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丕启:净评估理论与美国对华竞争战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622 次 更新时间:2024-03-03 14:39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中美竞争  

周丕启  

内容提要:净评估理论是冷战时期出现的一种战略评估理论,对于美国赢得对苏战略竞争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国内学术界对此理论鲜有关注。净评估理论是一种集多种学科分析方法为一体的分析框架,具有特定的评估程序、评估模型和评估规则。净评估推动了战后国家竞争战略转型,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竞争目标、竞争对手、竞争优势、竞争路径等方面。冷战结束后,美国学者和智库从净评估角度对中美竞争的性质进行判断,认为中美竞争是长期性和全面性的;对中国对美竞争战略进行分析,并对中美各自的竞争优劣势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美国规划了对华竞争战略:在战略目标方面,美国对华竞争战略目的是应对中国挑战,维护美国霸权地位;在竞争途径方面,重视成本—收益比较,强调要采取成本领先路径、差异化路径和目标集中路径。当前,美国对华竞争战略基本定型,正在逐步展开和实施。净评估虽然是美国对华竞争战略的理论依据,但对中国规划对美竞争战略、有效应对美国战略竞争也有重要的启示。中国需要吸收净评估理论的合理成分,制定有特色的大国竞争战略。

关 键 词:中美关系  净评估  竞争战略  中美竞争

 

净评估理论是冷战时期美国出现的一种战略评估理论,对于美国赢得对苏战略竞争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美国《2017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宣布“进入大国竞争时代”“中国是美国头号竞争对手”,《2022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宣称“中国是美国唯一挑战者”“美国与中国关系进入竞争时代”。当前,美国以净评估理论为指导,规划并实施对华竞争战略,中美战略竞争日趋激烈。

一、净评估含义与理论机理

净评估理论是一种集多种学科分析方法为一体的比较框架,通过对竞争双方之间的战略不对称和优劣势进行全方位动态比较,利用有利战略时机,通过发挥竞争优势的杠杆作用,夺取竞争主动权,最终赢得竞争胜利。

(一)净评估的含义

净评估理论产生于冷战时期。自产生至今,虽然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但关于“净评估”的内涵存在争议。20世纪80年代,美国净评估办公室主任的军事助理艾略特·科恩把净评估简单定义为“军事均势的评估”,文职助理斯蒂芬·罗森认为净评估“是在和平与战争时期,对国家安全机构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①安德鲁·马歇尔对净评估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但也没有清晰界定该概念。他在1972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备忘录《净评估的本质与范围》中,将净评估描述为一种分析框架,这种框架能够补充甚至超越以前那些强调定量分析模式的局限。他将净评估形容为一种“诊断方式”和“扫描环境”,以此来确定竞争中的不对称要素,然后具体分析这些不对称要素对竞争的影响。②2009年12月美国国防部在颁布的《净评估指令》第5111.11号指出,净评估是指“对军事、技术、政治、经济以及其他决定国家间相对军事能力的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目的是提出值得高层官员关注的问题和应把握的机会。③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2030年中国军力与美日联盟:战略净评估》报告基本认同美国国防部对净评估的界定,但强调净评估是一种与其他评估方法不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从长远和全面的角度出发,在充分考虑军事和非军事等相关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并回答关于美国未来安全环境面临的最重要战略问题。④詹姆斯·罗奇等认为,净评估是一种评估军事平衡和战略竞争的多学科框架,用于诊断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不对称性,识别机会和挑战,从而为决策者做出决定提供支持。⑤

国内大陆最早研究净评估的学者苏恩泽指出,净评估是除去假象和虚像,挤掉“水分”之后的评估。⑥台湾学者潘东豫认为,净评估是国家战略规划的SWOT竞争优劣势分析技术。评估者必须同时掌握对手与自身能力的双向信息,否则无法形成对比。⑦国内智库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在“知远防务论坛·2019”中提出,在国家战略层面,净评估是对国家长期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思考及决定优势的全要素比较分析,目的是寻求战略机遇,支持高层战略决策。

总体来讲,净评估的含义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分析己方在长期竞争中的相对位置和优劣势,特别是自身力量构成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优劣势变化趋势等。例如冷战时期,里根政府认为与苏联相比,联盟关系是美国比苏联拥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苏联联盟体系不牢靠,多次发生武装叛乱。美国的联盟体系特别是北约,在所有盟国公平分担责任的基础上联合起来抗衡苏联,而且美国与欧洲盟国融为一体。⑧二是分析对手在长期竞争中的相对位置和优劣势,特别是对手自身力量构成的优劣势所在,优劣势变化趋势等。冷战时期,美国认为在资源方面苏联占有一定的体制优势,包括国家资源分配与部署,研发机构的资源使用和人员编制,战略力量发展规划等,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也带来一定的不足,即苏联在资源运用的灵活性方面较为欠缺。三是比较己方与对手的相对位置和优劣势,己方与对手相比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以及这种相对性的优劣势变化趋势等。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借助净评估发现,自身一直保持领先的重要领域,如军事技术、战略进攻力量和海上作战力量等,苏联正在快速追赶,双方差距呈现快速缩小态势。四是确定己方独特的优势,把握有利的战略机遇,以己方独特优势引领与对手的竞争,从而掌握竞争主动权。1987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指出,美国对苏联的竞争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苏联的劣势,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由民主国家、工业化国家、自由经济国家组成的联盟来战胜苏联武器数量上的优势。1988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强调美国的优势是以技术领先而不是数量领先。⑨

(二)净评估理论机理

净评估理论虽然是一种全新的战略评估理论,但与其他评估理论一样,其理论体系和运行机理也包括评估程序、评估模型和评估规则等基本要素。

一是评估程序。评估程序是指按照特定步骤和节奏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研判。净评估程序包括以下环节和内容。

