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好友赵俊臣从事经济学研究45周年,我很高兴。回顾45年来与赵俊臣的学术交流,我的心情就像滇池的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静;几十年经济学研究的场景就像电影胶片一样一幕一幕在眼前滚动;一场又一场的学术活动就像昨日发生的画面一样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又见到了可亲可敬赵俊臣同志。
一、尊师益友的学者风范和引领培养年青人的教师精神
我1983年在《经济问题探索》编辑部认识了张怀渝,后张怀渝调入省社科院,介绍我认识了赵俊臣。1985年,我参加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袁德政、赵俊臣主持的农村经济研究,从那时到2003年从未间断,时间长达18年,其间,与袁德政只认识,为进行学术交流,与赵俊臣则关系密切,经常进行学术交流,主要是赵俊臣指导我学写论文,参与他主持的课题研究和他主编的书的写作。在几十年的交往中,我最感动的是三件事:一件事是赵俊臣同志对张怀渝同志的尊重。我多次看到赵俊臣给张怀渝让路、引路、搬桌子挪凳子、倒茶送水。虽然他们是同事,但赵俊臣留给我的印象是非常尊重张怀渝,好像张怀渝是赵俊臣的上级、师长和恩师一样。因为我尊重张怀渝的缘故,赵俊臣尊重张怀渝,就给我很好的印象,觉得赵俊臣是一个好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尊师益友的学者。另一件事,张怀渝经济学奖我是评委之一,赵俊臣是评委兼秘书长。我看赵俊臣对张怀渝经济学奖很重视,他几次强调张怀渝经济学奖要奖励年青人,要通过张怀渝经济学奖注重引领和培养年青一代的经济学者,使经济学研究后继有人,使张怀渝精神发扬光大。赵俊臣对每一篇报送来的参评论文雨著作,都认真阅读,仔细评点每一篇作品,讲解作品的要点和能否奖励的理由,几乎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年青经济学者的关怀、支持和帮助,充满了对年青学者的期待。对经济学研究未来的期待。
第三件事是他主持撰写并主编《云南当代经济学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底版。人们都说文人相轻,赵俊臣却是文人相重,尊师益友,希望云南有更多的当代经济学者,展示了赵俊臣作为当代学者的宽广胸怀和尊重人才的师者风范。该书按出生年龄收入了杨正南、赵崇陵、夏一成、李楠、朱应庚、彭体全、李珪、陈年榜、刘云龙、刘玉珂、董孟雄、段家陵、汤国辉、陈士奎、李乔年、张怀渝、袁德政、吴健安、潘振雄、毕道霖、丁峙、李启佑、叶才权、张淑静、王若、莫国强、王仁学、胡桐元、王永滇、郑幼炯、徐敬君、袁明祥、汤国彦、文传洋等34位云南当代经济学者的传奇与主要经济学观点,塑立起了云南当代经济学者群体纪念碑,唯独没有编入赵俊臣自己。为别人立传,自己无传,这就是学者的风范。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所长李京文,原国家计委顾问咨询组成员田光,中共云南省委时任书记普朝柱、时任省长和志强,时任省委副书记尹俊、时任省政协主席刘树生,分别为本书题字,肯定这些学者理论联系实际,探索云南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赞扬本书群英荟萃,百家争鸣,尊重知识,尊重人人才,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为富民兴滇振兴中华服务的精神;祝贺《云南当代经济学者》出版,民族之精神,国家之希望;鼓励云南经济学者积极探索,造福人类。由此可见,赵俊臣做了一件多么好的群星耀云南的好事。赵俊臣在本书后记中说:“云南经济学者的建树,体现在他们独到的经济学观点上。”“现在,我们重温这些观点,不能不对在云南这块土地上苦苦追求真理的老一辈经济学者肃然起敬!至于他们对中青年学者的传授、指导、教诲与扶持,也正是中青年学者成长所必须的外在条件。”更难能可贵的是,赵俊臣没有收取入选经济学者任何费用,书前面还附有34位经济学者的彩色照片,可以一睹他们当年的风采。可以断定,后人研究这一段云南乃至全国经济思想史,这本书是难得的全面准确的原始史料。当年有个云南经济学会经常召开各种理论研讨会,他们中的朱应庚、张怀渝、彭体全、胡桐元、徐敬君、郑幼炯、毕道霖、张淑静等都是活跃人物,给我留下了至今难忘的美好印象,至今仍是我敬重的经济学家。
二、经济研究的政治方向和服务省委省政府共作大局的治学之道
赵俊臣研究经济学,不是故纸堆里的演绎经济学,而是研究现实问题的政治经济学。不是批判性的理论经济学,而是建设性的为省委省政府经济决策的服务的应用经济学。45年来,赵俊臣十分关注云南经济发展中的重点与难题,认真研究发展的现状特点,省里决策的方案选择、成效得失,这样的研究也被称作智库研究,体现出时代的大方向和精神,容易出成果,观点与建议也容易为决策部门所接受采纳,科研成果发挥的作用也更大。赵俊臣已退休多年,至今我仍然看到他和他的合作者的研究报告被省委省政府领导所批示,进入了决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我曾在省政府法制局工作,多次听省政府领导说过,需要经济学家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报告,参与党和政府的民主化决策和科学化决策。赵俊臣把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研究,作为学者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的行为,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而且利用曾经担任研究所所长和党支部书记的职责,要求全所学者以高度的责任心看待这项工作,要抓住省委省政府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立项,调研要深入、全面、准确,研究报告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有自己的新见解,才能呈送省委省政府领导参阅,才能把经济学家享有的民主权力行使好。