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启德:建设中国自己的死亡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337 次 更新时间:2024-04-05 00:15

进入专题: 死亡学   清明  

韩启德 (进入专栏)  

 

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非常感谢大家参加2024北京大学清明论坛。

去年论坛的主题定为“死亡是温暖的”,我主张加上“可以”两个字,因为我估计很多人难以接受死亡是温暖的。但对今年的主题定为“死亡是多彩的”我没有意见,因为并不排斥有人认为是黑色的,有人认为是白色的,有人认为可以是更美的彩色,综合起来还是“多彩的”,即使是黑白的,也可以很美。

要理解死亡实在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清明论坛的连续举办,促使我不断思考死亡问题,但到目前为止,我还不敢说自己已经彻底悟透了,有时候觉得有所感悟,有时候却觉得还不那么透彻。

生和死是一体两面

孔夫子说不知生,焉知死。但反过来,如果不理解死亡,又怎么能体会生呢?如果不知道死亡,就活不自在,到我这个年龄就会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

那到底要先理解生,还是先理解死呢?现在我体会到,其实生和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生命不可分割的内涵。不了解生,不可能了解死;不了解死,也不可能了解生,必须把两者放在一起来思考,没有先后,关键还是要真正理解生命。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到现在没有大家公认的确切回答。有一位美国的科学家提出,“生命是一种可以进行达尔文式演化的自我维持的化学系统”,得到比较多的认同。北大生命科学院的白书农教授在他最近出版的一本书中进一步提出,生命是一个由碳基分子自发形成的复合体进行结构与能量交换的循环过程。总之,现代生命科学越来越从物质科学的角度切入,希望最终能以物理学的形式,用定量公式揭示生命的本质。这能不能做到呢?我不能完全否定其可能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使到那时候,也不太可能凭此解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死亡研究涉及众多学科

如果把生命放在更宏大的时空当中去,把我们个体的生命,乃至人类的生命放到宇宙的时空里面,会对生命本质看得更清楚,对生命的意义也就会领悟得更加透彻一些。这是宇宙观的问题,世界观的问题,是哲学命题。

我想,要解除对死亡的恐惧,还需要依靠心理学。对于死亡,其实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认识的问题,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英语有一句话:″A day is long. A year is short",我想在后面再加一句话,″Life is just a moment”。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回忆起来只是一瞬间。其实,时间在不同的人的概念里面是不一样的。一年时间,对于十岁的孩子跟对我这样八十岁的人,感念是不一样的。对十岁的人来说,一年相当于自己生命的十分之一,显得很长;而对于八十岁的人来说,一年只是人生的八十分之一,会感觉很短。我有时候问自己,我还能活多少年呢?即使我能活到90岁,就只有10年时间了,回头看看过去的十年,一眨眼就过去了,所以留给我的时间很短了,自己得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可见心理学很重要。

心理学能不能解决所有生死问题呢?看你怎么想,很有帮助,但并不能完全解决。不过如果你相信一个人会有来世,人死了以后灵魂还在,我想那会比较容易不害怕死亡。

此外,死亡问题还与社会密不可分。人都是社会人,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死观念、意识、行为、习俗绝对是不一样的。有宗教的民族与没有宗教的民族不一样,信奉不同宗教的民族之间也是不一样的。社会制度也会造成对死亡认知的差异。因此,死亡观一定是多元的,具体投射到习俗中,更是多姿多彩,一个人死了,临终前有怎样的救助与关怀,以怎样的方式安排丧葬?身后的祭祀方式如何?这些都是社会文化心理的积淀。总之,跟死亡相关的事情都是跟社会有关的,都跟社会学脱不开关系。

还有,语言是人类认知和情感息息相关,对照中英文关于死亡问题的文字材料,我发现很多词汇很难找出相对应的文字,语言不仅关系到对死亡的表述,反过来深深影响着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感悟。死亡问题还涉及文学艺术、经济学、管理学等等,还可以举出很多。

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建设中国自己的死亡学

早在1912年就有人提出死亡学的概念,但始终没有像别的学科一样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全世界都如此,在我们中国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大多数民众和在很多公开场合都还忌讳论及死亡,所以到目前为止,建设死亡学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如上所述,死亡研究涉及这么多的学科,所以特别需要把各学科的专家与学者都吸引过来,讲述各种关于生死的故事,尝试用多学科的视角来诠释,理解死亡,也就是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我想在这里强调一下,学科交叉研究不等同于交叉学科。作为一个学科,必须要有独立的学术共同体,有自己的学术范式,即有公认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评定标准,还要有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专门的学术刊物等交流平台。显然死亡学还远远没有达到作为一个学科的条件。交叉学科的形成是持续、广泛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我主张现在大力开展对死亡问题的学科交叉研究,而只把死亡学的建立作为我们的愿景。清明论坛就是我们为实现这个愿景做出的努力,希望今后有更多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参与这个论坛,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死亡学做出我们的贡献。

最后,祝愿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此文来自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在第六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上的讲话

进入 韩启德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死亡学   清明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40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知识分子,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