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5 次 更新时间:2024-12-23 00:29

进入专题: 智慧   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  

 

关于人的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近来我在几个场合提到过,但都没有展开谈。在这篇短文里,想更仔细地讲讲我的体会,以求教于同志们。

先要说说自己的一个朴素感受:我在国外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期间,没有好的机会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在工作中,从经验和教训中得出了几条治学应该注意的东西:如看问题应找什么角度,碰了钉子又如何办等。当时还自以为这是我的心得。回到社会主义祖国后,有可能认真学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著作了,才发现我的那几条治学心得,比起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就好比大海中漂着几个小水泡,算不了什么!

因为有这个感受,所以我常常向中青年科学技术工作者宣传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可是效果不那么好,和者甚寡。我想,听者大概在想: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不是很先进吗,他们并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啊!我没有说服人,所以要继续努力。在这里讲讲我这个主张: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先要说明什么叫智慧。我们常常说这个孩子聪明,那个青年机灵。但聪明和机灵是说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反应比较快,比较敏捷,那是指对一般日常事物而言,比如学生学习中的课堂提问等。这种智能是有方法培养锻炼的,例如国外有许多广告宣传什么“三个月讲一门外语”,“包教包会”等等。国内也有同志搞智力工程,还有创造学会这样的学术组织。天津有一家《智力》月刊,专门为培养青少年智能服务。我是赞成所有这些同志的努力的,年轻人要有这种智能教育;而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中,这方面的训练太少了。但我必须说,这类方法出不了智慧。智慧是人脑更高层次的活动,聪明、机灵,以及所谓智力、智能都是在低层次,低一个或几个层次。所以这些同志的工作是有益的,但还远不能用以敲开智慧的大门。

为什么这样讲?中国有句老话:"大智若愚"嘛,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因为他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另外,现在"高技术"工作中一项重要课题是人工智能和智能机,但谁也不会把2000年能搞出来的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同人的智慧等价,那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英国的一家期刊《New Scientist》在去年出的一期上挖苦说:“人们都在讲人工智能,怎么不说人工愚蠢!”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智慧并不仅仅是有知识,正如不久前苗作斌同志所说(1),有丰富的知识是必要的。但也要说清楚,不是有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有智慧了。这里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话那些"老学究",说明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在今天,电子

计算机检索的信息资料库时代,更可以说清这个区别,信息资料库所存储的知识比任何人所能知道的都多千倍、万倍、亿倍,但信息资料库本身并没有智慧,甚至连比智慧在档次上低得多的智能都没有。当然,这也绝不是说电子计算机检索的信息资料系统没有用,一个有一

定知识和智慧的人用了这种网络系统,就如虎添翼,能获得大量"激活"了的情报(2),也就是有针对性的活知识;而这有针对性的活知识又是人的智慧的原始素材。

-----------

(1)参看《红旗》,1986,第23期,32~37页。

(2)见《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426~444页。

其实上面讲的也是老话了,我之所以重复地写在这里,是为了强调它们的正确性,说明我是赞同这些观点的。关于人的智慧的描述和议论还有很多,就如前面提到的那个《智力》月刊,差不多每期开篇都是论述智力的论文,也常常说到智慧(1)。但我认为这些宏论说来说去,都是旁敲侧击,没有能够真正从智慧的本质上去探讨培养智慧的切实可行而又有效的途径。

怎么解答这个问题?第一步应该解答的是用什么立场?是唯心主义吗?智慧是天生的吗?那小娃娃就能有智慧了,这在历史上还没有记载。智慧是神授的?天上掉下来的?我们也不信这种鬼话。剩下来唯一的可能就是唯物主义了,而且是辩证唯物主义:人的主观可以通过实践去认识客观世界,认识了的,人又可以主观能动地用以影响、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我们的立场。

第二步要解答的是用什么观点?我在这里建议,用系统科学这个现代化的观点。就是说智慧作为现象,不可能是孤立于一切之外的,它也一定是与其他事物有关联的。前面讲了,人能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然后用这种知识去影响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在上一节我们已经提到智慧要靠知识,特别是活的而不是死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或系统化了的、有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系。

