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新解读,也是对教师队伍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期望,更是对师道文化赓续传承作出的新总结,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争做新时代立德树人“大先生”的根本遵循。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之本,与教育家精神的内核具有高度耦合性,优化建设教师队伍离不开教育家精神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六个维度概括了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定义了新时代的“新师说”,也构建了衡量现代教育家的综合标准体系。
首先,要有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真正的教育家,始终坚持为天下国家立心,不仅仅是校园里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是将小我融入大我、将立己与达人统一的心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将“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置于全篇之首,强调了教师政治站位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把教育家精神当作“心之所向”“行之所往”,以“大我之心”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其次,要有高尚品德与精神追求。“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某种意义上,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性质和教师职业品质的核心标志,对学生成长影响直接。应以教育家精神为导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精神密码”,推动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明确立何德、树何人的关键议题。最后,要有过硬本领与专业素养。马克思认为环境由人来改变,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作为实践活动的教育是教学双方双向融合建构的过程,教育者本人受教育是教育他人的前提。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过硬的能力、勤勉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努力成为学识广博、精于授业的“经师”与涵养德行、润己泽人的“人师”的统一者。
以教育家精神深化教师评价体系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要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等,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绘就了深化教师评价体系改革的路线图。应以教育家精神为根基和导向,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的使用。
一是评价内容综合化多样化。长期以来,教师评价标准更侧重于量化指标,对教师的评价更注重学生的成绩、升学率等,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定及职务晋升过程中,对学历、发文数量、荣誉头衔等看得过重,不利于教育事业长远发展。应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评价体系,将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作为建立评价指标的六个维度,扭转异化的教师评价观念,明确教师评价的正确方向,引导教师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职业观念,实现教学、育人、科研有机结合。并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首要标准,严格实施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二是评价方式数字化专业化。教师评价要以教育规律为遵循,给评价方式“松绑瘦身”。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构建动态高效的评价反馈机制,为教师评价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分学段、分要素、分层次,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并综合运用参与性观察、深度访谈等质性评价方法和测验法、调查法等量化评价方法建立有效评价机制,根据不同评价对象和环节选择相应方法,借助数字化手段深化教师评价体系改革,最大限度解放学术生产力。三是评价主体系统化多元化。注重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充分调动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的能动性,优化多元评价主体互补机制,形成教师自我评价、同事互评、学生反馈及学校评委会评估之间系统协调、相互配合的评价体系,更加重视育人功效的整体性,让教师评价走出“孤岛”,走向“高峰”。
以教育家精神弘扬尊师重教风尚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教育家精神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锻造强国之师的内在需要,是无数教育工作者躬耕杏坛、弦歌不辍的精神纽带。要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促进教育家精神软着陆、稳落实。
一是外在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教师法》的修订与完善,推出更多实招硬招、好招妙招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为教师安心、热心、舒心、静心从教创造良好环境,并严惩侵害教师权益的行为,不断厚植尊师文化底蕴,持续提振师道尊严,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共识与浓厚氛围。二是内生驱动。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教师的主体因素是根本,其自身对师道尊严、崇高使命的认同是关键。“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生动诠释了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即当今的立德树人。这既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应是教师心中的道德律令。“人民教育家”于漪勉励年轻老师,教师就是给学生点亮人生明灯的人。这就要求教师深刻理解神圣使命,自觉维护教师声誉,自主守护师道尊严。三是相融共生。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不但是有目的的活动,而且是能动的改造活动,其实质就是“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对立统一。弘扬尊师重道社会风尚,要以外在为手段、内生为目标,实现从“外在”到“内生”再到“相融共生”的发展,促进教师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魂,努力让教育家精神可感可及,真正把教育家精神利用好、传承好、发扬好,润物无声直达每位教师和学生的灵魂深处,成为涵养师生道德、破浪前行的动力之源,为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传播隐患及其治理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桂艳(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成若(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