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733 次 更新时间:2024-09-02 22:33

进入专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李娜  

 

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年初视察天津重要讲话中提出,天津要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文旅深度融合,增强优秀文化资源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这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要求。

一、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是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特征,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强化社会参与,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和活力的重要举措。坚持重心下移,推动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更多、更公平、更便捷地惠及人民群众。坚持共建共享,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探索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方式和途径,提升综合效益。

二、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近年来,我国已经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国家、省、市、县、乡、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但在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等方面,仍有不足。这就要求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创新文化惠民卡等举措,为更多基层群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文化服务。同时,在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基础上,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各项标准进行统一量化、分解和设置。

三、把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作为重中之重。适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的期待和要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导向,在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上下功夫。通过挖掘自身潜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拓展公益众筹等方式,打造有特色、高品质、分众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推广“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人民群众作为享有者,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最有体验感、发言权和评价权。健全群众需求征询和意见反馈机制,提升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意识,不断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四、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重点工程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在数字时代,应科学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推进数字文化资源开发、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建设、新媒体网络传播等,培育发展文化新业态,为人民群众提供差别化、有特色和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积极发展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云体验,促进文化产品供需在“云端”“指尖”对接,让群众便捷享受优质文化服务。整合利用全国公共文化资源,打造分级式、分布式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实现资源结构优化、资源质量提升、服务效能增强相结合。

五、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更多文化惠民品牌。党和政府既要为农村、社区提供丰富多样的演出、展览、培训等文化服务,又要把基层群众组织凝聚起来,拓展群众文化参与度,培育一批来自群众、扎根基层的文艺队伍。各基层文化单位要在扎根农村基层、服务群众需求、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建立文化专家与民间艺术家对接机制,挖掘乡土底蕴,开展群众创造,指导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市民文化艺术节、名家经典惠民演出、“农民点戏戏进农家”等,大力支持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休闲活动和文艺作品创作展演等,安排好节庆文化活动。在传承创新中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和禀赋优势,擦亮津派文化品牌,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品牌。

作者:李娜(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为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23LGMZX-08)的阶段性成果】

    进入专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478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天津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