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嘉伊:“一带一路”传播塑造国际舆论新版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4531 次 更新时间:2023-10-26 21:43

进入专题: 一带一路   国际舆论  

景嘉伊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强劲动力,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同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带一路”建设也相应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关键时期。近年来,诸多事项已充分说明,国际社会对同一概念的指涉、标准的界定、是非的裁量,有着高度地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博弈趋势。为此,在“一带一路”逐步从“大写意”谋篇布局转向“工笔画”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征程中,更要加强全球舆情研判,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提供助力。

整体态势

站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本文对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0余种英文信息资源进行大数据分析,回溯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形成的全球舆论版图。在英文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中,前百项涉华信息源中有67家来自西方国家,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数量最多的非西方涉华信息源,《中国日报》、新华社、《南华早报》、《外交事务》杂志、《印度时报》是新闻发布量最大的五家媒体。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提出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经多年布局,以中国日报社、新华社、环球时报社等为代表的媒体已成为讲好真实、立体、全面“一带一路”故事的主阵地和压舱石,国际传播数据表现亮眼。

议题分布上,中国对外关系成为国际舆论场首要关注点。该议题占发布总量的近1/5,主要围绕基于“一带一路”的中国主场外交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阐释、中外共建成果、中国对国际重大事件表态等内容展开。传统经济议题紧随其后,聚焦“一带一路”建设如何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创新推进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的成效。除此之外,人文交流领域亮点纷呈,科技创新、教育合作、文明互鉴、健康互助、体育赛事报道数量大幅提升,成为民心相通的生动画卷。

传播关系网络凸显多边多元多层合作机理。一方面,加强同国际及地区组织的发展合作规划对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更加规则化、专业化和机制化,促进其转型升级为国际发展议程。欧盟、上海合作组织、东盟、联合国、亚投行、欧亚经济联盟等,已成为多边舞台上与“一带一路”舆论关联度紧密的国际组织。另一方面,深化“一带一路”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成为同共建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共同责任体的有效路径。在双边舆情网络中,尽管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依然是“一带一路”国际议程的主要外塑力,但巴基斯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尼泊尔等新兴国家舆情热度提升,有望成为优化“一带一路”全球传播版图的有力支点。

传播特征

经过十年的布局与深拓,“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矩阵初现规模,国际社会认知、认同、认可度不断增强,为新时期推动高质量共建奠定了良好民意基础。

其一表现为“升温”,国际舆论场对华好感度不断攀升。一是因为我国主场外交和元首外交频频出圈,政治影响力不断攀升,“合作”“共赢”“互信”成为全球舆论图谱中的高频关键词,正面涉华报道比例有所上涨。二是因为我国在新冠疫情后经济发展的引擎动力不减,多家国际组织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跨国公司高管频掀“访华潮”,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相继举办,成为提振外部舆论信心的标杆事件。三是随着我国文明影响力不断提升,“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中国—中亚峰会召开、促和沙伊会谈赢得口碑,中国正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包容开放的表率。

其二表现为“拓圈”,国际友华舆论力量不断壮大。从宏观层面看,“一带一路”蓬勃发展意味着南南合作平台拓展,维护世界和平力量增强,世界正义阵线扩大,因此,吸引了以沙特阿拉伯、埃及、阿联酋、阿根廷、伊朗、埃塞俄比亚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自发加入。它们积极帮助传递中国声音,破解西方话语陷阱,在全球形成了广泛的知华友华“回声室”效应。从微观层面看,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使越来越多中外社会力量参与到传播进程中,官方和民间、国内和国外、机构和个人、传统和社交媒体分而说之、合而塑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图景正徐徐展开。

其三表现为“共鸣”,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三大全球倡议”引领国际传播成效显著。当前,在国际舆论场,“一带一路”与“和平”“繁荣”“开放”“绿色”“创新”“文明”等复杂议题紧密关联,因此,亟须开发新的传播议程框架,有助于释疑增信。

未来趋势

要重视加强基于“一带一路”的国际话语权研究。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新殖民主义论”“债务陷阱论”“地缘博弈论”“产能污染论”“规则替代论”等西方国家污名化、妖魔化中国的论调,都不约而同地歪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其形成的舆论场域和话语框架,对“一带一路”在全球其他地区的落地推进产生了负面外溢效应。我国对于该情况下的传播图谱、舆情特征、演进机制、政治经济文明等深层原因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通过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国际上形成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的强大舆论共识。为此,如何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就成为下一步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

要持续探索精准提升“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效能。“一带一路”建设所涉地域广阔,包含“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不同重点方向。仅“六廊”而言,就已经囊括了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不同路线。受历史与现实、内部与外部、主观与客观等特定条件影响,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政治体制、文化宗教、社会习俗差别很大,同一国家内部不同人群的宗教、党派、阶层、年龄、受教育水平不同,其认知程度也不尽相同,舆情特征也不能一概而论。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精准的外部舆情支撑,必须及时跟进国际发展动态,在多学科的知识框架下,采用全球化、区域化和分众化表达,实现“一国一策”“一文明一策”乃至“一群一策”的差异化策略。

要借力“一带一路”打造凝聚全球情感共鸣的民心相通平台。舆情是作为主体的民众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对作为客体的社会各类组织及其行为结果产生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简单来说,舆情就是民意和民心所指。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除了让发展成果惠及共建国家,还要以此为物质载体,让人文风貌相伴走进人心,成为中华文明在海外的生动载体,这也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本质内核。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与共建国家文化传统具有许多共通之处,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与影响力、强化中国故事普遍性与共通性的有利契机。为此,新时代在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更要深化文明互学互鉴的软实力布局,深入开展科教文卫体媒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高层专家学者、妇女、青年、华人华侨等群体交流,推动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流程、效果研究”(22ZDA08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进入专题: 一带一路   国际舆论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687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