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必良:新质生产力:颠覆性创新与基要性变革——兼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规定和努力方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41 次 更新时间:2024-09-02 21:45

进入专题: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罗必良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重大的理论命题。本文梳理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体系,并将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创新置于核心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大分流”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历史考察和对经济长波与增长根源的经验分析,揭示技术创新的革命性意义。经济的长期增长,不仅取决于颠覆性技术的创新,也取决于与之关联的技术采纳和技术渗透。文章从“凡勃伦命题”出发,将人类的“三项本能”及其对应的“三类主体”与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催生”连接起来,构建“三项本能×三类主体×三大催生”的分析框架,以期揭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其中,由“求知本能”驱动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其创新主体主要是思想家与战略科学家,其有效性来源于思想市场及其竞争;由“功利本能”驱动的技术采纳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其创新主体主要是企业家群体,其有效性来源于企业家市场及其竞争;由“亲善本能”驱动的技术渗透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其创新主体主要是政府,其有效性来源于国家之间的战略竞争。进而,文章基于“熊彼特-张培刚”生产函数及其基要性变革,阐明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机理。最后,文章进一步关注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与努力方向,提出了农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方案性策略。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凡勃伦命题” 颠覆性创新 基要性变革 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体系

生产力及其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因此,立足新形势下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格局中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三大根本要求,必须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作为一个概念体系,新质生产力包含了四个方面的重点:

①新质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新质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是创新,涉及科学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相互关联的不同层面。只有坚持创新驱动,才能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

②新质生产力的催生路径。一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并由此形成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二是依靠科技手段、数字技术和创新赋能,促进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三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重塑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与产业链现代化,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③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技术的普及化、通用化以及在产业中的广泛渗透,由此以强大的生产力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

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高质量发展依赖于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拓展,并遵循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必须在本质上是绿色生产力,从而实现“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的绿色化,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二、解构新质生产力:一个逻辑线索

新质生产力概念体系的核心是创新。经济长波理论、长期增长理论和经验证据均表明,技术进步推进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亦取决于技术的扩散与广泛渗透。可以认为,在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催生因素中,技术革命性突破是传统生产力转型为新质生产力的前提,而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则是颠覆性技术采纳与渗透的结果,由此才能达成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凡勃伦曾经提出了理解人性特征即本能的基本命题:一是求知本能,指人具有探索未知的愿望,它来自人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想象力,且独立于物质利益和其他功利目;二是匠人本能,指人的行为总是具有目的性,总是企图表现自己的生命活动力以及能够获得的成就;三是亲善本能,指人对自己的亲代、同胞和族群之福祉表现出善意的关怀。“凡勃伦命题”能够增进对技术创新源泉与经济增长逻辑的理解。其中,人类的求知本能,有助于事实发现、认知积累与知识创新;人类的功利本能,有助于诱导技艺改进、工具革新与技术创新;人类的亲善本能,有助于思想的传播与知识的分享,并通过技术的推广与渗透扩大公共利益,从而改善社会福利。由此可见,“凡勃伦命题”能够为理解创新行动及其溢出效应提供基本的逻辑线索。

基于“凡勃伦命题”,将人类“三项本能”与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催生”连接起来,有助于打开颠覆性技术创新、采纳及其渗透的“黑箱”。其中,由“求知本能”驱动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其创新主体主要是思想家与战略科学家,其有效性来源于思想市场及其竞争;由“功利本能”驱动的技术采纳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其创新主体主要是企业家群体,其有效性来源于企业家市场及其竞争;由“亲善本能”驱动的技术渗透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产业创新),其创新主体主要是政府,其有效性来源于国家之间的战略竞争。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源于索洛的核算公式,是剔除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外其他所有因素所带来的产出增长率,即索洛余值。这一余值的提高通常被归因于科技进步和技术效率提高。因此,全要素生产率契合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但应该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数据既可以作为新要素投入,也可以与旧要素形成新的组合。问题是,数据要素本身的创新性,使其在不同组合中所具有的价值是未知的。这类创新性无法由索洛模型所刻画的产出特征与函数性质来表达。第二,“索洛悖论”并不是因为互联网等新技术对经济增长没有贡献,而是因为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组合存在滞后性,而且在不同行业表现异质性与“经济奇点”。第三,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由资本所体现的技术进步、由机器人替代所节省的劳动力,将会越发成为基本趋势。而由索洛公式所设定的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单一的替代弹性并不合理。在颠覆性技术革命尤其是人工智能革命背景下,需要改变由索洛模型来表达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及其所测度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

可行的思路是,将熊彼特的因创新形成的“新的生产函数”与张培刚的“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结合起来,统称为“熊彼特-张培刚”生产函数。按照前文所分析的新质生产力的催生逻辑,在此系列生产函数中:①技术创新尤其是颠覆性技术的引进,构成了第一级新的基要生产函数;②颠覆性技术采纳应用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所形成的新的组合及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构成了第二级新的基要生产函数;③颠覆性技术的渗透所推进的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第三级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跃迁过程。由颠覆性技术所引发的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具有规模经济与报酬递增的经济增长性质。

三、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农业强国,迫切需要加快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颠覆性农业技术创新为引领、以农业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支撑的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基于中国农情与目标定位,即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增强、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农业生产业态大幅转型、农业生产收益大幅增加,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与发展方向,可表达为“一个主导”“两个支撑”“六大行动计划”。

其中,“一个主导”是推进颠覆性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生物技术、生物质工程技术、信息智能技术等,作为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前沿方向,对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突破性意义。“两个支撑”是推进农业要素创新性配置、推进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前者包括构建“五节约”的激励机制,以节水、节地、节劳、节药、节肥相互协调推进农业的绿色化发展;必须构建“五良法”的匹配机制,以良种、良田、良机、良法、良制相互依存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五要素”的集成机制,以劳动力、土地(国土资源)、动植物(以及微生物)、装备(农机与信息技术)、组织(生产组织、合作组织、服务组织)相互整合推进农业的综合性发展。后者包括培育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发展高科技农业产业,增强新兴产业与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能级;二是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动品质革命,以质量品牌提档升级带动产业集群提质增效,促进集群价值链整体跃升;三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不同类型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等。“六大行动计划”是未来农业科技行动计划、农业新兴产业行动计划、农业数字化行动计划、低碳循环农业行动计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计划、乡村振兴科技行动计划。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转自:《中国农村经济》2024年第8期

    进入专题: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477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