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党的理论创新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全党特别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是什么?这是我们抓好学习贯彻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阐释两大问题:一是把握好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相关的几个问题;二是全面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把握好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相关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党的创新理论的层次和范畴问题。
我们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和范畴。
第一个层次和范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来的,并写入党章。这个思想的表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形成的最高层次和最大范畴。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创新理论的概念表述,一般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以主要创立者的名字来命名,比如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二种是以理论内容的核心理念来命名,比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三种是以主要创立者名字加理论内容的核心理念来命名,比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个层次和范畴是目前经党中央批准的、公开使用的已经形成了“六大思想”。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上正式提出来的。后来在中央军委一次重要会议上,将其内涵概括为“十个明确”,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明确”,丰富发展为“十一个明确”。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在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一个多月召开的。这次会议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概括为“1+7”的逻辑架构。“1”指的是新发展理念,“7”指的是“七个坚持”。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编写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将其内涵概括归纳为“十三个方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来的。这次会议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概括为“六个坚持”,后来丰富发展到“八个坚持”。由中央宣传部、生态环境部编写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将其拓展为“十个坚持”。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这次会议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内涵概括为“十个坚持”。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这次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概括为“十一个坚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
第三个层次和范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某某方面的重要思想,或某某方面的战略思想等。比如,2018年4月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它的主要内涵概括为“十个坚持”;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它的主要内涵概括为“十二个必须”;2022年1月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战略思想,它的主要内涵概括为“六个必须”的原则性要求和“九个坚持”的规律性认识;2022年7月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它的主要内涵概括为“十二个必须”;2023年6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它的主要内涵概括为“十三个坚持”。还有其他工作部门和领域类似的提法和表述。
第四个层次和范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某些方面的重要论述。比如,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就使用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明确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定位表述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比如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就使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重要论述。相应的,很多部门都有这样的表述和使用。
第五个层次和范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某个会议上或某个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某项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等。有时我们统称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等。
对习近平总书记思想内容的概念和表述,大致有以上这样五个层次和范畴。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先要从层次和范畴上把这一思想所处的位置搞清楚,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完整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实际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思想的表述发展递进而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先后使用的概念和表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它是一步一步递进的。
第二,关于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的阐述和概括问题。
前文提到,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中央会议上表述的内涵非常明确,即多少个“坚持”、多少个“必须”等,此后有的表述始终不变,有的表述则不断增加条数和丰富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么去把握它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呢?我认为,要注意会议文件的表述。会议文件是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概括的:一是与会代表从11个方面谈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思想学习的“深刻体会”,从“深刻体会”讲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性和科学性;二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从16个方面进行的谋划和部署来阐述的,强调了这一思想对新时代文化建设所产生的实践伟力。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的理解和把握,现在学术界、理论界和广大党员干部都在认真学习和研究。我想,首先我们应当从会议文件的这两个方面来领会和把握。也就是说,应该从11个“深刻体会”和16个方面的谋划和部署来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
第三,关于如何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问题。
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时讲了这样两句话,这就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我认为,这两句话是对这一思想内容结构的深刻表达。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布局上的部署和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任务书。什么是“体”?我认为,就是原则、本体、道、论。什么是“用”?就是实践、方法、器、术。“体”和“用”的关系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又用党的创新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实现文化理论创新和文化工作布局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两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一个是“体”的方面,一个是“用”的方面。
第四,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要求问题。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个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一是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二是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三是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实践要求。再进一步概括和提炼就是12个字: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
二、全面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和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怎样全面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呢?在这里,我分别从“体”和“用”两个方面来进行梳理和解读。
首先是“体”。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理论观点的创新和突破上。概括起来讲,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11个方面所作的重要论述。
第一,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提出来的,充分体现了对新时代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政治家办报,最早是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1957年毛泽东同志对《人民日报》提出了政治家办报的要求。自此以后,党中央一直强调要政治家办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将政治家办报的要求扩展到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他实际上强调的是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问题,强调的是意识形态领域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做到爱党、护党、为党”。他要求,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要履行好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宣传思想领域斗争一线”“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的政治保证。
第二,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正确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和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他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他指出,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他要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站在经济建设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哲学高度,深刻阐释了社会运动规律,深刻阐明了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
第三,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的重要论述。“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造性提出并阐述“两个结合”,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来的。后来,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他说,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他强调,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其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其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其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这就是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文明有国有史传承到今天五千多年,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我们说的世界欧亚大陆四大文明古国,除中国外,其他三个文明都中断了。上世纪20年代初发现哈拉帕遗址,才揭开了古印度文明的谜底。今天的印度文明同古印度文明是中断的、是没有联系的。古埃及文明与今天居住在埃及土地上的阿拉伯人也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中华文明则不然。今天我们阅读两千多年前的诸子百家尤其是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等的时候,是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其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其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认识进一步升华,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第四,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论述。新的文化使命彰显了我们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深入推进的关键时刻,高瞻远瞩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他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他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他要求,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强调了新的文化使命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落脚点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五,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强调:“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把我们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第六,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坚持以德树人、以文化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谆谆教诲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他指出:“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他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他要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点和着力点。