1.分析环境。分析环境是所有评估的起点,但净评估重视环境的竞争性和对抗特性,关注竞争领域、竞争重心、竞争强度等要素。(1)竞争领域。净评估理论认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既涉及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等,也涉及国防和军事领域的竞争,一定时期需要关注那些竞争突出和激烈的领域。在分析具体领域的竞争如军事领域时,也不能停留在战略层面,还必须深入到具体细分领域,如军事领域需要深入到战役、战术、后勤和装备,还有军事思想和军事文化等层面。(2)竞争重心。净评估理论认为竞争重心影响双方优劣势。竞争重心分为三类。首先是必须进行竞争的领域。这种领域不一定被大多数国家关注,但却是己方生存和发展根基所在;其次是影响竞争双方优劣势的领域。不同的领域在不同的竞争阶段和竞争环境下,对竞争优劣势的作用及影响是不同的,对竞争双方优劣势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竞争重心;再次是价值转移的领域。价值转移能够引起资源、能力等再分配,使竞争优势在竞争双方之间转移转化。(3)竞争强度。领域集中度体现该领域的竞争强度。集中度高,反映了少数大国垄断了某个领域,或在某个领域投入力量份额较高,整个领域竞争度低,但这几个大国之间竞争激烈;集中度低,说明少数大国占有某领域份额较少,该领域竞争强度较高。

2.界定对手。净评估理论重视竞争而非合作,因此确定对手而非伙伴是净评估的重要任务。净评估从主要领域存在竞争和只有特定领域存在竞争两个层面入手,对相关方的意图、判断、目标和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将对手分为主要竞争对手、次要竞争对手、一般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和非竞争对手。另外,净评估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同盟或利益攸关方的剖析,结合未来竞争态势的预测,确定“未来的竞争对手”。

3.确立目标。目标是净评估的方向标,确定的目标不能太笼统,需要通过政策建议来具体化。比如,面对未来的重大潜在威胁或战争威胁,如何应对?是妥协还是对抗?遏制还是威慑?如果将威慑确定为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为“让有关方相信其行为成本高于预期收益,或者力量投入不会带来预期的好处”等更为具体的可操作性任务。

4.明确不对称优势。明确不对称优势是净评估的核心,也是净评估不同于其他战略评估的根本所在。确定不对称优势,需要对相关方可能动用的力量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各自的优劣势。更为重要的是找出能够影响相关方竞争态势的关键要素和领域,以及己方在这些关键要素和领域的优势和劣势,特别是己方的不对称优势。

在上表中,在己方的力量要素中,A1是优势,A2是劣势;在对方的力量要素中,B1是优势,B2是劣势。问题的关键是,A1与B1相比是否具有优势,与B2相比是否占优势,B2虽然是对方的劣势,但A1不一定能压制B2;同样的道理,A2在己方力量构成中虽然处于劣势,但与B1和B2相比,则有可能拥有优势。通过净评估,己方与对方优劣势的判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己方拥有全面优势,己方的劣势超越对方的优势,或是己方的优势超越对方优势,己方的劣势超越对方的劣势;第二种是己方的优势强于对方的优势,但劣势弱于对方的劣势;第三种是己方的劣势强于对方的劣势,但优势弱于对方的优势;第四种是全面的劣势,即己方的优势弱于对方的劣势,或是己方优势弱于对方优势,劣势也弱于对方的劣势。

5.确定发挥不对称优势的策略。净评估理论认为,要赢得竞争需要利用不对称优势。上面提到的净评估结果的第一种情况表明己方具有全面优势,在竞争中要毫不犹豫发挥这种全面优势;第二种情况表明己方的优势是不对称性优势,但劣势不是不对称性优势,在竞争中要尽量运用自身的优势,避免运用劣势;第三种情况表明己方的优势和劣势相较于对方的劣势是不对称性优势,在竞争中要运用自己的优势或劣势与对方的劣势进行较量,避免运用自身优势与对方优势碰撞;第四种情况表明己方没有任何优势,一定时期内难以赢得竞争。要赢得竞争,己方需要韬光养晦积聚力量,以等待时机。

二是评估模型。一般性战略评估采用的模型基本上是借用商业领域的SWOT分析,净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构筑了SWOT-CLPV模型。SWOT是商业战略的风险评估工具,最早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肯尼斯·安德鲁斯教授提出,是英文Strengths(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和Threats(威胁)的缩写。SWOT模型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将己方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按照矩阵形式进行列举和匹配,最后确定“能够做”和“可能做”的战略举措。

但是,SWOT模型仅仅聚焦自身而非己方与有关方的比较,并没有突出竞争性和不对称性。净评估对SWOT模型进行了改进,在聚焦己方的同时,也聚焦对方;不仅关注己方的优劣势和对方的优劣势,还关注己方与对方之间的优劣势对比及其作用。除了己方劣势超越对方优势而具有全面优势、己方优势弱于对方劣势而处于全面劣势之外(这两种情况在大国之间基本不存在),己方的优势面临对方的劣势肯定是机遇(Opportunities),己方的劣势面临对方的劣势可能是机遇(Opportunities);己方的优势面临对方的优势可能是威胁(Threats),己方的劣势面临对方的优势肯定是威胁(Threats)。

可以看出,如果出现优势对劣势的情况,对于拥有优势的一方来说,这种优势具有杠杆作用(Leverage),可以撬动更大的竞争态势;对于处于劣势的一方来说,就面临极大的难题(Problem);如果出现优势对优势的情况,对于任何一方来说,对方的优势对自身优势的发挥具有抑制作用(Control);如果出现劣势对劣势的情况,对于任何一方都具有脆弱性(Vulnerability)。这就是净评估的基础模型SWOT-CLPV。

SWOT-CLPV模型指出,如果己方拥有杠杆性的优势,就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增强这种优势;如果处于脆弱性境地,就要抓住对手出现劣势的机遇,尽力增强对手的脆弱性,并避免暴露自身的劣势;如果己方优势可对对手形成抑制,就要尽力利用自身优势,抑制对手优势发挥;如果面临难题,就要想办法减轻自身的劣势,并回避对手的优势,避免面临严峻的威胁。

三是评估规则。任何战略评估都有自身的运用规则,净评估同样具有自身的运用规则。

1.注重长期趋势。净评估是一种大背景、长尺度的评估方法,重视对相关领域进行全方位、全要素的比较分析。⑩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尔温·莱尔德将净评估看成一种为制定计划提供基础、用于检验新概念的战略社会学,因为它要求系统地整合经济、文化、科技和政治发展趋势。(11)国家层面的净评估非常重视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社会和文化等领域要素的分析比较。军事战略的净评估关注领域也比较广泛,涉及武装力量、武器装备、作战理念、部队条令、后勤保障、训练机制等,甚至历史传承和宗教信仰也为军事战略净评估所关注。在数据搜集和分析基础上,净评估强调重视趋势研究,特别强调根据竞争方在关键领域竞争优劣势及未来竞争潜力对比,判断竞争演变趋势。

