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出席“中国农大-腾讯为村乡村CEO计划”(二期)沙龙活动暨共富乡村共创可持续沙龙(第六期),解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系统阐述了应当且必须与时俱进地领悟和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需要振兴的三个乡村特有功能以及乡村产业振兴的四类模式。以下为讲话内容摘编。
和大家交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今天围绕这个主题,主要想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应当且必须与时俱进地领悟和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6年来,各地在乡村振兴上都迈出了新的步伐,整个乡村振兴也有了一个比较好的态势。乡村振兴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实际上的结果,也在各地,实现了明显的进展,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就是这6年来,我们也能深深地感受到国内外的形势和环境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
结合这两方面的情况,结合实际的情况,乡村振兴有了一些新的要求和新的内容。
理解乡村振兴要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我们实际情况的发展,根据我们所处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去领悟乡村振兴的新内容、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一个不平衡,是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发展的不充分,最大的一个不充分,是乡村发展的不充分。
解决好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紧紧扭住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为整体上解决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奠定比较好的基础。
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方针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基本目标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总要求就是大家熟知的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其中有一节就是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且提出了一个以前没有提的新目标和要求,就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这个新目标新要求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和针对性,我们在2018年到2019年,就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很深刻的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这是我们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乡村振兴中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一把钥匙。
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不仅对国内讲清楚了中国式现代化,还向全世界宣誓中国式现代是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我们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但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农业强国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间是什么关系?可以发现,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他们的国力强大,都是和他们粮食生产能力强关联在一起的,他们的粮食自给率超过100%,甚至超过200%。
我们现在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粮食安全是很重要的一条。我国粮食连续十九年丰收,总产量达到6.8亿多吨,但也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每年平均需要进口1.5亿吨粮食,20%以上的粮食要靠国际市场。
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只有粮食安全有完全的保障,我国应变局开新局才有足够的底气和定力。
我国有14亿人口,如果主要依赖国际市场供应粮食,一旦面临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没有人可以养得起中国,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才有完全的保障、完全的安全,所以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所以,理解乡村振兴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让农民群众过上好的生活,另一方面是乡村要承担起国家赋予的重任,确保国家安全。这两者必须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
大家看我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在总则的第三条讲得很清楚,要充分发挥乡村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
这里强调乡村所具有的特有功能,这种功能不仅是乡村自己所需要的,而且是城市发展也不可或缺的,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能离开的功能。
我们讲城市有城市的功能,乡村有乡村的功能。
现代世界、现代社会的城市,功能主要在于集聚和创新,集聚来自各方面的人才、技术、资金,在高度集聚的基础上,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创新,带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是城市的功能。
乡村的特有功能,更多的在于守护和传承,守护农业的基础,牢牢守住农业的资产和土地,我国提出“藏粮于地”,如果地都没有了,还藏什么粮;守护青山绿水、生态环境,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功能只有乡村才有。
讲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的特有功能,人类社会无论怎么发展,在我们看得见的未来,只有农村具备这样的功能。城市离不开粮食安全、农产品供给,国家也离不开,所以城市越发达,人口越多,越需要农村有强大的农产品供应能力。
讲生态保护的特有功能,打开我国地图,真正的城市只占不到国土总面积的5%,而95%都是广袤的乡村,城市主要是绿化美化,谈保护生态,保护绿水青山,保护山水林田湖,主要的职责在乡村。
讲传统文化,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是从土里、从乡村生长出来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一定在乡村,中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脉,只有农村的文明才是纯粹的文明,城市文明是融合的文明、交融的文化,纯粹的文明只有在乡村生长出来。
