩子确实来自那场舞会,当时停电了,可是乐队没有停止奏乐,大家仍旧跳着。在黑暗和热烈的乐曲声中,她的舞伴突然把她紧紧抱在怀中,吻她,接着,那件事情就发生了。革委会的人让她交代细节,说,那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他是把你按倒在地,还是推到一个角落了?齐如云很轻巧地说,是跳舞时发生的。这让所有的人都瞠目结舌,说,跳舞时怎么能做那事?不要蒙骗群众,要老实交代!可齐如云回答的仍然是那句话:跳舞时发生的。革委会的人气得脸都青了,说,齐如云啊,你比旧社会的妓女还有手腕啊,跳舞时竟能干那事,真会卖俏啊!你说说,跳舞时怎么发生的?齐如云便不语了。又问,他对你是强奸,对吧?齐如云坦然地说,他吻我时,我也吻他了,不是强奸。革委会的人痛心疾首地说:齐如云,你丢尽了新中国妇女的脸啊。那个男人是谁,叫什么名字,长得什么样?齐如云说,跟我跳舞的人好几个,舞场里光线暗,我不记得谁是谁,他们长得都差不多。再说发生那事时停电了,我看不见他的脸,来电之前,那人撒开我的手走了。革委会的人说:野蜂采完蜜,有个不飞的吗?!

即便如此,齐如云还是没有被排除苏修特务的嫌疑。而且,她在起舞时怀孕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就连李文江都听说了。他给齐如云写了一封信,是一首打油诗:齐如云,大蠢猪,把美腿,填火坑!生个妖怪齐耶夫,没人爱来没人疼!嗨,没人疼!

齐如云看了那封信,觉得前夫还是可爱的,她笑了,将它珍藏起来。

齐耶夫辍学一年后又回学校了。公休的时候,齐如云喜欢带着儿子逛街。那时圣?尼古拉大教堂,也就是哈尔滨人俗称的“喇嘛台”已经被毁,齐如云怀念这座带着清隽之气的大教堂,怀念那里的壁画。她担心其他教堂也会性命不保,所以常带儿子拜谒教堂,道里的圣?索菲亚教堂、圣母报喜教堂,南岗的圣母守护教堂、尼埃拉依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都留下了他们母子的身影。混血的齐耶夫越长越漂亮,他比同龄孩子长得要高,不过他很瘦,而且神色忧郁。高中毕业后,齐耶夫到郊外大集体性质的砖厂干活,每当他周末回家,齐如云见儿子不仅满手的老茧和血泡,而且常常鼻青脸肿的,就明白齐耶夫因为身世的缘故,在外面又挨了欺负了。齐如云不能化作齐耶夫身上的一双翅膀,每时每刻护着他,只能暗自垂泪。“文革”结束后,身体虚弱的齐如云病休回家。又过了两年,齐如云所在的厂子落实政策,分给她家一个就业指标,这样,齐耶夫离开砖厂,返城进啤酒厂当上了工人。不过,他每月只能拿回半个月的工资,他常偷啤酒喝,三番五次地挨罚,如果不是碍于他的血统,觉得一个不知身生之父是谁的人身世凄惶,早把他开除了。

齐耶夫到了结婚的年龄,可给他介绍十个对象,有九个总会因为他的血统而吓跑。另一个敢与他相处的,最终也会被他身上的酒味吓跑。这样,齐耶夫在醉生梦死中很快就成了大龄青年。如果不遇见丢丢,齐耶夫会沦落为一个未老先衰的酒鬼。

丢丢比齐耶夫小七岁,认识齐耶夫时,她对男人已经心灰意冷。有一天,她听说了齐如云的故事。这个能在起舞时受孕的女人,令她神往。她专程拜访了齐如云,与齐耶夫一见钟情。丢丢嫁过来时,这儿已经叫“老八杂”了。

  

第二章:水果铺

  

在丢丢眼里,烟铺、酒铺、调味铺、饭铺、粮油铺、熟食铺、电器修理铺、药铺、理发铺等,都不适宜女人开。这样的铺子气息浊,会把女人的脾性熏染坏了。相反,灯饰铺、裁缝铺、瓷器铺、蔬菜铺、鲜花铺、水果铺却是为女人而生的,能养女人的气。她到老八杂的第二年,刚生下齐小毛,齐如云就去世了。在皇山火葬场第二告别室,丢丢掀开白色的蒙尸布,告别婆婆。齐如云身上,是她当年跳舞时穿的蛋青色连衣裙,那场舞会之后,她将其收起,藏入箱底。当年溅在裙摆上的那星星点点的处女的血迹,虽然经过了近半个世纪时光的敲击,已经暗淡如一片陈旧的花椒,但它们仍然散发出辛辣的气味,催下了丢丢心底的泪水。那条曾经穿着合体的连衣裙,对踏上归途的齐如云说是太肥大了,齐如云就像一捆套在布袋中的冻僵的葱。丢丢撩起裙摆,最后抚摩了一下婆婆的腿。齐如云在世时,从不在意对脸的保养,对于腿却是百般呵护。她每日要用湿毛巾擦净腿,涂上润肤油。所以她走的时候,双腿还是那么润白,就像两杆透明的蜡烛。齐如云就带着这对蜡烛,去另一个世界做晚祷了。

