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学之方
楼宇烈先生是我的博士导师,他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君子,是古代君子人格在当今的鲜活体现,他慈爱的目光、智慧的双眼,常常穿一身中式对襟棉布长衫,有独特的古风古韵。颇有“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圣人品格,在与他的谈话交往中,就会感觉如同在春风中沐浴那样温暖。非常幸运,能够跟随楼先生学习为人之道与为学之方,楼先生给予学生的不仅是人格的榜样、艺术的熏陶,更是君子之风的教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先生身边不知不觉就净化了心灵,提升了人生的境界,具备了美好的品质。楼先生引领学生们走上了以艺臻道,在艺术中领略中国文化精神的人生道路。
楼先生教导学生以为学之方与为人之道,抱着“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的态度。他那种温润如玉的品格,自然潜移默化着周围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先生疾言厉色地对待过哪个人,都是温文尔雅、侃侃而谈,这种君子品格的修养堪为世人典范。
在北大跟着楼先生读博学习的日子是幸福的,生命因为遇到楼先生而丰富多彩起来。楼先生传授的为学之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侧重最基本的原始典籍的熟读与领悟。楼先生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中国根源性的典籍主要有三玄、四书、五经,三玄是《周易》《老子》《庄子》,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些典籍蕴含有天地人生的根本道理。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古人都是先通过这些经典打下全面的基础,不管最终着重研究什么,在某方面成就有多大,他要说明一个问题,往往会从上述经典里得到启发。因此,中国也就有这样一个传统,就是非常重视前人的研究成果,后人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思想,事实上,后人新的创造,把文化确实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他们却不归功于自己。
二是楼先生非常强调中国人特殊的思维方式,即整体关联和动态平衡。楼先生认为,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强调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强调此会转变为彼、彼会转变为此,总之,彼此是一个整体。客观世界是很复杂的,是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要达到自然合理才能相对符合事物的特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体之外去,更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体的问题。只有把部分放到整体里面去,才能正确认识它。部分在整体里面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同样地,整体的变化也会影响部分的变化。这就像一个太极图,里面有阴也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而阴阳又是互在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离不开阳,阳离不开阴,总是在动态的运动中达到平衡状态。
三是对于学术研究,往往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当今社会风气浮躁,人们都争相发表论文、出版著作,构建理论体系,增强自己的学术影响力。而楼先生有些另类,他非常淡泊名利,述而不作,很少写作论文和书籍,近年来出版的《中国的品格》《人文立本》《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等著作都是楼先生的讲演实录,编辑整理出版的,非常顺其自然,让人钦佩。
二、为人之道
楼先生强调,在古人心目中,不论有多少事物,不论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一个东西贯通,这就是“道”,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孔子讲“士志于道”,庄子讲“道通为一”,佛教讲“夜睹明星而悟道”,中国传统文化要求道、悟道、证道、传道,用“道”来贯通一切。