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赵俊臣及其研究所的成果成为省级科研单位进入决策最多的智库单位之一。据统计仅赵俊臣一人的成果就先后被省领导批示的65件。如该所青年学着赵鸭桥、吴璟撰写的《对昭通民间高利贷猖獗活动的调查与思考》,时任省长和志强1997年8月27日批示“此材料很好。请学仁同志及农村工作部、扶贫办阅。也请人行倪行长一阅。把小额信贷抓好,已势在必行。”又如青年学者乔召旗的《昭通马南乡迁出户返流调查报告》,2004年1月21日,时任省委副书记王学仁批示:“调查报告所反映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吸取深刻的教训。”云南省扶贫办为此取消了跨地州搬迁扶贫开发项目。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
赵俊臣研究经济学给我印象最深的之一就是研究农村经济,总是从具体的事实出发,根据现实经济生活、经济工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展开研究。例如,在1984年到1990年间,我跟随赵俊臣研究的经济问题主要是云南粮食调拨问题及全省粮食的供求平衡问题,农产品价格问题,工农产品交换剪刀差问题,农村商业结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型问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问题,农村妇女地位提高与作用发挥问题,等。受赵俊臣研究经济学方法的影响,后来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班选择课程中,就选择了农村经济。虽然我一生对农村经济没有什么惊人的成果,但赵俊臣从具体事实具体问题出发的研究方法和治学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念念不忘,并且养成了从具体现实出发研究问题的习惯。现在看来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在20世纪80年代,非常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隐瞒事实,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意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农村经济问题。后来我跟随赵俊臣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开发与治理问题,这么大的问题,仍然采用从具体问题出发研究问题的思路从河流的具体位置、水量、流向、水文地理开始,研究到生产力要素、产业结构、劳动力配置、投入产出、经济效益等具体问题,最终取得了符合实际的研究成果。现在看起来,从具体事实出发研究经济学,是一种良好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也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主管符合客管、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治学态度和学术品格。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赵俊臣很谦虚谨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来不会先入为主,自作聪明,从不会说自己早已知道,是先知先觉者。二是赵俊臣有个习惯,从不夸夸其谈,凡事先听别人的意见,他主编的书和负责的课题,非常尊重别人的意见,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浓厚。三是由于从具体问题入手赵俊臣的发言、文章著作都很接地气,不拼凑概念,通俗易读,他研究的工农产品剪刀差,农林经济学,农村妇女都听得懂。四是他的研究结论都有根有据,那些没有根据、不可靠、不充分的材料及没有把握结论建议从不发表、不上报,因此他的建议很容易被采纳。五是赵俊臣的研究报告、建议从来不脱离实际,也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灵活运用的方法,所以很受决策者关注。
在农村调查中,赵俊臣特别注意区分不同人群的意见,例如,调查者询问同一个问题,县乡干部、村干部、富裕农户和贫困农户的意见就很不同。他曾批评过,许多人容易混淆农民和农村干部的立场、看法与诉求有很大不同的事实,误认为农村干部的看法就是村民的看法。他曾经在多篇文章中指出过相当多的自然保护区规划人员下乡征求对保护区划界的意见,只听取个别县、乡、村干部的意见,并没有一家一户的征求意见,其结果把许多农户的承包地、责任山、自留山划了进去,多数的没有签订协议,更没有给予补偿,从而造成保护区与村民的矛盾冲突。更进一步了解发现,这些规划人员也有苦衷,规划任务中下乡调研经费预算不多,不能保证听取所有村民意见,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现象在其它农村调研时也经常出现。更为严重的是,许多调研报告的结论中并没有数量分析,把少数人甚至一两个人的意见当成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以偏概全的结果往往是误导决策。更不能容忍的是有的学者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到农民头上;为了让农民们同意他们的观点,往往采用诱导式调研方法,被调研者不得不猜其意图“顺杆爬”。赵俊臣指出的这些作法,老实说带有普遍性,值得我们每一个学者调研时注意。