丢丢成了半月楼的新主人后,就把工作辞了,一边在家带孩子,一边开起了水果铺。那个地窖,储存瓜果梨桃比储存蔬菜还要神奇。你秋天时放进去一筐苹果,春天时将其取出,它们的脸依然红扑扑的,汁液饱满。像草莓、香蕉这种难伺候的水果,藏入窖中,一周后,草莓看上去仍旧娇滴滴的,香蕉皮也不会生黑斑,依然如月芽般明媚。

丢丢一家住在楼上,楼下带廊柱的大间被改造成了水果铺。丢丢请了个木匠,在东窗前由南向北做了一个实木水果架:四条粗壮的木方子呈八字形,对称着支撑起一块离地约七十公分的樟子松木板,有八公分厚,一米多宽,四米多长。木板没有上色,也没有涂清漆,只是用刨子推得光溜溜的,既透着妖娆的花纹,又透出好闻的木香气。丢丢的水果铺不像别人家的那样,用纸箱来盛水果,很不讲究地一字形排开。她盛水果的容器,都是精心购置的。元宝形和菱形的柠檬色竹筐、椭圆和马蹄形的红柳篮、青花的深口瓷盆、浅口的蛋青色瓷盘,高低错落地摆在水果架上,看似漫不经心,却有着浑然天成的美感。那块木板就好像月亮上的泥土,生长出了带有天堂色泽的水果。你看吧,高处的竹筐里装着苹果、李子和黄杏,低处的瓷盆里盛的是樱桃或草莓。至于那浅口的瓷盘,它通常盛着杨梅或野生的黑加仑。而紫色的葡萄和金黄的香蕉,常常是斜斜地挂在苹果篮或鸭梨篮的一角。葡萄像是篮子垂下的一绺弯曲的刘海,透出俏皮;香蕉则像篮子盘着的金发,一派富贵之气。

丢丢的水果铺从早开到晚,她说水果本来够亮堂的了,所以把铺子的灯调换成一盏低垂的羊皮灯,那朦胧而温柔的光影宛如夕阳,使水果铺在夜晚更加的楚楚动人。老八杂的人,没有不喜欢这座水果铺的。茶余饭后,他们聚在一起,东凑一句,西凑一句,为它编了一首歌谣。

正月正,吃苹果,吃了苹果保平安。

二月二,啃鸭梨,啃了鸭梨不咳嗽。

三月三,吃山楂,吃了山楂脾胃开。

四月四,吃香蕉,吃了香蕉心气顺。

五月五,吃草莓,吃了草莓脸儿鲜。

六月六,吃樱桃,吃了樱桃嘴儿艳。

七月七,吃桃子,吃了桃子眉会飞。

八月八,啃西瓜,啃了西瓜好安睡。

九月九,吃葡萄,吃了葡萄不怕黑。

十月十,嚼甘蔗,嚼了甘蔗心儿甜。

十一月十一,吃红枣,吃了红枣话语暖。

十二月十二,吃橘子,吃了橘子不觉寒。

丢丢很喜欢这首歌谣,特意用毛笔小楷,把它抄在一张撒银的宣纸上,贴在壁炉旁的墙上。但凡买水果的人,喜欢凑到它跟前,温柔地看上一眼,就像看老情人一样。有时,他们也会提出修改意见,譬如说“四月四,吃菠萝,吃了菠萝嘴不干“,“五月五,吃荔枝。吃了荔枝赛神仙”,“十月十,吃柿子,吃了柿子不觉累”等等。

丢丢上水果,从来都是自己。她蹬着三轮车,每隔三四天,就会去革新街的水果批发市场,风雨无阻。商贩们没有喜欢要品相不好的水果的,可丢丢却不。烂苹果和烂梨,她用极低的价钱买了后,会用刀削削剜剜,把它们洗净,放进锅中,添上水,兑上蜂蜜,熬成泥,分装在罐头瓶中,用油纸密封起来,藏入窖中。烂水果摇身一变,就成了身价不菲的果酱,老八杂的人没有不喜欢吃丢丢做的果酱的。她既能做苹果酱、梨酱、草莓酱和菠萝酱,也能做樱桃酱和荔枝酱。她在樱桃酱中加了玫瑰花瓣,使其散发出独特的芳香气;在苹果酱中加入了丁香花瓣,让它回味绵长。而在荔枝酱中则加入了枸杞,如同雪里埋藏着红豆,美艳极了。丢丢做的果酱如同好酒,时间越久,滋味越醇厚。老八杂的人过年,喜欢买上几瓶这样的果酱。

