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华:2023欧洲政治经济外交局势关键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280 次 更新时间:2024-01-20 10:06

进入专题: 欧洲  

忻华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2023年已经逝去。在2023年,欧洲承受了内外多重危机的连续冲击,经历了多方面的蜕变与动荡。欧洲内部的社会撕裂冲刷着全球化时代形成的传统政党版图,俄乌冲突的延宕拉锯遮蔽了欧洲外部地缘政治变局的走向,而美欧互动的日益频繁预示着欧洲对外关系的新一轮重组。回首2023,欧洲局势可以用以下关键词概括。

经济:持续低迷

俄乌冲突将欧洲拖入能源危机和经济滞胀的泥潭,至今无法摆脱;而美国政府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和《芯片与科学法案》,吸引欧洲人工智能和清洁能源等“新兴和颠覆性技术”领域的制造业资本流向美国,导致欧洲尤其是德国的“产业空心化”现象愈加严重。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经济发展陷入持续停滞状态,低迷不振。欧盟预计,2023年全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不会超过0.6%,通胀率不会低于6%。而德国2023年负增长已成定局,从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变为“欧洲病夫”。经济不景气使欧洲贫富差距继续拉大,内部矛盾更加尖锐,社会撕裂不断加剧。

政治:极右翼崛起

在此背景下,欧洲激进右翼民粹力量迅速崛起,登堂入室,大有席卷主流政坛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高歌猛进的时代形成的欧洲传统政党版图已经破碎。

2022年10月,极右翼政党“意大利兄弟党”党魁焦尔吉娅·梅洛尼就任意大利总理,其领导下的意大利政府在2023年实施了一系列右翼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和疑欧主义内外政策。荷兰选举委员会2023年12月1日公布议会众议院选举正式结果,极右翼政党“自由党”获得众议院最多席位,首次成为众议院第一大政党,将着手组阁,很可能成为执政党。从冷战结束至今,荷兰首次出现激进民粹党派即将上台的景象。与此同时,欧洲其他国家的极右翼政党,如法国的“国民联盟”、匈牙利的“青年民主联盟”、芬兰的“正统芬兰人党”等,在主流政治舞台上越来越活跃。2023年6月底,法国警察在巴黎郊区截停检查时射杀一名17岁北非裔少年,引发群体抗议,进而发展成大规模骚乱,迅速蔓延至法国各地。愤怒的民众焚烧汽车,打砸市政厅,一时间许多城市火光冲天,街道一片狼藉。透过这场骚乱,欧洲内部不同族群、文化和利益群体间的深刻矛盾乃至尖锐对立再度暴露无遗,右翼民粹政党则借势扩展其影响。2024年不仅芬兰等欧洲重要国家将举行议会选举,欧盟三大机构之一的欧洲议会也将换届,当前欧洲各右翼民粹政党正在摩拳擦掌,积极准备,2024年欧洲议会大选很可能引发欧洲政治版图的剧烈地震。

外交:“韧性”执念

俄乌冲突犹如晴天霹雳,彻底打碎了欧洲对全球化时代的无限眷恋,眼看着地平线上炮火连天,欧洲不得不深刻反思自己一厢情愿的新自由主义理念。德国总理朔尔茨在2023年1月的《外交事务》杂志上撰文,指出“后冷战时代”已经终结,提出“时代转折”这一命题,认为全球化进程已经严重受挫,由传统地缘政治推动的大国权力斗争重新成为塑造国际战略态势的主导力量。在这样的形势下,欧洲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所谓“新冷战”概念,将中美关系与俄乌冲突挂钩,认为世界正在形成新的两极格局,一极是美国主导、欧洲参与的“自由国际秩序”,另一极则由“中俄轴心”主导,两极之间必将长期对抗,持久竞争。

在此背景下,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2023年3月30日在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发表对华政策演说,提出了“去风险”构想。欧盟2023年6月20日发布《欧洲经济安全战略》文件,阐释了“去风险”构想,提出要采取措施,消除在“供应链‘韧性’”“关键性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安全”和“经济胁迫”四个方面的“风险”;10月3日又通过了一项关于欧盟经济安全关键技术领域的建议,提出要对先进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四个领域进行更详细的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去风险”政策。欧洲的“去风险”意向实质上是“精准脱钩”或者说“定向脱钩”,即通过产业战略、出口管制、进口管制、投资审查等形式的政策架构,在特定的“关键性”或“战略性”产业和部门,限制、减少乃至完全断绝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以减轻对中国的“战略性依赖”,保障自身的“经济安全”。

