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包括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与前提,一般不会直接引发产业变革。技术革命则可以直接影响生产力与生产方式,是推动产业革命的直接驱动力。经济学视角下的新技术革命,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化。数字化是将信息转化为计算机可读的数字格式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级形态。数字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一是进一步打通“数据孤岛”,通过对数据的实时抓取、网络协同以及智能应用,促进数据在企业内部自由流动,从而产生价值。二是数据成为全新的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相比,数据要素的流动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传播链条更长,能够在可存储的条件下重复利用,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的特性,进而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倍增效应。三是数字化改变了生产关系,进一步释放了生产力。这主要表现在,数字技术提升了劳动者的工作技能,极大改进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拓展了劳动对象和非物质形态的产品。
智能化。对于智能化,目前尚缺乏明确的、统一的定义。从广义看,智能化是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传感器、移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融为一体,能动地满足各种需求的属性。人工智能已成为工业控制的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产品的重要发展趋势。新一代人工智能涉及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等。智能化发展有三个重要趋势,分别为产业智能化、人机交互智能化、基础设施智能化。产业智能化应用的典型领域包括智能交通、制造业、能源领域等,例如,通过无人驾驶能够大幅提升交通的运行效率;通过在发电设备、终端用户等安装智能传感器,可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从而实现供需两端的自动调节。
网络化。互联网是人们获取和交换信息的重要媒介。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诞生了物联网。相对于互联网侧重人与人或服务与服务之间的互动联系,物联网将人、物、服务链接起来,实现了智能化识别、跟踪以及监控管理,实现了实时数据传输和分析,提升了生产效率。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传感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将任何设备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网络链接起来形成的网络。目前,物联网已覆盖了生活和工业生产多个领域,能极大地拓展服务模式,克服了传统服务带来的价值相对有限、不能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的弊端,进而为企业向服务化转型开辟了新的空间。
融合化。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变革使得产业间的边界更加模糊。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跨界创新成为各新兴技术领域的常态。制造业企业不仅包括生产制造业,同时也向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如研发、设计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延伸,二、三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也会逐步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革命将推动二、三产业之间深度融合,主要是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体现为制造业服务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制造业企业的内部服务,例如产品和过程开发、设计、岗前培训、管理协调等,也包括制造业产品相关的外部服务,例如融资、运输、系统集成等。制造业服务化不仅提高了国内企业价值链的参与程度,而且会显著提升国内企业在价值链体系中的分工地位。
绿色化。第一次技术革命和第二次技术革命带来了“高资源消耗、高碳排放”的环境危机,导致以温室气体为主体带来的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面对这一重大挑战,截至2023年底,约有140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而新技术革命更加注重低碳化和绿色化,促使绿色低碳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底色。许多国家均在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以及节能技术的发展,通过发展新型材料、新能源电池以及新能源汽车等加快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这是因为,新能源技术具有生态效益和环保属性,且大多属于高新技术领域,附加值较高。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在制造和能源领域发展绿色技术成为重要趋势之一。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制造”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作者:李鹏、史丹(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