丢丢养了一只黑猫,叫“悄悄”。悄悄一只眼蓝,一只眼黄。它不像别的猫爱沾荤腥,悄悄跟丢丢一样喜欢吃水果。你给它一个梨,它用前爪按住,半个小时后,就把它啃光了,连酸酸的梨核都吃了,只剩个火柴杆似的梨把儿。它平素喜欢呆在水果架上,好像那是它的家园,要守护着。有一天,眼神不好的秦老汉来给孙子买桃子,看见了五彩斑斓的水果架上的悄悄,就指着它对丢丢说:“这世道要变坏了啊,怎么结了这么大个的绒嘟嘟的黑果子?这果子吃了还不得药死个人!”他的话音刚落,悄悄就“喵呜——喵呜——”地叫起来,秦老汉大惊失色地说:“真是个妖果啊,还能学猫叫!”

要说最不想离开老八杂的,就是丢丢了。她舍不得半月楼,舍不得水果铺,舍不得门前的那些丁香树。能在旧舞场中开水果铺的,全哈尔滨也就她丢丢吧。还有那个地窖,她更是视如宝物,不忍离弃。老八杂的男人,都说这地窖神奇,哪有地窖经过了近百年风雨而不塌陷的?有一些人好奇,就举着蜡烛下到地窖去探个究竟。三伏天,你下到四米多深的窖里,身上的热汗立时就消了,而冬天,你打着寒战下到里面,感受到的却是如春天般的温暖。地窖不是用木头筑的,而是石头砌的,就连梯子,也不是木梯,而是用青石一磴一磴垒起来的。按理说,它靠近马家沟河,到了雨季,地窖应该渗水,可是这窖从来都是干爽的。有一回,生了重感冒的尚活泉没胃口,想吃山楂酱,来丢丢这里买。丢丢举着蜡烛要下窖的时候,尚活泉说他要自己去取。下到窖里,只见烛火一抖一抖地,好像窖里有风,尚活泉连打了几个喷嚏,等他取着果酱上来时,头不昏沉了,烧也退了。他逢人便说:“那个地窖比医院好啊,你进去一趟,一分钱不用花,出来时病就好了。”从那以后,男人们赶上个头疼脑热的,就爱跑到丢丢的水果铺,到窖里呆上一刻。说也奇怪,几乎所有的男人上来后都说身上舒坦了,于是,他们就说地窖里藏着青龙。丢丢不太相信“青龙”之说,她觉得那里若真有神仙鬼怪的话,其中飘荡着的也一定是舞女的幽魂。因为她每回举着蜡烛下窖时,烛苗都会颤颤跃动,恍如起舞。女人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对男人都是呵护的。

老八杂的人接二连三地来到丢丢的水果铺,问她七月底之前迁不迁出?丢丢说,还有一个月呢,不要急。只要我的房子不动,你们的也就有希望不动。我的房子在中心,要想除了老八杂,得先把它的心给掏出来啊!

丢丢说,现在政府加大了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力度,像中央大街两侧的那些老建筑,如今个个都是皇上后宫中的娘娘,谁敢动一手指头啊。你要是在它们身上扒一块砖,卸一扇窗,撬一片瓦,那就是犯法!丢丢说她会整理一份关于半月楼的材料,提交给有关部门,请他们来做评估。如果半月楼留下来了,其他的房屋就是改造的话,要与半月楼的气氛谐调,就不能建高层。

老八杂的人听丢丢这么一说,心里安定了。他们顺路在水果铺买上点瓜果梨桃,哼着小曲回家了。

哈尔滨的夏天,早晚凉爽,正午则很热。丢丢吃了一碗莲子白米粥,坐在一个草蒲团上,倚着水果架子,查阅借来的几本关于旧哈尔滨舞场和妓馆的资料,希望能从中发现半月楼的蛛丝马迹。如果这里曾来过显赫一时的要人,哪怕是弗拉谢夫斯基这样的反苏反共的俄籍日奸,也算有过名堂啊。她相信出入舞场的男人绝非等闲之辈。然而看来看去,一无所获。正昏昏欲睡之时,一条伪满初期的《哈尔滨公报》的广告吸引了她的眼球:“塔头斯饭店,烹调西餐大菜,味美价廉,每晚八时以后,有音乐伴奏,有西洋美女陪伴跳舞”。