四、关注贫困地区的穷人的温饱问题,既动口动笔又动手试验的实践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
谈到赵俊臣的学术研究,最感动的是始终把贫困与反贫困作为研究方向之一。早在1987年国家确定扶贫次年,赵俊臣当时任云南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具体组织对云南41个贫困县近千万人脱贫攻坚的研究,我是参与者之一。最后形成了郭正秉、袁德政、赵俊臣主编的《云南省41个贫困县脱贫致富战略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第一版。我接触的主编人是赵俊臣,主要参与贫困状况分析、扶贫资金的使用分析、贫困地区的宗教问题分析、贫困地区农村群众性问题处理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在这两年的时间里,赵俊臣对尚未解决温饱的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北、滇西南开发落后地区的分析阐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赵俊臣不是从道德上、心理上、救济上、同情上来研究贫困问题,而是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生产力状况、资金投入、科技扶贫、“星火计划”、教育发展、企业培育、劳动力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和谐稳定等多角度研究贫困县的温饱问题,进行全方位、立体性的研究,成为有云南特色的扶贫经济学。字里行间,言语形态都充满了人民情怀,体现着用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10年后的1997年3月21—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中心,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云南省社会院、云南人民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昆明召开“全国扶贫攻坚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由云南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具体承办。会议受到论文100多篇,会后经专家评审,将优秀论文80篇汇编成《中国扶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赵俊臣主编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其中收入赵俊臣撰写的《关于2000年打赢扶贫攻坚战战略与策略调整的建议报告》《论扶贫到户》《云南扶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三篇。由此可见,赵俊臣致力于扶贫问题的经济学研究持续达10年之久,励精图治、久久为功,从云南扶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上升到中国扶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成为扶贫经济学研究的大家。在云南、中国的扶贫理论宝库中,《云南省41个贫困县脱贫致富战略研究》和《中国扶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的价值是永存的,赵俊臣用笔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高尚的。
赵俊臣在贫困研究中,较早发现扶贫资源到不了真正的贫困户问题,先后发表《扶贫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以贫困农户为扶持对象的扶贫项目的理论总结》(首发:云南经济研究1996年增刊第1期)、《论扶贫到户》(首发:云南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论中国农村扶贫对象的瞄准》(首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2007-02-08)、《再论扶贫到户》(首发:中国改革论坛2007-09-12)等,疾呼警惕贫困村强势人群“抢占扶贫资源”问题。热别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从事的农村发展项目中,试验把扶贫资源送达贫困的方法。例如他所在的研究所和云南省林业厅长江防护林办公室联合实施的国际基金会援助的云南社会林业项目,他设计策划于1996年在昭通乐德古村,学习借鉴国际小母牛的经验,由赵鸭桥具体操作实施了以解决最贫困农户温饱为目标的实物信贷试验,即将增产粮食的良种、化肥、农膜贷给最贫困农户,农户待收获后用增产的粮食归还;具体由农户自己选出的农户协会操作。这一作法的贡献,在于解决了贫困农户家庭增收缺贷款、还贷困难和运作成本高的问题。