2.突出竞争对抗。在无政府社会中,国家之间存在合作、竞争和冲突三种状态。一般的战略评估既重视竞争对抗又重视合作,而净评估偏重竞争对抗,关注的是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状态,强调竞争或冲突状态是国际社会的常态,是影响国家兴衰的关键。国家在竞争或冲突状态中能否占据主动或者说能否赢得竞争,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盛或衰弱。

3.聚焦不对称性。净评估强调,要赢得竞争,就要拥有超越或不同于对手的某种不对称性优势。这种不对称性优势不仅体现在竞争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竞争能力差异,还体现在能够影响甚至决定这些差异的因素之间的比较。(12)赢得竞争,主要是发挥并利用对己方有利的不对称性,限制对手利用对其有利的不对称性,或削减对对手有利的不对称性,谋求向对手施加不对称成本。

4.强化优势效能。净评估认为,聚焦不对称性的落脚点是强化己方所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竞争优势的杠杆作用,增加自身收益。要确定哪些优势能力和领域更能够提高己方的竞争能力和预期战略收益,增加对手的竞争压力,降低对手的竞争效能。

5.关注竞争效益。竞争效益是指竞争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比值。运用净评估,要分析造成己方竞争效益低下的原因,特别是在那些相较于竞争对手的竞争效益低的关键领域,不仅要找到自身竞争效益低下的原因,还要找到对手在这些领域竞争效益高的缘由以及优长做法,从而确定提高己方竞争收益的途径。此外,要通过竞争收益分析,找到能够削弱对手竞争收益的因素。

6.重视场景规划。净评估重视利用场景规划来预先设定各种不同的假设条件,并根据不同假设条件设计出各种可能发生的情景,通过预判未来竞争中不同情景发生的概率,来认识竞争对手,提出相应的应对举措。最常用的是兵棋推演,这是一种可以将定性衡量标准和定量决定因素有机结合的手段。自20世纪50年代起,安德鲁·马歇尔就将兵棋推演视为解决高层级战略问题的一种有用的方式。(13)净评估办公室于20世纪80年代关于里根“星球大战”倡议的一系列评估,就是基于兵棋推演的成功案例。

7.强调诊断描述。净评估只是对评估结果进行描述,并对竞争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面临的机遇做出判断,只为战略决策层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调整提供依据和辅助参考,一般不会提出关于力量水平和能力结构的政策建议,也不会推荐解决问题的方案。安德鲁·马歇尔和詹姆斯·施莱辛格强调,美国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进行的净评估是诊断,不是处方。(14)

二、净评估理论与大国竞争战略运筹

国家竞争战略是指有关国家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评估己方与对手之间的优劣势,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发挥自身竞争优势,从而限制对手行动。(15)国家之间的竞争自古有之,但现代意义的“竞争战略”作为一种国家对外战略则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官方文件。(16)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净评估理论的推动下,国家竞争战略出现转型。目前,净评估已经成为一种有效运筹国家竞争战略的指导理论。从净评估角度运筹国家竞争战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竞争目标:通过消耗来拖垮对手

长期以来,竞争战略的目标是赢得战争,大国竞争战略目标聚焦于赢得争霸战争。二战后,美苏两大霸权竞争,特别是核武器出现后,战争成本急剧上升,推动大国竞争战略相继转型。比较明显的是美国竞争战略出现巨大变化,从围绕达到战争目标而运用战斗转变为威慑而使用军事力量,这次转变相当于美国战略思想的一场革命。但这次转变还是围绕大国争霸战争进行,只不过是防止战争爆发,一旦爆发,美国将努力赢得战争。无论是杜鲁门“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新面貌战略”、肯尼迪—约翰逊“灵活反应战略”,还是尼克松—福特—卡特的“现实威慑战略”,都集中在如何防止战争、如何打赢战争的问题上。对此,安德鲁·马歇尔曾经指出,美国将战略评估的重点放在战争本身上,对于战争之前已经发生的事情(例如危机、有限核选择、区域性战争升级),以及此后可能发生的情况(例如指挥与控制的恢复和重建、对剩余战略力量的使用)几乎没有评估。他强调,美国有战争战略,能够给苏联带来灾难的战略,但是却没有一个战略计划致力于如何同苏联进行长期竞争。(17)

战争战略是战争时期打败对手、赢得战争胜利的计划,不同于竞争战略。竞争战略囊括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更聚焦于和平时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加深,加之大国战略力量趋于均衡,任何大国不可能具备针对另一大国的全面优势;贸然发起冲突和战争,企图借助战争来直接来打垮对手,成本和代价高昂,极有可能两败俱伤,这样的竞争战略必然走入死胡同。因此,和平时期大国竞争战略运筹就不能只关注如何赢得未来的大国战争,需要转型:首要的目标是赢得战略竞争,即在长期的竞争中消耗对手,进而拖垮对手;即使不能拖垮对手,也要通过持久消耗,损耗对手的力量和优势,进而为最后的战争打垮对手奠定自身的优势力量。正如冷战时期安德鲁·马歇尔批评美国政府时所说的,应当做好与苏联进行长期竞争的计划,而不是把思维局限在只是为了一场可能的、灾难性的战争而做计划里面。(18)

(二)竞争对手:借助场景规划来认识对手

从净评估角度分析对手,需要结合场景规划如兵棋推演,通过“动态”+“竞争”来进行。通过场景规划来认识竞争对手,需要区分竞争主动者、竞争防守者和竞争策略三大要素。

一是竞争主动者。从净评估角度确定竞争主动者,需要把握三项指标。(1)进攻点,即主动竞争者会在哪个领域挑起竞争。比如冷战期间,美国针对苏联防空体系的特点,决定发展隐形飞机。隐形飞机成为美国对苏联挑战竞争的进攻点。(2)可行性,即主动竞争者在进攻点挑起竞争的可能性,重点考虑“能不能”“高不高”“多不多”。“能不能”是指竞争主动者有没有足够的资源和力量在选定的进攻点发起竞争。“高不高”是指竞争主动者的竞争收益是否值得投入相应的资源和力量。“多不多”是指在进攻点发起竞争能否影响其原先占有的领域。如果竞争主动者拥有足够的资源和力量、能够从竞争中获得高收益,而且其竞争行为对原有的地盘具有稳固或拓展作用,那么竞争主动者就可能发起竞争。(3)竞争力量构成,即投送到进攻点上的力量种类和编成,比如经济、军事、文化等资源,或者陆海空天电等领域力量。