齐耶夫现在道里的红莓西餐店做大厨,他的几道拿手好菜,就是当年塔头斯饭店的招牌菜。提起塔头斯,齐耶夫总是无限神往,慨叹生不逢时,没有在那个年代的灶房里一试身手。丢丢没有想到,塔头斯那时经营的是两种食物:食和色。难怪它声名远播。以食和色为招牌的饭店,在哪个年代都会受宠啊。丢丢叹息了一声,睡意渐消,起身拿了一杯茶,重新坐下。她怀中揽着的,除了纸页泛黄的资料外,还有从敞开的房门溜进来的正午的阳光。丢丢喝了一口明前的绿茶,那微苦的清香就像一把素色的团扇,带给她无边的清凉。

二十年代,关于俄人在哈尔滨开的妓院,有如下记载:“俄娼窑,皆散漫于道里各街,共计二十余家。其最下等者,在道里石头道街及买卖街,共六七家。稍高者在斜纹街、地段街等处。华俄客人均行招街。各妓皆可操半通式之华语。春风一度需大洋三元,夜宿则需七元。例外用费,一概无之。街客和蔼,一视同仁,身体之清洁尤使雇主心安。”

丢丢读到“春风一度”时,哑然失笑,心想那个时代的色情用语还挺文雅的嘛。她正看得入迷,齐耶夫回来了。丢丢家不装电话,她也不用手机,她喜欢过单纯的日子,所以齐耶夫什么时候回家,她并不知晓。

齐耶夫很少正午回来,那正是饭口,店里会很忙。通常,他会在午夜时推开家门。他一进门,悄悄就会从水果架上跳起,飞快地蹿上楼,给丢丢报信。齐耶夫买了一套日本的漆器食盒,只要他提着它回来,那就是给丢丢和齐小毛带吃的了。除了汤类,这些年丢丢几乎把西餐的菜肴吃遍了。她最喜欢的,是烤小牛肉、杂拌青椒、烤葱奶汁草根鱼、鸡肝泥、苹果鹅、什锦汁猪肉、白菜卷和炸蛎黄。而齐小毛喜欢的,是大虾冻、酥炸狗鱼、炭烤羊肉和面食中的奶渣饼。齐耶夫在红莓西餐店每月挣三千块,其中大约有五百块是给家人买了吃食了。他不像别的厨子,要么是偷着往家拿,要么是把客人吃剩的东西带回去。尽管齐耶夫以前偷喝过啤酒,但他跟丢丢结婚后,意识到偷是可耻的,而让亲人吃残羹剩炙,则是对家人的不敬。所以,他带回的菜,都是花了钱,在灶房里大大方方精心烹制的,这让齐耶夫在行业内有极好的口碑,而丢丢对齐耶夫也是心怀尊重。有时,齐耶夫还会带着一瓶红酒回来。若是齐小毛睡得香,他们不忍将其叫醒的话,丢丢和齐耶夫就会在卧室里享用美酒佳肴,然后再行鱼水之欢。

齐耶夫看上去非常憔悴,他双目无神,脸色发暗。他跟丢丢打了声招呼,就奔洗手间去了。方便完,他取了手电筒,掀开窖门,下去了。

丢丢觉得齐耶夫今天的举止有些怪异,便走到地窖口,俯身问道:“你取啤酒吗?”丢丢在地窖中冷藏了几箱啤酒,齐耶夫在夏天时最喜欢喝了。

果然,齐耶夫回答说:“是。”声音从地窖传出,带着低沉的回音。

丢丢说:“天太热了,给我也拿上一瓶吧。”

齐耶夫从地窖拎着两瓶啤酒上来后,打了一串寒战。丢丢说:“窖里有那么冷吗?”

齐耶夫说:“冷,冷啊。不过冷得舒服,我头不昏了!”他看上去神情开朗了一些,在启啤酒的时候,问丢丢看的是些什么书,摊了一地?

丢丢说:“我在查旧哈尔滨的舞场和妓院的资料。要是哪里对咱住着的房子有个记载,那它就有被保留下来的可能。咱老八杂兴许都有救了。”

齐耶夫说:“我看你是瞎耽搁工夫,一个开在‘马市’中的舞场,闹不了大动静!那些名声大的,才能让人写到书里。”

丢丢说:“倒也是啊。我看到的,写的不是道外桃花巷的妓院,就是道里的几个大舞场。你知道吗,塔头斯饭店原来也是有舞女的!”