楼先生强调以身行道,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他的思想境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地感化着学生们,我的感觉楼先生是活在当今红尘社会中的儒雅君子,他那种社会责任与担当,那种慈爱待人、传承文化的自觉都深刻地影响了每个学生。他常常告诫学生们“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更强调要做个实践者而非理论家,要行动起来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在生活中,他常常讲的是“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这也是先生推崇的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层是做事情,做本分事意味着无论在怎样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君子素其位而行”尽职尽责。学生就搞好学业,工作就爱岗敬业,在家庭中扮演好自己妻子/丈夫的角色,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把分内的事情都做到位;第二层境界“持平常心”的要求是心灵层面的,不仅要事情做得好,而且能够任劳任怨,有平常心看待别人的赞扬与批评,“毁誉褒贬,一任世情”,坦然面对各种批评。先生还曾讲过,人们在奉承与吹捧之下往往就会失去平常心,飘飘然忘了自己是谁,就会特别自大狂妄,自以为是,容易导致失败;第三层境界“成自在人”,那是潇洒自在的人生态度,是孔夫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于道有体悟,达到了必然与自由的统一,怎么做都是自在与喜悦的,也就是禅家“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回归自性的自由境界。
楼先生传授为人之道的最大特点是以身示范:一是对待学生爱如慈父。每个学生结婚楼先生都会赠送一幅亲笔题写的书法,2007年我结婚的时候,先生题“合二姓之好,结百年良缘”,至今依旧挂在我的卧室中,每每读起来就能品味到先生那满心慈悲的期许。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族的结合,对上要孝敬双方的父母,对下要慈育儿女,中间要相互扶持,把那激动的爱情逐步转化为相互扶持、关爱的亲情与恩情,一结同心永不相离。虽然我跟爱人也有许多的争执,但每每读到这幅先生的题字都安下心来,踏实度日。每年春节去拜望先生时,先生总是给弟子们的儿女准备印着“楼”字的压岁红包,即使不带孩子去拜年,但这个压岁红包怎么推辞也很难推掉。记得有一次有一个5岁的小朋友跑去找楼爷爷玩,楼先生就和她头顶头这样顶着玩儿,安好而慈爱。以身作则的教导,学生们都感恩不尽。每年楼先生生日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或者海外的学生们都来祝寿,这时候学生们想要请客,楼先生却总是坚持自己掏腰包请学生们吃饭。
他不仅对待学生慈爱,对待其他的人也是一视同仁,总是有求必应,支持那些弘扬传统文化的人士。在每周一下午楼先生给博士生开设的答疑课上,总有社会上慕名而来的人来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先生总是面带笑容,和颜悦色地回答。在一些大型国际论坛先生发言之后,许多人常常缠着要求合影,先生都一一满足,还有崇拜者甚至索要先生的联系方式,先生都停下来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我跟楼先生说,不认识的人要您的电话,我都不敢给,您怎么就给了呢?先生一笑置之。
二是为人之道中包含起而行之的社会担当。楼先生非常强调社会担当,首先要从家庭做起,在婚姻中能够明白自己的本分,可以将短暂的爱情转化为深厚的友情和永不断绝的亲情,长长久久。针对现在许多女性工作、家庭都非常忙碌的情况,楼先生认为女性的负担更沉重了,过去女性只要照顾好家庭就好了,现代的女性不仅需要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同样需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这样就成了双重的压力与责任。
楼先生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问题,比如关于价值观单一的问题,人们只是关注成功、对于孩子的期许就是要学习好、考上名牌大学,一旦这条路走不通,许多人甚至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这是社会价值观单一导致的问题,人们需要更多元的价值观,比如可以平凡地活着,有一技之长,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做到极致也能成功,内心不只是追求高大上,更要学会谦卑、知足常乐,心态安然就一切都好了。
针对社会上逐年上升的离婚率楼先生也是颇为忧虑,他鼓励用柔和的方式和退让的办法来处理好家庭关系,营造出和睦的家庭环境。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楼先生孜孜不倦地奔波在传道的途中。他已经八十三岁了,但是不辞辛苦,常常出去宣讲,有时候甚至到国外去参加会议。他告诉我们,希望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是站在讲台上离开的。楼先生这种奉献社会、传承文化的精神非常让人钦佩。