二是竞争防守者。从净评估角度确定竞争防守者,需要考虑三项指标。(1)防守态度,即面对竞争主动者挑起的竞争,防守者是否会进行应对,是忽视、容忍、退让,还是反击。(2)反应速度,即竞争防守者对竞争主动者挑起竞争行动做出反应的时间,是在竞争主动者挑起竞争之前进行预防性反应,还是即时反应,或是延后反应。(3)反应强度,即竞争防守者进行反击的力度强弱。

三是竞争策略。净评估理论认为,认识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需要结合具体场景规划进行动态分析。(1)竞争主动者的策略,包括正面策略、侧面策略和迂回策略。正面策略,是指己方选定竞争对手的主导领域作为发起竞争的进攻点。例如,冷战初期美国垄断原子弹,为了打破美国对原子弹的垄断,苏联以美国的原子弹领域作为竞争的进攻点,这就是正面策略;侧面竞争,是指己方没有将竞争对手的主导领域作为发起竞争的进攻点,但选定的进攻点会分散对手的主导领域的资源和实力;迂回竞争,是指己方将竞争对手的内部或后方作为发起竞争发起的进攻点。例如,冷战期间美国拉拢苏联的东欧盟国,或苏联插手美国后院拉美事务,就是迂回竞争。(2)竞争防守者的策略,包括预防性反应和牵制性反应。预防性反应,是指竞争防守者预见竞争主动者可能发起的竞争,抢先在竞争主动者选定的进攻点采取措施,加强自己的防御甚至反击;牵制性反应,是指竞争防守者避开竞争主动者选定的进攻点,在其他领域选定自己的进攻点,通过声东击西来吸引和分散竞争主动者的资源和力量。

(三)竞争优势:关注不对称性优势

竞争优势是指国家在某些领域或某些方面拥有的相较于竞争对手比较强的资源和能力,获取和拥有竞争优势是国家竞争战略成功的关键。通常,国家竞争战略关注竞争对手的优势,认为对手的竞争优势是一种威胁。要应对这种威胁,就要在对手优势的领域增加自身投入,力争超越或碾压对手,从而夺取该领域主导权。这实际上是一种同质性、对等性的竞争,即传统的“兵来将挡、你攻我防”的逻辑。(19)这样的竞争逻辑,就是“优势对优势”,最终陷入持久战和消耗战,即使赢得竞争也是惨胜。从净评估角度筹划竞争战略,不能仅仅关注同质性、对等性的竞争优势,更应重视不对称性竞争优势。

一是不对称优势是一种比较优势。国家要赢得竞争,需要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美国周边都是弱国,地缘环境良好,而俄罗斯邻国众多,地缘环境复杂。美国对俄罗斯展开的竞争,非常注重利用俄罗斯相较于美国的周边环境弱点。美国可以将力量投送到俄罗斯周边给俄罗斯施加压力,而俄罗斯要应对周边复杂环境,难以将自身力量投送到美国周边。

二是不对称优势是一种独特优势。在大国竞争中,独特优势能够发挥巨大的杠杆作用。例如,冷战初期美国拥有原子弹而苏联没有,对美国来说就是独特优势。美国里根政府1981年签署B-1重型轰炸机和B-2隐形轰炸机的研发计划,迫使苏联加大国土防空力量投入,减缓其进攻力量发展,也减轻了美国在防御领域的经济支出,隐形轰炸机是美国拥有的对苏竞争的独特优势,给美对苏空中力量竞争带来巨大杠杆效用。

三是不对称优势是一种能够不断创新的能力。比较竞争优势和独特优势是静态的,并不意味着竞争对手无法获得。在某个时刻,竞争对手有可能获得比较优势或独特优势。迈克尔·波特认为,延续竞争优势需要不断创新。(20)安德鲁·马歇尔指出,通过研究设计、资源分配、发展规划,能力或优势是可以被创造的。(21)有些比较优势难以改变,但有些可以改变。比如在智能手机方面,中国的3G/4G落后美国,美国拥有比较优势,后来中国的5G发展超越美国,美国在智能手机的比较优势丧失。再比如,战后很长时期美国一直拥有航母而中国没有,航母对美国来说就是独特优势,现在中国发展航母,美国的独特优势丧失。因此,要保持竞争中的不对称优势,需要不断创新,寻求新的比较优势和独特优势。

(四)竞争路径:重视收益—成本比较

竞争路径是为达成战略目标而对资源和力量运用的方式,选择路径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首先是战略目标。国家竞争战略目标不同于军事战略目标。从安全和军事角度,战胜乃至消灭对手都是合理的追求,但从国家竞争战略的角度看,并不尽然。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竞争战略首先是以不爆发战争为目标,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国家竞争战略成功的重要标志是竞争对手因持久消耗而垮台,否则标志着己方竞争战略失败。其次是竞争效益问题。大国竞争是一种持久消耗。安德鲁·马歇尔指出,无论选择何种路径都必须注意成本和收益对比。他强调,成功的竞争者不会允许对手以很小的发展代价而让自己付出高昂的应对成本。(22)

一是提高自身的收益—成本效益。大国竞争是长期资源消耗的过程,拥有丰富资源的国家,或者消耗的资源减少但竞争收益没有降低的国家,最终将赢得竞争。安德鲁·马歇尔认为,美国能够赢得与苏联的竞争,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利用资源的效率高于苏联。(23)净评估从“诊断”角度出发,提出收益—成本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1)管理效率。从国家竞争的角度来看,提高收益—成本效益,重要的是提高国家的管理效率。大国之间的竞争,实质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竞争,哪个国家的治理效率高,收益—成本的效益就高,哪个国家就会节约资源并赢得竞争。(2)技术创新。国家之间的制权竞争比如制陆权、制海权、制天权等,核心是技术创新。美英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霸权,基础就是通过技术创新获得技术领先。(3)重点突破。大国竞争时代,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可能实现面面俱到的发展,否则,成本代价高昂,将很快把所有可用的资源消耗一空。要提高收益—成本效益,需要从己方擅长的领域入手,巩固竞争优势,然后再进一步拓展。正如著名竞争战略学家理查德·鲁梅尔特所讲的,集中精力实现较少或者较为有限的目标时,就会得到更大的收益。(24)