齐耶夫喝了一口酒,无动于衷地说:“那有什么好奇怪的”。

丢丢见齐耶夫没有谈天的兴致,就不说什么了。她一边喝酒,一边悄悄打量丈夫。他耷拉着脑袋,握杯的手颤抖着,很虚弱的样子。见他闷不做声,丢丢便用啤酒杯去拨弄自己佩带着的麦穗形的银耳环,让它们发出悦耳的叫声。果然,齐耶夫抬起头来,笑了一声,凑过来,在丢丢的额头亲了一下,说:“我该走了,这会儿店里有点空闲,就想回来看你一眼。你别太操心别人的事了,老八杂动迁是迟早的事。从拆迁到回迁,我们在外面起码要住两年。哪天我休息的时候,咱们提前把房子租下来吧,省得到时抓瞎。要租还得在南岗,小毛上学方便些。你说呢?”

丢丢用脚踢着草蒲团,把它踢得像一条跟主人亲昵的狗似的,团团转。她对齐耶夫不置可否地笑了一下,算是回答。

齐耶夫走后,丢丢有些失落。她拿起书,却看不下去了,那些字在她眼里如一片苍蝇,全都是一个模样,令她作呕。齐耶夫异常的神情和举止搅乱了她的心。他回来做什么?难道真就为了看她一眼?还是他果真不舒服,像别的男人一样迷信,以喝啤酒为借口,下去治病?

正心烦着,来了个热闹人物——裴老太。她七十一了,因为爱扭秧歌,整日披红挂绿,插花戴朵的。她喜欢涂脂抹粉,那沟壑纵横的脸被脂粉点染得就像覆盖着积雪的山谷。裴老太买水果,总是挑三拣四,临走还要顺手抓在手里一个梨或是一根香蕉,否则就像吃了大亏似的。老太太虽然碎嘴子,虚荣,但心眼还好,所以丢丢并不反感她。今天她穿了一条白绸裤子,红绸衣,提着一把纸扇,一进来就嚷着天热,要迷糊过去了。丢丢赶紧洗了一个梨递给她。裴老太咬了一口,抱怨着梨渣多,说是这梨进的不好;接着又抱怨碰到了一个白眼狼的店主!原来,裴老太早晨时和老年秧歌队的人受邀去中山路一家新开业的酒店助兴,他们在酒店前的空场敲锣打鼓,足足扭了两个小时,为酒店赚足了人气,可老板给的赏钱却是每人十块!裴老太说,别的酒店开业请我们,每个人没有低于十五块钱的啊!

丢丢说:“给了总比没给强,就当锻炼身体了吧。”

裴老太发完牢骚,开始说正事。明天裴树要相亲,她得提前预备点水果。她问丢丢,那个姑娘是个护士,买什么水果适合护士吃?丢丢想了想,说,护士都爱清洁,那些不能削皮的水果,你就是洗了十遍八遍,她可能也疑心有细菌,不敢吃,所以桃子、李子、杏子、草莓和樱桃是不能买的。能削皮的,像苹果、鸭梨,也不适合,你要是帮她削呢,她可能嫌你的手不小心碰着果肉了,弄肮脏了;要是她自己削,头回上门的人心里紧张,万一削了手怎么办?最好的,当然是可以随时扒皮和吐皮的水果,像香蕉、葡萄、橘子和荔枝。芒果倒也能扒皮,但芒果不行。它个儿大,要是她吃了整只,会担心你们以为她贪吃,要是她吃剩了,又可能怕你们嫌弃她糟践东西,从而怀疑她不会过日子。

丢丢的一番话,把裴老太说得直咋舌,她慨叹道:“没想到水果里还有这么大的名堂!你要是不开水果铺,老天也不答应啊!裴树的前几个对象,没准就是水果吃得不对路,才没成的。我还记着,上次那个姑娘一进门,我就让人家啃西瓜,汁汁水水哩哩啦啦地滴了人家一裙子,人家不跑才怪呢!”

丢丢笑了,她捧出一个藤条编的小果篮,将香蕉、葡萄和荔枝各装了一些,递给裴老太,说:“你今儿挣了十块,就付我十块钱吧!”

裴老太乐得满脸开花,可嘴上却说:“那怎么行,十块钱还不够买荔枝的呢。再说,这对象万一像前几个似的黄了,你连喜酒也喝不上,亏大发了!”

丢丢说:“你提了这篮水果,一准能把那护士留在家中!”

裴老太“咳——”了一声,说:“要是真成了,谁知是水果把她留下的呢,还是房子留下的她?不瞒你说,这些天我愁坏了,动迁后,仨儿子咋摆平啊。老大住的还行,不惦记我的房;老二跟人合厨多少年了,这些天二儿媳妇常带着仨瓜俩枣来看我,我能不明白她动的是什么心思吗?这老小裴树,你也知道,三十了还没成家,他人厚道,能干,可哪个姑娘愿意往老八杂的烂房子里嫁呢?这下好,一听说这儿的人可以进大楼里住了,有两个姑娘都上赶着跟他好。我是担心啊,这个护士图的也是房子!万一有一天我撂腿走了,哥几个再因为房子打起来,你说我就是死了也落不得个安宁啊。”裴老太唉声叹气的。

丢丢说:“我正想跟您打听点半月楼的旧事呢。您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老人,对它肯定有印象。有没有什么显要人物来过这里?这里发生过什么大事?”

