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仍处于疫情冲击后的恢复阶段,要有信心和耐心。随着经济主体资产负债表不断修复,居民会逐渐增加消费支出,进而创造收入和更多消费。国际上看,消费从疫情中基本恢复需要1年左右时间,而我国目前才半年,恢复仍需要一个过程。但也要看到,二季度以来经济恢复有所放缓,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处于收缩区间,经济内生动力和市场信心偏弱。建议适度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切实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共同努力推动今年全年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顺利实现。
当前经济运行主要有几个特点:
一是居民部门少花钱、提前还贷现象突出。4月、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2.6%、2.5%,远低于疫情前8%左右的水平。居民中存在一定的降薪预期和紧缩心理,倾向于增加储蓄、减少负债,前五个月新增定期存款占新增M2的比重达90%,比上年同期高出13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提前还款现象增多,部分微观主体行为可能倾向于“负债最小化”。
二是企业部门分化较为严重。今年以来,新增信贷主要流向国有部门和科创领域,新能源领域增长较快但体量有限,相比过去的房地产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足。前五个月民间投资同比下降了0.1%,对GDP、就业贡献较大的民营、中小企业信心有待提振。
三是政府部门地方债务风险有所加大。受疫情冲击、房地产调整等影响,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城投债务进入偿债高峰,“土地财政→基建投资”的链条难以为继,项目回报率较低,偿债能力脆弱,也约束了地方政府的发力空间。
四是房地产市场风险尚未出清。一季度“小阳春”后,房地产业重现下行态势。前五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2%;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0.9%。房企融资能力仍然较弱,流动性紧张状况有所加剧。长期看,受城镇化水平提升放缓、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购房需求总量可能还会下一个台阶。
五是国外部门进入不稳定状况,并可能与内需不足相互叠加。美国利率水平或在高位停留较久,自身的经济金融风险在上升,全球经济也趋于放缓。外需偏弱给我国稳外贸、稳外需带来较大挑战。
六是物价走势不存在通缩的基础,但也要关注供求平衡问题。通缩往往伴随着需求收缩,而我国需求还在回升,货币信贷增长较快,不符合通缩的典型特征。6月CPI同比持平,PPI同比下降5.4%。随着基数降低、经济内生动力增强,CPI中枢有望温和抬升,PPI预计四季度可能有所回升。
七是就业总体稳定,但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人工智能逐步替代脑力劳动岗位,未来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错配可能长期存在。
八是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助力稳定经济大盘。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15.7万亿元,同比多增2万亿元。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前五个月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3.96%,同比下降0.39个百分点。6月份,进一步引导货币政策操作利率下降10个基点,带动贷款市场利率同步下行。
九是受美元高位运行和境内暑期集中购汇等因素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弱,但近期已有所回升。
针对上述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议:
一是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作用,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租售比较低是制约保障性住房可持续运营的重要因素,保障房租售比一般达到3%-4%财务上才能打平,但现在的租售比水平大约在1%-1.5%,对此人民银行出台了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提供低成本资金让利超1%,再加上地方政府财政适当补贴,在财务上可持续的前提下推动地方政府收购存量住房、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目前已在8个城市推动试点。
二是通过户籍改革推动城镇化,释放消费潜力。
有学者测算,通过户籍改革可以把农民工和进城新市民的消费意愿提高23%。为此,要对在城镇工作期间的农民工,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保等方面提供更好的保障。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持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不同城市之间以及东西部之间一定程度的流动性,这也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内嵌稳定器。
三是可建立迎峰度夏峰值电费制度,交由省级地方政府执行,在用电峰值时段适度提高电价。
我国用电量居全球首位,2022年达到8.6万亿度,是美国(4.1万亿度)的两倍多;人均用电量约6100度/年,是全球人均水平(3200度/年)的近两倍。但我国电价处于全球较低水平,国内电力资源浪费比较严重,部分地区夜间灯光卫星图明亮程度已超过欧美主要都市圈。价格机制是比较有效的政策机制之一,可考虑利用目前物价较低的窗口期,适当提高夏季峰值电价,以最大限度缓解拉闸限电压力。同时,还可以从需求方推动碳减排,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易纲,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会长
原文刊登于2023年9月19日《人民政协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