二是增加对手的竞争成本。从净评估角度看,赢得竞争的基础是提高自身的收益—成本效益,但更重要的是增加对手的竞争成本,这就是所谓“强加成本战略”。在竞争过程中,己方要赢得竞争,就必须想方设法增加对手利用资源的成本。(25)安德鲁·马歇尔指出,美国要赢得竞争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以低投入产出高效能;另一方面是诱导苏联增加投入,使苏联为保持有利的竞争地位而面临更为复杂的问题。(26)增加对手的竞争成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以自己的优势攻击对手的劣势。任何竞争方都存在劣势和弱点,其中致命性劣势和弱点是指能引起自身体系崩溃但防御能力不强的领域和点位。攻击这样的劣势和弱点将迫使竞争对手将更多的注意力和资源投向该薄弱环节,从而降低在其他领域的投入。这样,己方通过攻击对手的致命劣势和弱点,给对手强加竞争成本。(2)主动变换竞争领域。资源调动需要付出成本,在己方资源总体不占优的前提下,如果不想陷入被动境地,就需要不断变换资源投送领域或方向,引诱对手做出相应的反应,被动地改变资源投入的领域和方向,导致付出的成本上升,降低获得的收益。

三、净评估理论与美国对华竞争战略运筹

冷战期间,美国竞争战略对准苏联。冷战结束后,其竞争战略开始调整。1996年净评估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安德鲁·马歇尔指出,美国要关注崛起的中国。他在一份提交给国防部长的报告中,要求美国国防战略将注意力转向亚洲。(27)当前,美国内学界和政界围绕对华竞争战略问题展开激烈讨论,许多学者和智库从净评估角度就美对华竞争战略发表看法。美国政府的对华战略也在不断调整,特朗普和拜登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防战略报告》《核态势评估报告》,以及《中国军事与安全态势发展报告》《中国挑战要素》《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等一系列文件都集中指向中国的“挑战和威胁”,强调要与中国展开战略竞争,并不惜歪曲事实。这些报告使用的方法就是净评估,(28)可以说,净评估理论在这次美国对华竞争战略运筹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一)对中美竞争性质的研判

净评估重视分析研判有关方的竞争关系。美国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迅速,军事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美实力差距正在快速缩小。中国虽然从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获得巨大收益,但并不会如美国所愿实现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而且中国试图建立与美国价值观和利益相悖的世界秩序。(29)美国认为,中国是唯一有意图和能力挑战美国全球霸权的国家,中美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30)

一是中美竞争的长期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对华竞争战略的重要内容是研判中国政治和军事发展趋势。(31)美国许多学者认为,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主导国际体系,虽然中国综合国力和军事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也只是在以美国为主导体系下崛起,很多领域的发展仍然受到美国的限制和影响。虽然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相对地位下降,中美综合国力的差距不断缩小,中国在重要领域追赶美国的速度也不断加快,但即使中国未来在经济总量方面赶超美国,美国仍在军事能力、软实力等领域保持长期优势。(32)同时,中美在经济领域的相互依赖,以及双方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等方面拥有共同利益,也制约着双方竞争的程度和进度,加之中美两国经济体量、人口规模、国际影响力等因素作用,两国竞争将是长期的。美国政府的观点与之类似,拜登政府就宣布,今后十年是中美竞争的关键时期。(33)

二是中美竞争的全面性。美国学者认为,中美竞争不是美苏和美日竞争的重复。(34)冷战时期,苏联虽然是美国强大的军事和意识形态的对手,但在经济领域,苏联从来没有对美国构成真正的挑战。日本对美国经济曾经构成比较严峻的挑战,但不是美国的军事和意识形态对手。相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已经超越了苏联和日本的经济影响,使美国难以直接应对。中国虽然与美国在经济上深度融合,但是作为美国最大的市场、最大的供应商、最难打败的对手以及最主要的地缘政治对手,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全面挑战者。美国学者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在内的综合崛起,美国需要在多领域展开与中国的竞争。(35)美国政府认同这种观点,拜登政府就认为,中国是“唯一有意图,也有不断增强的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能力来重塑全球秩序的竞争对手”“与中国的竞争在印太地区最为明显,但也拓展到全球。在世界各地,围绕着制定道路规则和塑造管理全球事务的关系的竞赛正在每个地区,以及在经济、技术、外交、发展、安全和全球治理等领域进行”。(36)

(二)对中国对美竞争战略的剖析

美国学者认为,进行中美动态竞争分析,关键是从中国的角度出发,理解中国关于中美竞争的观点,包括中国对美国的看法、中国竞争战略内涵及对美竞争的方式等。

一是中国关于美国及中美竞争的观点。在美国看来,中国从综合国力角度出发,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正处在衰落期,中国与美国的实力差距持续缩小。另外,中国一直将美国看成主要威胁,是长期战略竞争的对手。(37)由于美国在世界格局中重要的结构性地位和在亚洲地区的主导地位,美国一直对中国构成核心威胁。中苏关系破裂时期,中国和美国由于共同利益短暂联盟,中国对美国的戒心有所缓和。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又将美国看成主要的竞争对手和面临的主要挑战。即便是在经济发展中得到美国的经济和技术支持,中国依然认为美国是一个需要管理和应对的威胁。

二是中国关于对美竞争战略的内涵。美国学者分析,中国对美竞争战略内涵主要包括:关注世界和双方的发展形势、隐藏自己的意图和计划、有选择性进行国家结盟,针对美国在竞争中的薄弱环节和劣势领域发起攻击,结合其在信息优势领域的竞争强项,最终对美国产生强大的心理威慑作用,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最终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导者。(38)美国学者强调,认识中国对美竞争战略,需要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战略思想,因为中国人认为自己和美国之间正处于类似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竞争状态。不论是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还是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例,都验证了中国一直延续先秦时代传承下来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文化。这些学者指出,中国体现战国时期传统战略最近的一个例子是邓小平思想。在邓小平看来,从冷战结束开始亚洲甚至全球就开始了建立世界新秩序或新架构的激烈竞争,(39)中国应该采取“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国际战略方针,这是一种中国经典战略思想传统的表现。