裴老太说:“那可说来话长了”,她一屁股坐在草蒲团上,喘了几口气,接着说:“我爹是养马人,我就生在‘马市’。那时这儿树多,鸟儿多,草也多。我小的时候,这个舞场就有了。这里有个舞女很有名,人们都叫她‘蓝蜻蜓’。这蓝蜻蜓喜欢穿蓝色的舞裙,跳起舞来才迷人呢。都说她的裙子一摆,满场的男人都得丢魂儿。出入这舞场的人,据说有一半都是奔着蓝蜻蜓来的。”

丢丢急切地问:“她是俄国人还是中国人?你见过她吗?”

裴老太说:“是中国人。我没见过她。我们小孩子,是不能进舞场的。我只记得,一到晚上,这里灯火通明的,门口停着很多马车。舞场门口有卖花的,卖栗子的,卖香烟的,卖瓜果的,好不热闹。我爹跟我娘说,来这里的还有日本人呢。”

“是什么样的日本人?”丢丢问:“你爹说过没有?”

“说是平房来的日本军医。东北光复后,我们才知道那些军医都是细菌部队的,他们抓了不少反满抗日的人,做实验材料了。传说那个蓝蜻蜓很爱国,她讨厌日本人,只要是日本人和她跳舞,她就不撒手,能带着他们连转上百圈,把小鬼子给转迷糊了。都说她用舞蹈的绝技杀死过好几个鬼子呢。”

“这蓝蜻蜓最后怎么样了?”丢丢已经听入迷了。

“日本战败前,她失踪了。我爹说蓝蜻蜓是被日本人秘密抓到细菌部队,做了活人实验材料了。”

“那这房子是哪年失火的?”丢丢问:“你还记得吗?”

裴老太说:“是日本战败的那年夏天失火的,那段时间舞场生意不好,开三天歇两天的。这火着得蹊跷,半边窜着火苗,另半边却一点事情没有。楼的主人是俄国人,那天晚上,他们全家去中东铁路俱乐部看演出去了。大火烧死了两个人,一个是看门人,一个是厨娘。”

“火是怎么引起来的?”丢丢问。

“那说法可多了。有人说看门人和厨娘趁着家中只有他们两个人,在一起胡搞,蜡烛倒了也不知道,引起了大火,沦为一对风流鬼!也有人说,日本人知道要滚回老家去了,舍不得这个舞场,就放火烧了它。还有的呢,说是店主得罪了同行,别家舞场的人来报复;更离谱的,说是那天晚上的月亮太明了,月光化作火苗,把这房子烧了一半。”

“我相信是月光烧的。”丢丢泪光闪闪地说:“世上只有这种火,才能烧得这么鬼斧神工啊。”第三章:傅家甸

哈尔滨主要分三个区,道里、道外和南岗。东北烈士纪念馆和哈尔滨火车站,是区分道里、南岗和道外的标志性建筑。

先说南岗吧,它是哈尔滨地势最高的地方,传说这条“岗”是条土龙,为哈尔滨风水所在地。南岗曾被俄国人称为“新城区”,那时的中东铁路局、秋林公司、中央电话局、苏联领事馆、日本领事馆以及一些达官显贵的私人官邸,均在这里。今天,它也是哈尔滨的政治中心,省直主要的行政机构都设置于此。

如果说南岗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话,那么道里和道外就是对孪生姐妹,她们手拉手,守望着松花江。不过这对孪生姐妹的命运和气质是不一样的。

道里是旧哈尔滨的埠头区,一条由花岗石铺就的大街宛如一条青龙,游走其间,给这里带来云蒸霞蔚的繁荣气象。过去的那条中国大街,到处是欧式建筑,旅店、商店、酒店、洋行、咖啡店、绸缎铺、茶庄林立,店的招牌都是中西文对照的。街上可以看到欧洲的传教士,牵着洋狗穿着貂皮大衣的白俄女人,以及开店铺的中国人。那时的中国大街,现在已经叫中央大街,成为步行街了。这街就像个老贵族,遗风犹在。犹太人约瑟?开斯普创办的马迭尔旅店,曾接待过溥仪、宋庆龄等历史名人,如今它就像中央大街的一棵苍松,风骨依然。而巴洛克风格的标志性建筑——砖木结构的老松浦洋行,听不见了点钞声和银币的叮当声,如今它是一家书店,满楼的墨香。著名的华梅西餐厅,也就是老马尔斯西餐厅,仍然经营传统的俄式大菜,其纸包大虾、罐羊、软煎马哈鱼,是来哈尔滨的游客最喜欢品尝的。除了老建筑,中央大街还有新起的玻璃幕墙的商厦和酒楼,这条街繁华依旧,皮草行、眼镜店、服装店、珠宝店、玉器行、美发厅、茶馆、咖啡店、饺子铺、面馆一爿连着一爿,招牌和霓虹灯交相辉映,令人眼花缭乱。