第七,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对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论述。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和科技前沿,对如何做好信息化条件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深邃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一场新的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正在全球展开。能不能适应和引领互联网发展,成为决定大国兴衰的一个关键。世界各大国均把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围绕网络空间发展主导权、制网权的争夺日趋激烈,世界权力图谱因信息化而被重新绘制,互联网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得网络者得天下。他深刻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把网信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来谋划,切实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他特别提出:“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重点要解决好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准确把握网上舆情生成演化机理,不断推进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载体渠道、制度机制创新,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对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规律的深刻总结,明确了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原则要求和方法路径。
第八,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重要论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新时代以来宣传思想文化改革发展历程,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主线,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他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他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他指出:“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
第九,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展现了强烈的文明担当、深沉的文化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以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和古代文化。这个项目进行了十多年。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成果发布会,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夏代中晚期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近代以来,受西方史学影响,我国史学界对三皇五帝和夏商西周历史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就写过这方面的文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给出了明确回答。斟郇城距今四千多年,号称华夏第一王都。原来西方确定的文明三要素是:城市、文字、冶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中国的文明标准,确定的三要素是:城市、阶级、王权和国家,从而实证了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认为大约从距今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进入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两个时代,其中,古国时代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小阶段。与探源工程第四阶段相比,对古国时代的认识更加深化。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他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各级文物部门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提高素质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宣示了我们党对待民族历史文化的基本态度。
第十,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论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体现了我们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任务并摆上突出位置,体现了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高超的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他认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2017年年底,中央对外联络部安排我到塞浦路斯宣介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与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总书记交流时,讲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3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考察调研的故事。我说,习近平总书记到一位苗族老大娘石爬专家里看望。因为她家里没有电视机,不认得总书记,问总书记该怎么称呼时,总书记回答:“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我讲完这个故事时,我看见,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总书记的眼睛湿润了,看得出他显得十分激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发挥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作用,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既是思想理念又是工作方法,指明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第十一,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胸襟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理念、重大主张,着眼的就是开放包容,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提供了战略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常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他强调:“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1990年在东亚社会学研究研讨会上发言后写下的16个字,表达了对人类学前途的瞻望。我们党将这个提法应用到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和人民应该对各个文明采取的原则和态度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担负起凝聚共识的责任,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他特别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1996年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他认为,冷战后主宰世界的是“文明的冲突”。他看到了世界存在的问题,但作出的解读和提出的应对策略是不对的。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我们大党大国的天下情怀和责任担当。
以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
其次是“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用”,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布局的部署和要求上。具体地讲,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16个方面的谋划和部署。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这里谋划和部署的是理论工作。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发扬敢于斗争的精神,增强善于斗争的能力。这里谋划和部署的是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工作。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广泛开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这里谋划和部署的是宣传教育工作。
第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这里谋划和部署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第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这里谋划和部署的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
第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这里谋划和部署的是新闻舆论工作。
第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这里谋划和部署的是网信工作。
第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这里谋划和部署的是文艺工作。
第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里谋划和部署的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旅游工作。
第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里谋划和部署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阐发的工作。
第十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贯彻落实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里谋划和部署的是文物工作。
第十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这里谋划和部署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工作。
第十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里谋划和部署的是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工作。
第十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这里谋划和部署的是外宣工作。
第十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营造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流局面,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里谋划和部署的是中华文明对外交流互鉴的工作。
第十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里谋划和部署的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队伍建设工作。
以上这16个方面,基本涉及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或者说方方面面,涉及理论舆论、内宣外宣、文化文艺、网上网下、队伍阵地等等。这些谋划和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全面指引。
那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什么呢?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炼概括总结为“六个必须坚持”。这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毫无疑问,这“六个必须坚持”就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这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特别提出和强调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谋划和部署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把握,在深入学习领会中,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
(来源:《党委中心组学习》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