三是中国关于对美进行竞争的方式。首先,在政治层面,美国学者认为,自2006年以来,中国开始注重“软实力”作用,通过建立孔子学院、大外宣等措施,影响国际公众舆论和获得国际法律的支持,宣扬中国模式的优越性,最终取代美国所支持的价值观;还试图阻止美国在对抗中国时及时有效地与别国结成联盟,或者分化和瓦解美国已经结成的对抗联盟。其次,在军事层面,美国学者认为,中国军事力量发展不是要追赶美国的军事力量,而是致力于拥有能够对美国及其盟友弱点进行致命打击的能力,以及在反卫星武器、网络攻击、精确制导导弹等关键领域形成反介入/拒止能力,力争控制西太平洋区域。同时,中国军事能力提升对美国也造成很大的威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国在中美竞争战略的决策,(40)保证美国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比如台湾问题等谨慎行事。(41)再次,在经济层面,美国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奉行的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威权下的重商主义。中国为了争取美国支持其加入WTO,掩盖重商主义经济策略,表示将大力发展自由市场、逐步淘汰国有企业、不会操纵人民币汇率,并表示尊重创新性及知识产权。但中国加入WTO后,继续补贴国有企业,不顾WTO规定,继续采取歧视性关税、不合理反倾销关税等关税壁垒。(42)最后,在科技层面,美国学者认为,中国近年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在研发经费方面将超越美国。与此同时,中国通过强制技术转让、盗窃美国知识产权等,正在迅速赶上美国创新步伐,对美国实力造成重大侵蚀,甚至影响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三)对中美竞争优劣势的分析

美国认为,针对中国对美的竞争战略,美国必须做出有效应对,前提是对双方各自的竞争优劣势进行净评估。美国一些智库和学者从净评估角度,对中美竞争优劣势进行了比较分析,其观点基本为美国政府采纳。

一是决策层面的优劣势对比。美国学者认为,美国在经济实力和技术方面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然而,政治和经济体制将政府和军事权力明显分开,分权制衡体制限制了美国政府强化其政治和经济权力。中国的国家主导体制正好相反,最高的政治权力都掌握在国家领导人手里,由国家统一制定重大政策和计划,以影响经济各主要方面以及国家安全政策和军事行动。中国在国家计划和管理体制的作用下,国家、军队的政策和行动的相对一体化更高一些,而美国联邦政府,除了国防工业部门,缺乏有条理的规划体系。(43)

二是军事层面的优劣势对比。美国学者认为,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但配备了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军费开支也继续领先于中国。但如果中国国防预算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美国,中美军力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同时,由于美军是全球作战,而中国的战略中心集中于东亚,尤其是台海地区。一旦发生冲突,与美国相比,中国将占据地理不对称优势。兰德公司在《中美军事记分卡——兵力、地理、力量平衡的变化(1996-2017)》报告中,以台海冲突和南沙群岛冲突为作战背景想定,从净评估角度对中美作战能力进行了评估。(44)

1.总体军事实力方面的比较。该报告认为,自1996年以来中国军事力量在某些领域的现代化发展速度非常快,例如,战斗机、弹道导弹和攻击潜艇等方面。但是中国的军事力量并没有实现在所有领域都得到增长,美国在某些领域选择新的作战方式或是通过战略调整,可以抵消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飞速发展。

2.地缘因素方面的比较。该报告认为,距离因素对中美完成作战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远距离作战不利于中国。中国正在大力发展远程力量投送能力,但是在超出柴电潜艇和喷气式战斗机的航程(排除中途加油)的区域,中国赢得战争或是影响态势的能力将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快速减弱。反过来讲,虽然中国的军事力量总体上远不如美国,但如果在中国周边发生冲突,中国军事力量则无须超过美军就能控制局势。

3.未来影响力的比较。该报告认为,未来的5到15年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将持续衰退,但仍具备在全球任何一个区域打赢一场持久战争的能力。如果发生冲突,中美都将遭受几十年来最严重的损失,中国很可能在战争一开始就获得局部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并在不必彻底战胜美国的基础上实现作战目标。未来的十年,美国可以通过调整外交手段、作战构想或调整军队结构等手段,延缓中美军事力量差距缩小的趋势。

三是经济层面的优劣势对比。美国学者认为,近年中国主要在经济层面占据明显竞争优势。虽然在平均生活水平和人均财富方面,中国与美国存在很大差距,但在几乎所有的经济领域,特别是制造业方面,中国都开始和美国展开直接竞争。而且,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总是和它尽力扩大国际影响力有关。中国一直将其经济实力直接服务于战略利益。例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包括在特定国家建立大型基础设施和商业建筑,以及新建印度洋港口,都为其提供了战略影响力和经济发展机会。美国受国内体制的制约,难以动员大量经济资源来扩大国际影响力。当然,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世界产业链等方面拥有较明显优势,美元是世界主导货币,美国占据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上端和关键节点等。

四是科技层面的优劣势对比。美国学者认为,从“863”计划开始,中国在许多科技前沿领域,尤其是与军事相关的领域,定期制定赶超美国的计划。中国还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吸引更多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参与技术创新和研发工作,并注重对体制结构进行调整,不仅建立了先进武器的设计和制造体系,还秉承“寓军于民”的思想,将许多民用工业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在与军事紧密相关的所有领域中,中国的既定目标是具备应用尖端技术和本国自主研发的能力。美国认为,虽然中国在军事、民用技术以及总体研发方面正在快速追赶,但是美国在很多领域仍保持领先地位,如IT、软件、医疗、航空和国防等。(45)

五是国际层面的优劣势对比。美国认为,中美两国都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国,美国的强项是拥有牢固的联盟,例如北约、美日、美韩、美澳联盟等,(46)中国虽然在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影响力,但真正盟友不多。中国通过对外援助、“一带一路”倡议等加强了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联系,但在关键时刻能够给予中国鼎力支持的国家很少。也就是说,中国能够真正动用的国际资源相比较而言是极为有限的,这是中国最大的短板。

(四)美国对华竞争战略运筹

净评估是国家竞争战略规划的重要理论指导。当前,美国对华竞争战略趋于定型。

一是对华竞争战略目标。冷战结束后,美国国家竞争战略的主旨是维持霸权地位。美国认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能够对美国霸权地位构成挑战的只有中国。虽然美国在很多领域还具有优势,但从长远来看,美国的优势将受到中国严重侵蚀,霸权根基可能动摇。因此,在中国实现由大向强、对美国构成重大威胁之前,要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延缓中国实力上升,甚至彻底削弱乃至拖垮中国。维护美国霸权地位是总目标,需要可操作的具体目标来支撑。美国对华竞争战略包括三项具体目标。

1.保持美国实力优势。霸权地位的根基是实力,大国竞争关键是实力竞争。美国强调应对中国挑战,重要的是加强自身实力,包括经济供应链、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教育和员工培训以及美国的民主体制等。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盟友和伙伴关系。美国认为,霸权地位有赖于盟友和伙伴支持,这也是美国的实力基础。(47)