如果说道里是一个衣着华丽的贵夫人的话,道外就是一个穿着朴素的农妇了。道外原来叫傅家甸,也称马场甸子,这里曾经是松花江畔的一片沼泽地。随着大自然的变迁,松花江江道逐渐北移,沼泽演变成肥沃的泥土。如果说房屋是果树的话,那么泥土就是能让这房屋开花结果的地方。果然,这片土地迎来了零星的打渔人,他们在岸边支起窝棚,使松花江不仅仅能被晚霞映红,也会被渔火映红。到了乾隆年间,这里出现了阿勒楚喀副都统驻屯戍守的旗兵营房。之后,来此当差的山西人傅振基,被恩准于此落户,开始了垦荒种地。傅振基就像一缕晨曦,引来了一场壮丽的日出,之后,又有杨、韩、刘、辛四户人家到此落户,使它人气渐旺,所以这儿也称“五家子”。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的迁入,傅家甸成了气候。傅振基家开了第一家店,为往来的车马提供粮草、食宿,做着修车、挂马掌的营生。之后,其他人家陆续开了烧锅、药铺、网场、客栈、线香铺、打尖店等。所以,傅家甸从一开始,就是小手工业者聚集之地,虽没有大气象,但最具人间烟火的气息。直到如今,哈尔滨的道外区,仍是大店小店,遍地开花;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上世纪六十年代,丢丢出生在道外航运站附近的一座简朴的民房里,她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一个大她十岁,叫傅钢,一个大她八岁,叫傅铁。她的父亲傅东山,是国营理发店的理发师,他三十二岁的时候,妻子生下傅铁后得了产褥热,由于救治不及,猝然离世。丢丢的母亲刘连枝,那时在街道办的火柴厂上班,因为生有兔唇,大家便送了她个绰号“三瓣花”。虽然她身材俊美,眉清目秀,可那朵绽放在脸上的“三瓣花”,似乎散发着有毒的香气,吓跑了一个又一个前来相亲的人。“三瓣花”无疑成了吊在刘连枝脸上的婚姻丧钟。刘连枝二十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人手忙脚乱地为他穿完寿衣后,发现他头发乱蓬蓬的,胡子乱糟糟的,想着他蓬头垢面的上路,于心不忍,就想请个理发师来家里为他理发修面。除了殡仪馆的整容师,没谁愿意给死人理发的。正在一筹莫展之时,刘连枝想起了华发理发店的傅东山。他是劳模,报纸在报道他的事迹时,说他对待顾客态度和蔼,技术好,工作以来,从未休过礼拜天。刘连枝便一路打听,找到了这家理发店。傅东山矮矮胖胖的,眯缝眼,塌鼻子,厚嘴唇,穿一件白大褂。他见了刘连枝,愣了一下,刘连枝想一定是自己的豁唇吓着他了。刘连枝说明来意后,傅东山一边点头,一边收拾东西,带上剃头推子、刮胡刀、肥皂、毛巾等理发用具,与同事打了声招呼,让他们帮助照应一下,跟着刘连枝走了。

傅东山这一去,结了姻缘。他精心地给刘连枝的父亲理了发,刮了胡子,让他面容洁净地上路了。刘连枝感激他,一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就打听到傅东山的住处,买了两斤核桃酥和二两茉莉花茶,前去道谢。傅东山一家正吃晚饭,两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坐在饭桌前,脸颊和领口沾着玉米糊,看上去顽皮可爱。刘连枝放下东西,帮他打扫了屋子,又给孩子洗了衣裳。傅东山送她出门的时候,对刘连枝说:“你要是不嫌弃我们爷仨儿,就搬过来做个伴儿吧。”刘连枝问:“你不嫌弃我的豁唇?人家都叫我‘三瓣花’。”傅东山说:“我老婆死后,我常梦见她。她每回来,总要举着一朵花。这花很怪,不是五瓣七瓣的,而是三瓣!她见了我不说话,只是跟我笑,把那朵三瓣花在我眼前晃来晃去的。这梦我连续地做,知道它暗示我什么,可我解不了!直到那天我在理发店第一眼看见你,才知道你就是她打发来的‘三瓣花’啊。”