要从制度上机制上真正解决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赵俊臣和他的团队又组织进行了艰巨的探索。2000年,他在申请成功并主持的全球环境基金援助中国的第一个中型农村发展项目中,设计试验了政府把扶贫款投入贫困村、贫困村民自己所有、自己选举工作人员按国际小额信贷模式运作、村民自己受益的贫困村基金,获得成功;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作为经济学家,赵俊臣组织撰写了理论概括,发现并证实了四个创新理论观点:一是贫困农民有巨大的金融贷款需求和意识,而不是学界流传的“农村农民金融抑制”、“不愿意贷款”;二是农村金融可以有较高的利润空间的新命题,不同意学界关于“农村金融利润低下”的流行命题;三是贫困农民会运作金融,而不是金融部门所认为的“农民素质低”、“不会运作金融”;四是贫困农民信用度在当时中国国内最高,而不是社会上流传的“农民不讲信用”等。赵俊臣及团队这种一边试验一边总结的研究,在中国学界还是很少见。他们的文章先后发表在:赵俊臣:社区村民共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模式创新——以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赵俊臣、宣宜:贫困农户为什么欢迎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红旗文稿2004年第23期),赵俊臣、乔召旗:西部农村基层新型社区组织的经济学思考(林业经济2006年第9期),宋媛:社区保护与发展基金(绿色中国2004年第10期),程勤:社区村民保护生物多样性模式探索——YUEP项目村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经验分析(生态经济2007年第5)。可喜的是,贫困村基金这一扶贫到户模式终于在2006年后被国家财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推广。
五、生态经济学的前瞻性研究和中华美学精神的运用
在赵俊臣的经济学研究中,他对生态经济学的研究,一直引起我的注意。1995年5月,赵俊臣等人编著的《云南省哀牢山森林土地持续管理研究》由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采用实地调查法,在调查研究森林、土地资源开发、管理现状等基础上,从环境与生态、文化与生态、经济与生态、人口与生态的关系上研究生态人类学、生态经济学,把哀牢山地区的森林土地持续管理研究上升到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并强调说明:“森林生态经济学的可控制性原理认为,森林生态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它能够解决人类社会对森林的需要与森林生态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变森林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即在优化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过程中,不断地解决人类社会对森林的需要与森林生态系统供给矛盾,推动林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获得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效益。因此,森林与土地的保护与利用、开发,完全可以做到和谐与统一。”这些话说得多好啊,这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云南建设”、生态文明思想最具有前瞻性的解说,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和预见性。2001年11月,赵俊臣、齐康、李维长主编的《云南省林业生态保护机制与替代产业研究》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书中赵俊臣执笔写的《云南省林业生态保护机制与替代产业发展研究总体报告》、《云南省林业替代产业发展研究咨询报告》、《昆明市松花坝水资源保护区生态保护机制调研报告》、《云南省园艺资源开发研究》等我反复阅读,体会其中的学术观点,很受启发。
例如,他提出的合理利用生态公益林,设立“云南生态保护基金”,对云南林业生态进行保险;建立“公司+基地+农户”林业替代产业发展模式、推广思茅咖啡依托跨国公司模式;实施林产业产品品牌战略,加快集团化、规模化、产业发展等,至今仍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特别是赵俊臣用中华美学的观点、以欣赏的态度、以美学品鉴的方法叙述松花坝水源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园艺观赏业发展,字里行间到处充满着环境赏心悦目、经济效益客观的精气神,学术研究展现出云岭大地春常在、祖国边境花盛开的美好前景。这就是赵俊臣生态经济学的学者胸怀、人生境界和学术品格。也是我个人最敬重赵俊臣的地方:愿生活更美好!愿人民幸福安康!
在庆祝赵俊臣从事经济学研究45周年之际,我们回想起他尊师益友、培养青年经济学者的导师精神;回想起他理论联系实际,为政府决策咨询服务,具有实用性、持续性、恒久性、建设性的学术成果;回想起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研究经历;回想起他用手中的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和学术品格,他务实的研究品格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一直贯穿其中,愿赵俊臣的学术品格和研究精神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