2.削弱中国实力优势。针对中国对美国霸权地位构成挑战的关键领域,美国强调要采取各种手段,动用各种工具,进行打压和削弱,比如发起贸易战、调整产业供应链、禁止芯片和高科技封锁等,插手台湾问题、涉疆问题、涉藏问题等,以延缓中国崛起进程甚至搞垮中国。

3.管理中美竞争。美国的大国竞争战略一直采取“费边路线”,避免直接军事对抗,重视大国竞争的“护栏”建设,防止失控而爆发大国战争。与中国的竞争战略也是如此,重视消耗和迂回路线,强调要“降低意外军事升级风险”,(48)美国强调,发展军事力量的目的是对中国进行威慑,阻止中国主动挑起冲突和战争。2022年美国《国防战略报告》指出,美国要“降低竞争者通过进攻获得的收益来强化威慑”,(49)通过拒止、弹性和强加成本不断增强威慑。

二是对华竞争战略路径。净评估理论强调,赢得战略竞争的关键是提高效费比。当前,美国围绕对华竞争的成本—收益的效益问题,重视以下三种竞争路径的选择和实施。

1.成本强加战略路径。成本强加战略路径是指针对竞争对手的劣势,借助自身竞争优势攻击竞争对手的劣势,迫使竞争对手加大对竞争劣势投入,从而增加其竞争成本。2008年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的安德鲁·克雷皮内维奇和罗伯特·马丁内奇以劝阻战略为出发点,提出对华实施成本强加战略。2014年5月空军上校肯尼思·埃克曼在名为《通过成本强加赢得和平》的报告中指出,美国应成立一个类似于里根时期针对苏联的竞争战略办公室,以应对其成本强加战略的首要目标——中国。2022年美国《国防战略报告》公开提出“直接强加成本威慑战略”。美国对中国的成本强加战略在主要集中于军事领域,现在逐渐延伸到政治、外交、科技等非军事领域,通过加大中国的安全压力、制约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压缩中国国际资源潜力等途径,全方位提高中国的安全成本、崛起成本及竞争成本。美国希望在不引发中美直接冲突、又不加剧其财政危机的前提下,选择烈度可控的对抗,直接增加中国的各种成本。例如,通过开发和利用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来抵消中国的已有优势,使其被迫进一步提高技术投资以维持其能力水平;加剧其资源紧张,或引诱中国耗费更多资源投入到对美国不太具有挑战或威胁的领域及方向,加大其分配压力。

2.差异化战略路径。差异化战略路径是指在相较于对手的己方优势领域展开竞争,利用不对称竞争优势的杠杆作用,消耗对手的竞争优势,增加其竞争成本。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在军事领域实施的“抵消战略”。到目前为止,美国实施了三次“抵消战略”,前两次主要针对苏联。美国利用信息、远程精确打击及隐形等先进微电子的技术优势,对抗苏联常规部队的数量优势,夺取了美苏竞争战略的主动权。2014年10月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发布题为《迈向新抵消战略:利用美国长期优势恢复全球兵力投送》的研究报告。同年11月美国国防部正式启动“第三次抵消战略”,以应对主要来自中国不断增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对其在亚太地区经济利益和霸权地位的威胁和挑战。“第三次抵消战略”旨在聚焦不对称优势,在持续保持和利用美国现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以军事科技、作战概念和综合集成的创新驱动为核心,深化军事体系和组织机构的改革以及军事技术和作战行动创新,研发借以改变未来战局和竞技规则的颠覆性先进技术和装备等,实现对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及全维战场的体系对抗。

3.目标集中化战略路径。目标集中化战略路径是指针对某一具体领域,相比于竞争对手,美国投入具有相对优势的资源进行竞争。2018年特朗普政府发起的中美贸易战就是典型实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两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但由于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以及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遏制等原因,美国逐渐成为与中国发生双边贸易摩擦次数最多、程度最激烈的国家。例如,美国公司在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众多倾销指控中,超过20%的内容涉及中国。在“美国优先”的口号下,特朗普政府利用中国严重依赖美国市场这一劣势,集中攻击中美贸易的不对等性,对中国商品不断加征关税,试图采取极限施压的方法,将自身利益诉求强加于中国并对中国进行经济恫吓,以期削弱中国在中美贸易中的相对优势(如出口等)。在芯片领域也是如此,美国利用自身在芯片领域的技术优势,不仅禁止国内公司向中国出售先进芯片,还联合荷兰、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对中国芯片产业进行全方位打压,企图阻止中国芯片技术的提升。

四、结语

净评估作为一种新的战略分析框架,聚焦于大国之间的竞争,是推动国家竞争战略转型的一项重要因素。冷战后,净评估理论在大国竞争战略规划方面作用日益凸显,美国对华竞争战略深受净评估理论的影响。当前,国际局势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进入关键时期。研究净评估理论,不仅可以加强中国的战略研究,特别是深化战略评估理论研究,促进中国战略研究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借助净评估理论,我们还可以加强对当前和今后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大国竞争态势的认知,把握中国与其他大国竞争的大势,清醒判定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竞争优劣势,合理运筹中国特色的大国竞争战略,推动优势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提高与大国竞争的效费比,争取和把握竞争主动权,最终赢得大国竞争。

注释:

①闫桂龙:《美国国防部净评估理论的定义、方法与实践》,《国际资料信息》2011年第5期,第30—36页。

②安德鲁·克雷佩尼维奇、巴里·沃茨:《最后的武士:安德鲁·马歇尔与美国现代国防战略的形成》,张露、王迎晖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第287页。

③菲利普·卡伯:《为国防部长服务的净评估和战略发展:初期形成及对未来的启示》,薛磊译,北京: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2015年,第103页。

④Michael D.Swaine,Mike M.Mochizuki,Michael L.Brown,et al.,"China's Military and the U.S.-Japan Alliance in 2030:A Strategic Net Assessment,"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files/net_assessment_full.pdf.

⑤Thomas G.Mahnken,ed.,Net Assessment and Military Strategy: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Essays,New York:Cambridge Press,2020,p.17.

⑥苏恩泽:《战略新宠——净评估》,《解放军报》2002年2月6日,第9版。

⑦潘东豫:《净评估:全面掌握国家与企业优势》,台北:经典传讯文化,2003年,第3页。

⑧梅孜编译:《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北京:时事出版社,1996年,第31页。

⑨梅孜编译:《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第30页、第91页。

⑩Michael D.Swaine,Mike M.Mochizuki,Michael L.Brown,et al.,"China's Military and the U.S.-Japan Alliance in 2030:A Strategic Net Assessment,"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files/net_assessment_full.pdf.