刘连枝比傅东山小六岁,而且傅东山又拖着俩孩子,所以刘连枝的母亲坚决反对他们结婚。她的话说得很难听,说是女儿上边的唇豁着,下边的唇可是一朵未开的花苞,凭什么嫁给你一个死了老婆又带着两个小鬼的人?可是刘连枝下决心要跟傅东山好,三天两头就往那里跑,直到有一天跑大了肚子,刘连枝的母亲这才撒手不管了,给她做了两套行李,打发她出门子了。

刘连枝喜欢傅钢傅铁,对他们视如己出。她担心生下的孩子是豁唇,临产前忧心忡忡的。当护士把刚分娩的孩子抱给她,她一看一切正常,喜极而泣,对着孩子粉红的唇亲了又亲,当即给她取名为“傅红唇”。刘连枝对丈夫说,咱有了红唇,儿女双全了,不再要了。所以女儿两岁时,刘连枝做了绝育手术,一心一意伺候这仨孩子。

丢丢六七岁时,开始闹着改名字。刘连枝说,一个小丫头,叫红唇多么豁亮啊,不能改!可丢丢说,我要改,我要改!傅东山问她想叫什么?是想叫秀珍、红玉、天芳还是金玲?在他心目中,这些都是女性最美的名字。丢丢说,我才不叫什么“珍、玉、芳、玲”呢,我要叫丢丢!刘连枝说,哪有女孩子叫丢丢的,太难听了,不行不行!丢丢说,难听你们怎么一到了晚上老要偷着叫“丢了——丢了——”,叫得那么高兴?看来“丢”是美的!我要叫最美的名字,我现在就是“丢丢”了!

刘连枝和傅东山臊得满脸通红。他们文化不高,但读过两本私藏的古典小说,没想到从那里借鉴来的房事的秘密,就这样被天真的红唇给听去了。他们对丢丢说,“丢”不是个好事,是丢人的事情,你可不能叫丢丢!丢丢又哭又闹着,说,我不叫红唇,我就要叫丢丢!父母无奈,只得说,你的大名不能改,都上了户口了。你想叫“丢丢”,只能让它做你的小名了。丢丢说,叫小名也行。

红唇成为丢丢的时候,“文革”正在高潮。两个哥哥因为根红苗正,整天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街串巷,揪斗知识分子。他们一回家,傅东山总要唉声叹气,说是他虽然大字不识几斗,但是明白读书人是世上最单纯的人,对他们动武,就跟在庙里吹灯拔蜡一样,是造孽的。傅钢顶撞父亲说:“书读多了就反动了,不斗他们斗谁呀!”傅铁则白了父亲一眼,奚落道:“你懂什么?你白天只知道给人剃头,晚上就知道跟一个三瓣花‘丢了丢了’地叫,一身的奴性和动物性!”

傅东山气得脸色发青,他扬起胳膊,狠狠地扇了傅铁两巴掌。傅铁的唇角出血了,他捂着嘴,哭着对父亲说:“我妈死了,你找来一个三瓣花不够,还想把我也扇成三瓣花呀?你扇吧,扇吧!”那时丢丢才朦胧觉得,自己跟两个哥哥,并不是一个妈的。

不管傅钢傅铁对父母态度多么恶劣,他们对待自己的小妹,却是格外呵护。有一回丢丢在巷子里跳猴皮筋,她边跳边唱:“猴皮筋,我会跳,三反五反我知道。反贪污,反浪费,官僚主义也反对。”这时从屋顶忽然传出一个男孩阴阳怪气的唱和声:“猴皮筋,我会跳,三瓣花开我知道。春也开,秋也开,风吹雨打花不落。”丢丢听出来了,这男孩是百货公司卖布的王店员的儿子王小战,比她高一年级。他非常淘气,如果学校的玻璃被砸了,十有八九是他用弹弓打的。周围的人,都知道刘连枝的绰号“三瓣花”,丢丢明白王小战编的歌谣,存心是气她的。丢丢哭着跑回家,把王小战唱的歌谣跟两个哥哥说了。他们二话没说,拉着妹妹,冲进王小战家,把他揪到巷子里,让他跪着,用猴皮筋勒着他的脖子,说是如果他不跟丢丢赔罪的话,就让他见阎王爷。王小战被勒得脸色发青,他哆哆嗦嗦地唱了另一首歌谣,为丢丢赔罪:“猴皮筋,我会跳,丢丢一跳鸟儿叫。问鸟儿,为何叫,丢丢跳得比我好!”

傅钢傅铁虽然教训了王小战,但私下里却佩服这坏小子,说他机灵,有点歪才。他们对妹妹说,女孩子不能太老实了,老实就会受欺负,你得学厉害点!丢丢我行我素的性格,与哥哥的说教不无关系。

……

    进入专题: 短篇小说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小说 > 短篇小说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6911.html
文章来源:原发于《收获》,选载于《小说选刊》第11期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