为贯彻“去风险”意向,欧盟希望实现“外部供应链的多样化”,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广泛而多样的联系,从而使“战略性”部门的跨境贸易和投资活动能够承受地缘战略变局的冲击,保持长期稳定。欧洲政治精英将对外经济关系的这种可以灵活应变的多样化特征,称为“韧性”,进而形成了对“韧性”的执念。2023年,部分欧洲国家积极配合美国,拉拢非洲和拉丁美洲,发起经济外交攻势,并在“关键性基础设施”“关键性原材料”和高端制造业三个领域集中拓展对外联系,意图使“关键性”“战略性”矿产和能源的供应能够承受突变,保持稳定,进而使自身的基础设施保持良好运转。

美欧关系:同频共振

俄乌冲突的延续和欧洲自身内部的经济困境,使欧洲对美国的战略依赖逐渐加深,美欧互动越来越频繁,双边战略协作趋于机制化。2023年美国与欧盟借助“七国集团”峰会、北约峰会、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三个平台,每个月至少举行一次部长级以上双边磋商。2023年,法国、德国、荷兰、芬兰、波兰、西班牙、瑞典、意大利等欧盟重要成员国的领导人以及中东欧“布加勒斯特九国模式”成员国的领导人都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了双边会晤。美欧紧锣密鼓地展开沟通,形成了关于“时代转折”“新冷战”和“去风险”的战略共识,双方对外战略决策的节奏与焦点逐渐趋同,越来越“同频共振”,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美欧对外经济政策“泛安全化”。2023年,美国政府继续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借助出口管制和投资审查等“经济战”政策工具,实施强硬而严密的对华经济与科技遏制。美国政府在2023年8月出台管控美国对华高科技投资的行政命令,10月17日出台进一步收紧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的细则,从2023年初至今又将20多家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列入制裁“实体清单”,可谓步步为营地展开布局。而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对美国亦步亦趋,紧密相随。荷兰在2023年3月出台《情报总局评估报告》,4月出台《国家安全战略》文件,6月30日公布关于芯片制造机械的对华禁运规定。德国在2023年6月出台“国家安全战略”文件,7月出台首部“对华战略”文件。欧盟也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并在10月初出台针对中国电动汽车产品的反补贴调查。可见,欧盟与美国双方决策意向和节奏更趋一致。

第二,美欧正在联手对中国周边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发起更加频繁的经济外交攻势。2023年1月13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会晤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6月22日,拜登又与赴美进行国事访问的印度总理莫迪会晤,双方在会后发表联合声明,宣称要建立“技术与创新伙伴关系”。9月10—11日拜登访问越南期间,美越双方宣布将双边关系由全面伙伴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此外,10月初美国还与新加坡举行了“关键性和新兴技术对话”。同时,拜登政府持续力推“印太经济框架”(IPEF)和“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倡议”(PGII),意在强化对全球南方的影响。而欧盟同样动作频频。欧盟在2023年5月举办“欧盟印太部长级论坛”,6月27日发布《欧盟—日本数字贸易原则》,7月31日宣布恢复与菲律宾的双边自由贸易谈判。此外,2023年9月9—10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八次峰会在印度举行,峰会期间欧盟配合美国发表声明,表示将与美国联手建设“印度—中东—非洲经济走廊”,并将共同在非洲的安哥拉、赞比亚和刚果(金)三国建设“洛比托走廊”,投资修建铁路。欧盟的这些外交动作,显然意在配合美国,布局第三方区域,抗衡乃至遏制中国。

2024年已经到来,欧盟和美国都将举行换届选举。欧洲经济政治与对外关系的脉动将更加跌宕起伏,同时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欧洲也将继续在中美之间左右摇摆,既摆出向美国选边站队的姿态,又维持与中国的经贸联系。暗流涌动的变局还需要密切观察,详加分析。

 

忻华,中国欧洲学会理事,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智库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2日。

    进入专题: 欧洲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77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