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兴庆:以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推进农业现代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71 次 更新时间:2024-05-29 22:31

进入专题: 农业现代化   结构性改革  

叶兴庆 (进入专栏)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当今农业的主题。从2013年至2015年,中央1号文件的主题连续聚焦于“农业现代化”,文件均呈现“加快”字眼。“十三五”规划建议中非常明确地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强烈的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

“十三五”时期为何要将农业现代化作为重点加以推进?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怎样的新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

农业现代化仍是国家现代化的短板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要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同步发展中的重点加以推进?

叶兴庆:实现农业现代化、补齐农村“短板”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的工作。

不管是“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表述的“三化同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还是十八大报告指出的“四化同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或是2015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到的“五化协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显然中央有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国家现代化的短板。

我认为,农业现代化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尽管稻、麦单产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玉米单产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是世界平均值的47%。在我国劳动力结构中,农业就业人员占比高达29.5%,但农业增加值占比只有9.2%。这一短板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力下降。

第二,资源环境代价太大。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代价没有充分反映在农业生产成本中。如果把农业生产导致的资源透支、生态退化、环境破坏等外部成本内部化,部分农业产能就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合理性。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课题组测算,按现在的治理思路,仅退耕还林、退耕还湿、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地下水超采治理,预计减少粮食产能就达390亿公斤。

第三,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遭遇瓶颈。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之所以有这么好的成就,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实行了一套强农惠农富农的农业政策体系,其中包括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各种补贴。但现在看来,这套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存在突出软肋: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和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已严重偏离当时政策的出发点,而且难以为继;主要补贴政策也已严重偏离最初的出发点,开始触及“黄箱”天花板。

所以,“十三五”期间,要按照补短板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四化同步”。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表述不同,“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已经将农业视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这说明中央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希望用工业化的成果来装备农业,用信息化的成果来引领农业,用城镇化的成果来撬动农业。

用绿色理念发展农业

中国经济时报:农业现代化追求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叶兴庆:要尽快扭转农业现代化滞后的局面,在“十三五”期间,补足农业现代化的短板,这是农业发展的主基调。大方向是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长动力的转换,从以前的增产导向转向质量和效益导向,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特别要促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环境的可持续,还要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是,要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这些都是下一步补足农业短板的重要任务。

中国经济时报:“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的关键期、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期、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爬坡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攻坚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深化期。在这一“六期同至”的特殊发展阶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怎样的新理念?

叶兴庆:未来的农业一定是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理念。现在我们所追求的绿色农业,本质上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投入品为基础的集约农业。在下一步的农业发展中,要尽快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制定推广一批简明易懂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开展标准化生产。

用绿色理念发展农业,要求政府要积极作为,加快制定完善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加快推进全国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媒体要科学理性对待局部地区、个别产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切实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负责。

农业要做好四道减法题

中国经济时报:中央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释放了什么重要信号?其核心是什么?

叶兴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我们这种资源禀赋下,农业真正要强,不光要做加法,还要善于做减法。要以退为进,做好四道减法题:

第一,减农业劳动力。就业占比高、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是我国农业的软肋。“十三五”期间要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作为优先目标,放在突出位置。一要发挥土地集体所有制的长处,审慎界定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权利边界。二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要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四要准确把握一二三次产业融合的出发点,提高农业就业增收密度,处理好产业分工促进效率提高与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平衡。五要加大力度推进“三个1亿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第二,减边际产能。要利用目前国际市场粮价低、国内库存压力大的机遇,把边际产能的退出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要加大退耕还林力度,从2016年开始,用3年时间把剩下的几千万亩陡坡耕地全部退完。二要加快重金属污染耕地和地下水超采地区治理进度。三要推进化肥和农药减量,全国的目标是2020年零增长,东部地区应争取率先实现减量,提高科学施用水平、做到减量不减效。

第三,减比较劣势产品。当前,首当其冲的是要对农产品托市性收购政策进行大幅度调整。建议重新界定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改革的出发点,政策目标应该是促进国内外价格并轨(减轻库存压力和加工企业成本)、让市场决定农民种什么(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第四,减黄箱支持。以价格支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黄箱支持,部分产品已超过上限。面向未来,从农业政策可持续性、合规性的角度考虑,要对我国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进行重新构造。要把黄箱支持空间尽可能留给必保的口粮、生鲜食品等敏感产品。

做好这四道减法题,是农业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减掉不合时宜的增产观念、自给观念、安全观念。只有这个减法做好了,以上四个才可以做好。

多方面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力

中国经济时报:在当前阶段的中国国情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在哪里?抓手是什么?

叶兴庆:面对农业发展内外部条件深刻变化和长期粗放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必须切实把握住转换农业发展动力、培育农业发展接续力量这个核心。

第一,以农业结构优化新增的内生动力接替受“天花板”制约而减弱的外部拉力。面对价格和补贴两个“天花板”的封顶约束,应逐步从一味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农业发展的政策惯性中走出来,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通过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增强农业自身发展活力。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加快推进农牧结合,促进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的产能对冲生态环境治理退出的产能。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的耕地用途,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退出“不健康产能”,要避免对农业生产造成大的影响。应深入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确保到2020年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亩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0公斤以上。

第三,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应对农业投入品减量。当化肥、农药等使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会加大成本、污染环境、降低品质。要提高投入品使用效率,减量不减效,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提倡使用水溶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机械化统防统治。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强高效栽培、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第四,以适度规模经营替代小规模兼业经营。随着家庭主要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就业,越来越多的小规模兼业经营农户会选择粗放经营,甚至撂荒。应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把潜在产能逐步释放出来。

第五,利用“互联网+”提高农业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互联网+”现代农业有广阔发展前景,通过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提高农产品品质,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再造农产品流通业态,为农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信息化服务。

中国经济时报: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加大创新力度,形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契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

叶兴庆:一是以新型城镇化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永久定居城镇、彻底离开农村,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地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从三方面加大力度:一要消除落户城镇的隐形障碍。二要加快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各种公共服务。三要加快实施“人钱挂钩”和“人地挂钩”。

二是以“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农用地流转与集中,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步伐。在所有权和承包权不能买卖的情形下,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唯一途径是经营权流转,对与承包权分离、向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的经营权应予以充分保护,以稳定经营者预期,调动其增加农业长期投资的积极性。

三是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劳动力劳动时间的均衡利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提高农业劳动力就业充分程度的出路之一。关键要在融合上下功夫,以农户或农民合作社为融合的平台,以第一产业为融合的起点,以把二三产业的就业和增值空间留给农民为融合的根本出发点。建议本着有利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原则,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视作农业,在用地、税收、贷款、保险等方面适用扶持农业的政策。

(周子勋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01月07日

进入 叶兴庆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农业现代化   结构性改革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193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