三是为人之道也体现在丰富多彩的的艺术化生活方式中。楼先生并不是一个刻板的学究式的人物,而是奉行“以艺臻道、由道统艺”的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活。在楼先生的倡导下,学生们都在昆曲和古琴等乐器方面有所涉略。楼先生是古琴申遗成功后最早传播古琴文化的倡导者之一,他认为中国文化是求道的文化,以艺臻道,要通过艺术去体悟中国文化的精髓。2003年楼先生创办了“北京大学京昆古琴研究所”,2004年又创办“国艺苑”,以公益的形式常年开展古琴、昆曲的课程教学,北大的学子和老师们受益无穷。每个周三下午楼先生和师母都义务地教昆曲课,咿咿呀呀的昆曲声就回响起在北大的校园中。“国艺苑”创办之初一无所有,楼先生多方筹措资金来租用场地、购买古琴,却不向学习者收取任何费用,甚至还提供了免费的茶水和点心。被楼先生赤诚的传承中国文化之心所感动,楼先生的一位博士,韩国的如山法师,作为先生在古琴艺术上的知音,通过义务做古琴老师的实际行动来支持先生“以艺臻道”心愿的实现。他是古琴广陵派的传人,在中国各地辗转学习琴艺,在古琴艺术上达到很高的造诣。在楼先生的感召下,他博士毕业之后没有回韩国,而是留在北大“国艺苑”义务地教师生们弹奏古琴。我有幸在“国艺苑”学习古琴,从中体味到中国文化的韵味,深感琴艺与修身是合一的。最初学习的时候我心很粗,弹琴总是把握不好其中的旋律与韵味,随着自身修养的提升,心细腻敏感起来,琴声也愈发悠扬,非常不可思议。如今,工作忙碌之余,晚间抚琴一个小时,疲惫顿消,精神抖擞,确实有滋养心灵的作用。古琴是古老的乐器,道家把古琴称为道器,蕴含着中国文化的中和之道,以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文化精神。弹琴时立身中正,左右手配合恰当,手指即弹即收,动作要求圆润放松、气沉丹田,体味音符的和谐之美。
楼先生还教导学生学习饮茶,特意举办过无我茶会,大家环坐一圈,每人面前一套茶具,冲泡两杯茶水敬奉给坐在自己左边和右边的人,怀着深深的感恩,喝着身边两个人给自己泡好的茶水,心内会充满感恩与快乐,这样的喝茶形式对于人生态度是有益的启发。
三、“三不堂训”的人生旨归与中国传统文化恢复的标志
2016年师门中秋团聚会上,楼先生给大家讲了“三不”(不苟为、不刻意、不执著)的含义,还给自己的居所起了一个堂号:“三不堂”。 “三不堂”的堂训就是“不苟为,唯贵当。不刻意,顺自然。不执著,且随缘”。这是楼先生八十多年人生智慧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也是对当今社会知识分子精英的一种期许。楼先生亲自书写“三不堂训”的条幅,并且复制多份,给自己的学生们每人一份,我也认真收藏起来,这是先生人生智慧的指导。第一个“不”,是“不苟为”,不要做那些苟且的事情;第二个“不”,是“不刻意”,刻意即故意做作、装模作样;第三个“不”,是“不执著”。这恰好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文化符合。否定了“苟为”“刻意”“执著”,采取的对应措施即“唯贵当”。当,即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应该这样做的,而不是苟且去做,要有度的把握;“顺自然”就是做事不要太过于执著有为,而是顺应规律,即顺其自然,自然而然,不做作;“不执著”,就是一切要随缘,不要特别贪求什么,“且随缘”指根据遇到的条件而定,没有特别执著什么。“三不堂训”总结出了人在社会中生存应该秉持的人生旨归,是基于传统文化精华的提炼,对于调整当今社会人们的心态很有裨益。
2017年春节去探望楼先生时,我请教先生“中国传统文化怎样才算是真正复兴?”楼先生回答:“只有当人们做到敬天法祖,尊师重道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才算是真正地复兴了。”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联想到楼先生讲的“天地者,生之本,”我们不能忘天地;“先祖者,类之本,”我们不能忘祖先;“君师者,治之本,”国家(君)和师长的责任是教育人应该怎么样做个人,应该怎么自己管理好自己,所以天地、祖先、师长是治理自己和治理他人的根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三个本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敬天法祖是周礼的核心信仰和高度概括,朱熹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以所出之祖配天地。”配天以祖亦所以尊祖也,祖先也是汉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敬天中的敬是态度,法祖中的法是学习,就是要用敬畏、严谨的态度去学习和应用自然规律。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
为何尊师如此重要呢?因为尊师是为了重道,师长与其传授的道是一体的,人们只有在师长的指引下,接受其授予的道理,并将此道理内化于心,人生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学记》曰:“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从而信奉师长传授的真理,如果能够这样做,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亲其师,则信其道。”尊师对于个人品行修养的提升也大有裨益,首先,“礼本于诚”,通过对于师长恭敬的外在形式可以表达恭敬之心,由内而外恭敬如一;其次,人们心念本是散乱的,通过敬畏师长,可摄受一心,为闻道做好准备,受益才深;再次,恭敬师长可以去除自我的骄傲,常人往往自以为是,不肯谦虚,通过尊师重道才能真正学到老师要传授的道理。
先生之德行功业,如《诗经》所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今生有幸能在先生教导下做人为学,十分幸运,虽不一定能到达楼先生的高度和广度,但可以孜孜不倦,推进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这也是每一位楼门弟子的心声。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