所以说,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振兴它的功能,而我们说乡村不灭,只要有人类社会,它就一定有城市,也有乡村,因此乡村是不灭的。乡村不灭的价值,就因为乡村有特殊的功能,如果它的功能被城市取代了,那可以不要乡村了,正在于这些功能是不可能被城市取代,所以乡村有永久的价值。
第三个问题,产业振兴、产业兴旺如何推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推进乡村振兴6年时间里,各地做出很多探索,可以从中抽象出一些基本概念。
乡村产业怎么做,我个人认为,乡村产业,必须以农为本。乡村振兴从它的功能来讲,首先必须是发展农业,如果没有农业这个根底,不从这个根底上长出其他产业,这个产业就没有必要到乡村去做。既然要在乡村发展产业,要让产业逐步发展和壮大,就必须从乡村的特性和功能出发,在这个基础上思考产业兴旺。
根据各地各类产业发展实践,我总结大概有四种产业振兴的路径。
第一种是延伸式。
以农业为本,生产出农产品,就要让产业能够增值,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所采取的基本方式就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定要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个村庄,想仅靠自己村庄生产的农产品占领市场,是做不到的,没有相当大的规模和产量,发展农产品加工,是很难打开市场、占领市场的。
比如,从供给端看,在粮食主产区,生产面粉、面条、方便面的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讲,一两个县的小麦产量满足不了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量。
比如,从需求端看,采购方首先会问供应方,可以供应的产量是多少,可以持续多长时间稳定供应。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走延伸式的产业振兴路径,一定要和周围的乡村,甚至大规模的跨区域的乡村,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形成规模。
第二种是嵌入式。
现在有很多做法,拿最现代的理念和技术嵌入到传统农业的经营过程中去,信息化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嵌入。
我国的四化发展区别于西方的四化发展,西方的四化发展是串联式,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顺序推进,最后才有信息化,信息化进入到实际广泛应用,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信息化开始的那个时间,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迈向中期,城镇化则刚刚开始起步,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没有开始,因此,我国的四化发展是并联式,是叠加式的发展。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无限的创新机会,可以把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直接嵌入到最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去。去年底,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接近73%。大家在电视里经常看到,到田间地头也可以看到,新农人操作无人机,在喷洒农药和化肥,这让小麦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很值得关注的是,这97%不是家家户户买了农机,而是打一个电话购买服务就可以。
无论是农业社会化服务,还是电商、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都是拿现在掌握的最先进的生产理念或生产技术,直接嵌入到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成效、创新的效果。
第三种是替代式。
我们过去强调土地流转,推进集中规模经营,今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土地流转总面积在5.5亿亩左右,相当于全部农民承包地的三分之一,但到这个规模就基本上进展很慢了。
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对很多农民来说,感觉把土地放在自己手里,对自身的生存保障更有效,所以我就不再流转出去,放在自己手里,虽然有点损失,但可以从别的地方获得收入。二是,土地租金持续上涨,华北和东北种粮食的地,一亩地流转租金超过1000元,这么高的租金,流转土地的人,赚钱的空间很有限,流转的动力也就没有了。
那么,为什么土地流转规模没有上涨,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并没有降下来?
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民自发创造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并且大面积地推广。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的土地面积是19亿亩次,耕种收等都分别算一次,我们匡算,大概是4亿多亩—5亿多亩的耕地面积,覆盖服务的农户有8900万户,而流转土地的农户是7000多万户,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已经比土地流转所覆盖的农户更多了。
从这个角度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需双方其实是两类主体,可以说是两类经营主体,一类是拥有土地经营权的,最终拥有农产品的权利,另一类是服务主体,主要是为第一类提供托管、代耕等生产服务。
这就很明显,出现了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替代传统农业劳动的这样的一个过程,用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来代替传统的农作方式,而且发展很快。
第四种是溢出式。
水满则溢。乡村旅游就属于这种现象。
乡村旅游发展好的并且有生命力的乡村,成为城里人愿意来的网红打卡点,不仅是一年、两年有城里人愿意来,而且持续地都有游客来。这个地方的乡村旅游效益,一定是建设农民宜居宜业和美家园的溢出效应。
如果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当地农民,只是打造成橱窗、盆景,为了让外地人来看和玩,让上级领导来表扬,不是基于农民家园产出乡村旅游溢出效应,它的生命力就很有限,很难长远吸引城里人,乡村建设也花不起这样的代价。
我看过的村庄中,有一些存在这样的现象,在村庄里到处是民宿不假,但从村头走到村尾,没有一个是本村人,都是租给城里人来经营,农民不在这个村庄,这个村庄的内在和根本就没有了,时间一长,这个地方就没有生命力了,大家也不愿意去了。
文化上的事情,乡村旅游也是文化,一定是农业农村自身发展的一种溢出效应,如果单做一个,一定只是橱窗和盆景,一定没有多大的生命力,更不可能是各地都发展的。
我国50多万个行政村,包括了两三百万个农村居民点,首先要清晰认识到,不是说每个村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对有资源条件的村庄,要进行系统的规划,要让农民在里面继续生产生活,成为一个中国农耕文化活着的村庄,才可能持续产生乡村旅游的溢出效应。
这就是溢出式。
一个乡村到底适合什么产业振兴路径,这四种路径是抽象出来的基本概念。在实际发展中,只能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所在村庄和区域,有什么资源和禀赋,在这个基础上去发展,但要把握一个原则,我认为,这个原则就是以农为本,通过延伸、嵌入、替代、溢出这四种路径,找到适合自身产业发展的位置。
这是我今天讲的三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