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举办第21届改革论坛。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艾在主持开幕式的同时,也在圆桌论坛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题发表专题演讲。以下是根据专题演讲整理的部分内容。
如果说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那么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开放的鲜明标识。2024年8月29日中央深改委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12月11-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部署2025年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相关任务时指出,要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提质增效和扩大改革任务授权。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自贸区提升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设立自贸区,2013年以来历经七次扩容自贸区达到22个,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格局,实现了一系列全方位、深层次、集成性的制度创新变革。推出了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自贸区率先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条目由190条压减到27条,实现了制造业条目清零、服务业准入大幅放宽。建立了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核心的贸易便利化模式,推进服务业综合开放,并进行“证照分离”等政府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与自由化,加快了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对接。自贸区以不到全国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7.3%的进出口额,吸收外资占到全国的18.5%,向全国复制推广了278项制度创新成果。在过去十年中不仅在制度创新、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目的是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实现自贸区制度型开放水平、系统性改革成效、开放型经济质量全面提升。除此之外,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在自贸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新概念。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岀重要论述,为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作出重大部署。自贸区作为区域内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推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不仅是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平台,更应成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行示范区。
二、自贸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4个力
从自贸区实施提升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角度看,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4个“力”。就是压力、活力、动力和潜力。一是压力增多。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明显上升,经济全球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规避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二是活力不够。自贸区发展的活力来源于市场,来源于企业和企业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三要素的组织和管理,在科技革命,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也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由市场来配置。市场配置资源就是由作为经营主体的企业配置资源。企业配置资源说到底要由管理企业的企业家的活动来完成。我们常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处理好政府和企业、企业家的关系。激发配置资源的活力,归根到底必须让企业和企业家有活力。三是动力不足。活力来源于动力。活力不够是因为动力不足。动力不足主要问题是市场经营主体缺乏安全感,对未来预期信心不足。企业法人和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包括其海外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保护,有法律制度健全的营商环境,企业和企业家的动力就有了。我们反复强调改革,强调制度创新,强调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就是要激发市场和企业内生动力,特别是科技创新的动力。四是潜力很大。潜力来源于体制机制改革、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纲”,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纲举目张”,深入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最大的潜力。
三、自贸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
自贸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紧紧抓住重点。
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就是生产力。要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在调整不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方面,自贸区要先行先试,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探索,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新经验。自贸区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发挥着“头雁”效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自贸区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特别是如何使经营主体既“放的活”又“管得住”方面,要做出表率和示范。“放的活”的关键是让经营主体有动力,经营主体动力足了,顾虑少了,自然就活了。“管得住”其实就是管得好,管得好就是依法管理,有效管理,为放的活创造条件、提供保障,不能管死。
二是加快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以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自贸区在科技创新方面要发挥综合示范作用。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自贸区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率先在自贸区体现。自贸区也要率先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自贸区也要率先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聚集。充分发挥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促进企业研发活动便利化,降低科技研发成本,加速成果转移转化。促进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
三是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统一大市场也是生产力。自贸区要成为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率先清理和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的先行先试区。要率先建立优化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自贸区内和自贸区与外部有序流动、高效集聚、优化配置,增强自贸区发展活力。率先建立健全统一的要素市场体系,如统一的资本市场、技术和数据市场等,推动区域或行业技术交易机构的互联互通。促进市场设施联通,完善物流网络,推动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优化,如发展多式联运、建设物流枢纽等,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商品和服务的高效流通。建立统一大市场,必须加强市场监管协同,自贸区可以加强市场监管的协同合作,推动跨部门、跨区域的市场监管联动,形成统一的市场监管标准和执法体系。例如,建立跨区域的市场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监管信息的互通共享。探索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加强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的应用,提升监管的效率和公正性。
四是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布局也是生产力。优化布局就是整合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实现自贸区内部产业合理整合。各自贸区要差异化、特色化错位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的示范者和引领者。各自贸区及其片区立足自身战略定位、区位资源禀赋、区域特色等,打造形态多样的产业布局。必须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特点,制定明确的产业规划,确定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服务支撑产业等发展方向,重点布局5G、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物联网等新基建,为产业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和平台,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布局优化,因地制宜形成更高质量的特色产业集群。生产力布局优化,也要加大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政策的支持力度。就财政支持而言,要通过财政资金、政府债券等方式为自贸区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就金融支持而言,设立产业基金,依托行业链长企业,设立与自贸区前沿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产业基金和并购基金。要围绕特色产业及产业链推动金融创新,除了产业基金,要形成包括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创业基金等多元化的金融业态。
五是提升内外协调联动效能。协调联动产生生产力。自贸区要发挥好自身优势,更好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有力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积极“走出去”,拓展国际空间。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如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商务等领域的规则,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制度环境。持续推动大宗商品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推动以贸易、投资、资金流动、交通运输、人员往来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为重点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提升风险防控能力。自贸区要加强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属地区域发展战略相衔接。协调好自贸区与其他片区、产业园区和城市功能区的关系,促进区内产业的溢出效应,形成区内区外的产业联动,放大自贸区辐射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