(11)菲利普·卡伯:《为国防部长服务的净评估和战略发展:初期形成及对未来的启示》,第56页。

(12)Michael D.Swaine,Mike M.Mochizuki,Michael L.Brown,et al.,"China's Military and the U.S.-Japan Alliance in 2030:A Strategic Net Assessment,"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files/net_assessment_full.pdf.

(13)安德鲁·克雷佩尼维奇、巴里·沃茨:《最后的武士:安德鲁·马歇尔与美国现代国防战略的形成》,第300页。

(14)安德鲁·克雷佩尼维奇、巴里·沃茨:《最后的武士:安德鲁·马歇尔与美国现代国防战略的形成》,第125页。

(15)Mie Augier and Andrew W.Marshall,"The Fog of Strategy:Some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s on Strategy and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Challenges in the Changing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Comparative Strategy,Vol.36,No.4,2017,p.275.

(16)Thomas G.Mahnken,"Think about Competitive Strategies," in Thomas G.Mahnken,ed.,Competitive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Californi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p.7.

(17)理查德·鲁梅尔特:《好战略,坏战略》,蒋宗强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24页。

(18)Andrew W.Marshall and James G.Roche,"Strategy for Competing with the Soviets in the Military Sector of the Continuing Political-Military Competition," unpublished paper,July,1976.

(19)张露:《净评估开启一种新的战略思维模式》,《世界知识》2018年第6期,第62—63页。

(20)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下),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98页。

(21)Andrew W.Marshall and James G.Roche,"Strategy for Competing with the Soviets in the Military Sector of the Continuing Political-Military Competition," unpublished paper,July,1976.

(22)Andrew.W.Marshall,Long-Term Competition with the Soviets:A Framework for Strategic Analysis,Rand,1972,pp.43-44.

(23)Andrew.W.Marshall,Long-Term Competition with the Soviets:A Framework for Strategic Analysis,Rand,1972,p.42.

(24)理查德·鲁梅尔特:《好战略,坏战略》,第99页。

(25)唐永胜主编:《国家竞争战略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18年,第112页。

(26)Andrew.W Marshall,long-Term Competition with the Soviets:A Framework for Strategic Analysis,Rand,1972,p.33.

(27)安德鲁·克雷佩尼维奇、巴里·沃茨:《最后的武士:安德鲁·马歇尔与美国现代国防战略的形成》,第276页。

(28)雷少华、李卓:《对美国战略评估的再思考:理论与方法》,《国际论坛》2020年第1期,第3—19页。

(29)The White House,"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December 2017," http://nssarchive.us/wp-content/uploads/2020/04/2017.pdf.

(30)The White house,"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ctober,2022,https://nssarchive.us/wp-content/uploads/2022/10/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10.2022.pdf.

(31)菲利普·桑德斯:《如何处理美国同中国的战略竞争》,天火译,北京:军事科学院军事战略研究部,2016年,第4页。

(32)Joseph S.Nye,"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ill Not Be a ‘Post-American’ World,"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56,No.1,2012,pp.215-217.

(33)The White House,"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ctober,2022,https://nssarchive.us/wp-content/uploads/2022/10/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10.2022.pdf.

(34)David Moschella and Robert D.Atkinson,"Competing with China:A Strategic Framework," https://itif.org/publications/2020/08/31/competing-china-strategic-framework/.

(35)David Moschella and Robert D.Atkinson,"Competing with China:A Strategic Framework," https://itif.org/publications/2020/08/31/competing-china-strategic-framework/.

(36)The White House,"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ctober,2022,https://nssarchive.us/wp-content/uploads/2022/10/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10.2022.pdf.

(37)Jacqueline Newmyer Deal,"China's Approach to Strategy and Long-Term Competition," in Thomas G.Mahnken,ed.,Competitive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p.153.

(38)白邦瑞在《百年马拉松》中指出,中国竞争战略有九大要素:诱敌骄矜自大、以攻其不备;收买敌方股肱之臣、以为己用;动心忍性、欲速则不达;不择手段、窃取敌人概念和技术;军事力量不是赢得长期竞争最重要的因素;霸权构成中国威胁;观察“势”的变化;比较竞争优劣势;保持警惕、避免包围。参见白邦瑞:《百年马拉松》,陈燕译,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40—41页。白邦瑞关于中国战略思想的研究受到安德鲁·马歇尔支持,参见安德鲁·克雷佩尼维奇、巴里·沃茨:《最后的武士:安德鲁·马歇尔与美国现代国防战略的形成》,第280页。

(39)Jacqueline Newmyer Deal,"China's Approach to Strategy and Long-Term Competition," in Thomas G.Mahnken,ed.,Competitive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p.156.

(40)Jacqueline Newmyer Deal,"China's Approach to Strategy and Long-Term Competition," in Thomas G.Mahnken,ed.,Competitive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p.160.

(41)菲利普·桑德斯:《如何处理美国同中国的战略竞争》,第9页。

(42)白邦瑞:《百年马拉松》,第177—178页。

(43)David Moschella and Robert D.Atkinson,"Competing with China:A Strategic Framework," https://itif.org/publications/2020/08/31/competing-china-strategic-framework/.

(44)Eric Heginbotham,Micheal Nixon,Forrest E.Morgen,et al.,"The U.S.-China Military Scoreboard:Force,Geography and the Evolving Balancing of Power,1996-2017," https://www.rand.org/pubs/research_reports/RR392.html.

(45)David Moschella and Robert D.Atkinson,"Competing with China:A Strategic Framework," https://itif.org/publications/2020/08/31/competing-china-strategic-framework/.

(46)The White House,"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ctober,2022,https://nssarchive.us/wp-content/uploads/2022/10/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10.2022.pdf.

(47)The White House,"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ctober,2022,https://nssarchive.us/wp-content/uploads/2022/10/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10.2022.pdf.

(48)The White House,"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ctober,2022,https://nssarchive.us/wp-content/uploads/2022/10/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10.2022.pdf.

(49)U.S.Department of Defense,"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October,2022,https://www.defense.gov/National-Defense-Strategy/.

    进入专题: 中美关系   中美竞争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56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 《国际论坛》 2023年04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