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农业现代化,可能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到底怎么样?在今天召开的中国乡村之声“大国基础——中国农村发展金秋报告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叶兴庆表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正处在关键的节点。虽然粮食连年增产,我们也在自然环境方面付出了很多代价,必须在发展方式上有所转变。
农业现代化,我国的短板在哪?
1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
在我国的劳动力结构中,从事农业的所占比重为29.5%;但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仅占9.2%。也就是说,在农业上,劳动力多,但所创造的财富并不多。
2自然环境代价太大
现在,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很高了,但是这么高的生产能力的背后,是巨大的自然环境代价。我们现在达到的产能里面,有很多是不健康的、是不可持续的。比如,我们现在的耕地里面大概有5000万亩存在重金属的中度和重度污染;我们还有5000万亩的陡坡耕地;还有5000万亩在北方地下水超载地区。
3农业保障制度体系遭遇瓶颈
我国农业发展之所以有这么好的成就,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实行了一套强农、富农的农业政策体系,其中包括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各种补贴。但今后的问题是——很难再加强它的力度。因为,现在国内的农产品价格已经高于进口价格,压力非常大,而我们的成本还在上升。在成本抬升和进口价格的双重作用下,我们用“价格”这个手段来调动农民工积极性,空间越来越小了。
如何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怎样把农业现代化的这篇文章做好、怎样为农业的发展培养新的动力?我认为,可以从5个方面点题。
1.要靠结构的动力,别再靠政策压力
要以结构调整新增的内生动力,来接替政策的压力。我们讲,过去更多的是靠价格手段来调动农民积极性,我们非常希望今后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业自身的效力,来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比如,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民自身的效率,来使农民有发展的动力。
2.用高标准,才能出高效益
我国农业可以通过高标准农产品建设,来替代、弥补因生态环境治理而退出的产能。因为,我们要推进改善重金属污染耕地的制度,多多少少都会对我们现在的农业产能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那么怎么办?我们希望通过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来增加新的产能,增加健康的、可持续的产能,来替代这些退出的不健康产能。
我国现在已经有规划,到2020年要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建完以后,粮食产能能提高,每亩能提高100公斤。算一算,8亿亩就能有800亿公斤的粮食产能。
3.提高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效率
现在我们都在提倡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但是我们也非常清楚,农业全靠肥当家,没有肥料我们不能产。中国农业是一种“集约农业”,容易产生病虫害,是需要使用农药的。但同时,我们又要加强农业的生态保护,提高农产品品质,希望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所以,就需要在减量的同时,提高效率。比如,我们通过专业化的、机械化的统防统治,来替代农民传统的自己拿着喷壶器,通过专业的服务来提高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4.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良策
在二十世纪80年代搞家庭联产承包的时候,农民的收入结构比较单一,所以,小规模农业有效率的。现在,随着农业的就业的非农化、随着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小规模的农业对农业增产增效没有以前那么关心了。在这个时候,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培养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减少小规模农业的下降对农业的不利影响。
5.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的竞争力
“互联网+”适应所有产业,同样也适应农业。农业+互联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帮助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二是增加或者改进农业技术推广、再造农产品流通的业态,来为我们农业生产的经营决策提供支撑,提供信息化的服务。
“互联网+农业”的文章刚刚开始,非常希望农民朋友能够树立互联网的思维,能够率先的掌握互联网的技术手段,能够在“互联网+”这个领域里面进行大胆的开拓。
希望我国的农业发展,能够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在现代化过程中,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之外,还有能实现“绿色化”,实现“五化协调”。我们的生产模式、技术手段,能更加绿色,这是为了提高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也是为了农产品的品质安全。
注:以上摘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叶兴庆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大国基础——中国农村发展金秋报告会”上的主题演讲。
作者简介:叶兴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转自:中国乡村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