这样就把问题推向什么是系统化了的、有结构的人类知识。对这后一个问题正好现在已经有了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当然这是我的答案,还远不是什么定案。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问题我已写过几篇东西(2)在这里仅就它联系到智慧的这一个题目,简略说一说。

-----------

(1)俞国良:《智慧比知识更有力量》,《智力》,1986年第10期,第1页。

(2〕参见《哲学研究》,1979年第1期,20~27页;1982年第3期,19~22页;1985年第8期,11~15页。总述见《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与知识》,中共中央党校自然辩证法现代科学技术教研室讲稿,1986年。

这里讲的现代科学技体系有两个特征:一是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最高概括,也就是说,体系中所有的学科、理论都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不能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体系中所有学科、理论的发展,即科学技术的成果,又要用来丰富、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个特征是:这样的结构就把一些知识性的、经验性的东西放在体系之外了,因为这些东西与整个体系的联系还说不清。此外,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等当然也在体系之外,这是由于其指导思想的不同。所以我们的体系本身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暂时还进入不了体系的知识海洋之中的。不但不孤立,而且体系内和体系外还要有不断的交往,我们要重视研究体系外的知识,经过整理和鉴别,有的还要随时吸收到体系中来,以充实和发展这个体系。所以这个体系的第二个特征是开放、不断生长发展。

这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结构是:在最高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分若干个大的学科部门,暂时有9个大部门;每个部门又有3个层次,一个基础理论学科层次,一个应用理论学科层次,和一个应用业务性或工程技术层次。每一个大部门也有它自己的哲学概括,可以说成是这一部门过渡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殿堂的桥梁;这些部门的概括也可以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这9大部门及其哲学概括是:自然科学和自然辩证法,社会科学和历史唯物主义,数学科学和数学哲学(元数学),系统科学和系统论(不是所谓“一般系统论”,也不是所谓“老三论”,“新三论”),思维科学和认识论,人体科学和人天观,军事科学和军事哲学,行为科学和社会论(暂用词),以及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理论这个大部门看来只有一个基础理论学科层次,因为文学艺术的创作属艺术和技巧,不在科学技术的范围之内。

以上所说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了人类现在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规律的全部精华,它就是智慧的泉源,而这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难道还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吗?我还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例证,就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伟大科学家,他们的成就都在于他们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我也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例证,当这些科学家和学者碰壁闹笑话的时候,也就在于他们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在我们国家过去和今天也有同志讲错话,做错事,其中不少也是因为他们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

因此结论是: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这样我们就重新肯定了哲学的涵义:智慧的学问;但更明确了,必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样也就明确了如何去培养提高青年的智慧,古人千百年不能解答的问题,现在可以解答了:除了现在已经在做的对学生的智力教育、智力竞赛测验这些必要的低层次的、普遍的工作之外,还要从高中开始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在高等院校除了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外,还要讲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使学生开阔眼界,能高瞻远瞩,也就能更好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把这方面的教学放到打基础的重要位置上,并以此来改革现在的马列主义教学。

我以前估算过,到2000年,我国初中以上的在校学生将达4000万(1),再添1000万继续教育的对象,一共5000万学生要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教育。如果每200名学生有一位这方面的老师,那也要有25万老师。不小的教学队伍呵!当然还有教学计划和教材问题,必须早日动手搞。

-----------

(1)参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4年第4期,1~6页。

我以为,如果我们能大致按上述的建议去培养青年,那我们就比西方国家的那套什么人文科学教学制度高明得多。

最后在结束这篇短文时,我还要说一个有智慧的人,是懂得大道理的人,是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人,因而也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也因为他懂得大道理,“事理看破胆气壮”,他也一定勇于改革创新,不怕艰难挫折,他不会去贪图安逸,更不会去同流合污;他懂得:“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1)。

-----------

(1)见鲁迅先生劝阻郁达夫先生移家杭州诗。

 

来源:《集大成 得智慧——钱学森谈教育》第66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进入专题: 智慧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803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