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阳 吴凡:中国全球安全治理观引领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741 次 更新时间:2023-08-24 21:30

进入专题: 人类安全共同体   全球安全治理  

陈向阳   吴凡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国家安全观、全球安全倡议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倡议,形成了系统完备、内涵丰富的新时代全球安全治理观,为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机制、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提供了中国智慧。新时代全球安全治理观强调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持久安全,将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促进全球共同繁荣、增进国际包容互鉴作出重要贡献,必将引领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全球安全形势,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维护国际共同安全与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的高度,提出一系列全球安全治理重要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安全治理观。新时代中国的全球安全治理观不断发展、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彰显中国国家安全思想的先进性优越性和对外工作的主动性引领性。

一、中国全球安全治理观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外部安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大国地缘竞争加剧,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凸显,各种“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此起彼伏,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剧,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安全治理亟待加强、亟待正确理念的引领。

(一)从世界看

一是全球性安全问题交织联动。随着安全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复杂交织,全球安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加重,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峻的综合性挑战。一方面,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与热点问题频发,在加剧地区动荡不安的同时,衍生出一系列非传统安全问题。近年来,地区冲突时有发生,多国政局动荡,传统安全风险居高不下。2022年,乌克兰危机的发生堪称冷战结束以来欧洲爆发的最大规模战争,由此引发的外溢效应导致全球粮食、能源等非传统安全危机愈演愈烈,严重影响疫情后的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同年,日本政府决定于2023年春夏期间向海洋排放福岛核电站核污水,这严重危害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侵害周边国家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一些新型非传统安全挑战跃升为影响人类安全的重大威胁,并在特定条件下易被政治化、军事化,成为一些西方国家操弄地缘政治竞争的工具。例如,新冠疫情给全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截至2023年4月,全球共有约689万人死于新冠疫情。与此同时,疫情导致世界经济结构失衡进一步加剧,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安全风险急剧攀升,全球经济复苏难度增高。个别西方大国将病毒溯源政治化,借机抹黑攻击中国,企图掩盖其国内抗疫不力的事实。2023年,乌克兰危机仍在持续,大国地缘竞争愈演愈烈,国际合作与大国互信备受侵蚀,和平赤字、安全赤字有增无减,全球安全治理难度继续增大。

二是国际安全公共产品供给缺失。当前全球安全困境主要源于国际安全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加剧,造成全球安全治理效率低下。一方面,国际安全公共产品的霸权供给模式造成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在现行国际秩序下,美国作为霸权供给模式的唯一主体,在国际安全公共产品的提供中,将其视为攫取霸权利益的工具,目的是捍卫自身霸权地位。自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将国家安全优先事项调整为大国竞争,奉行“美国优先”,接连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伊朗核协议》《全球移民协议》等多边条约,体现了美国供给国际安全公共产品能力与意愿的下降。拜登政府上任以来,美国极力修复与盟友的关系,大搞集团政治,导致其提供的国际安全公共产品“私物化”走势明显加重,以奥库斯(AUKUS)、“四方安全对话”(QUAD)等为代表的“小圈子”安全合作机制显著增加。美国将全球安全治理“集团化”“私物化”的做法将严重破坏全球和地区安全合作共识,促使国际安全公共产品的供求关系走向失衡。另一方面,国际安全公共产品的制度供给模式也存在效率问题。尽管联合国安理会就乌克兰危机中的涉核问题、人道主义问题等召开多次会议,但危机仍在持续。美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非但没有为解决乌克兰危机提供和平方案,反而力挺北约东扩,扶植混合代理人战争,拉拢胁迫盟友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导致国际安全公共产品的霸权供给模式对制度供给模式造成了严重冲击,凸显了制度供给模式在高敏感政治安全问题上存在公平与效率危机。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用“金德尔伯格陷阱”解释当前中美权力转移可能引发的全球治理危机,认为中国崛起以后不愿承担美国无力负责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但中国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积极进取、主动担当,提供了一系列国际安全公共产品,为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从中国看

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不仅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而且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推动中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但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的不断提升,西方国家蓄意炒作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组建反华“小圈子”,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发展。中国亟须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促使其更加公平正义,为中国式现代化塑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意愿不断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优化外交总体布局,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从理念、机制和行动上不断提升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意愿,这是新时代中国全球安全治理观的内生动力。2023年4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闭幕式时指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就是希望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十年来,中国的建交国总数从172个增加到182个,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的数量从41对增加到113对,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愈发紧密。在全球安全治理领域,中国始终支持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联合国维和行动,坚决落实《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支持联合国在全球安全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倡导推动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倡导各方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在乌克兰危机上,中国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在中东问题上,中方先后提出关于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四点主张、落实巴勒斯坦问题“两国方案”的三点思路,为促进中东安全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在上合组织、澜湄合作等地区安全合作中扮演更重要角色,针对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问题加强双多边执法安全合作。此外,在网空安全、生物安全、人工智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深海安全、极地安全、太空安全等新型非传统安全的治理上,中国同样为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赢得广泛赞誉,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二、中国全球安全治理观的创新发展

中国的全球安全治理观是新时代国家安全与外交思想的系统集成,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发展。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了全球安全治理观的重要地位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兼顾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上,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个坚持”,其中第八个就是“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高举合作、创新、法治、共赢的旗帜,推动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国家安全工作,同时提出“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和“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因此,中国的全球安全治理观可视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对外呈现,既是中国维护自身安全的需要,也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树立了全球安全治理观的价值取向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面向国际社会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共创人类美好未来提供了中国方案。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又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体系五个方面系统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从现实角度系统勾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系统解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进一步阐明了新征程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精神实质和实现路径,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突破了“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胸怀天下的使命担当。十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多边和双边领域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开展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价值导向。在双边关系上,中国同巴基斯坦、老挝、柬埔寨等十余个国家就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发表行动计划、联合声明或达成重要共识,共同打造新时代国家关系典范。在多边合作上,中国同近10个地区共同推进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建设,成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携手共进的生动写照。在全球层面上,中国提出了“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重要理念,为全球安全治理增强了共同体意识。

(三)全球安全观和全球治理观构成了全球安全治理观的思想内核

全球安全观和全球治理观共同构成了全球安全治理观的“两大支柱”,从指导思想和实践原则两方面为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指明了路径。一方面,全球安全观来源于“亚洲安全观”,体现了中国立足周边安全和亚洲安全的现实需求。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亚信上海峰会,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从安全主体、安全领域、安全方式、安全目标等四个维度,阐释了亚洲安全观的核心内涵,不仅为亚洲安全指明方向,而且为全球安全指引道路,彰显新时代中国对地区与国际安全的理念引领和大国担当。2017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刑警组织第八十六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不仅将亚洲安全观提升为全球安全观,还提出了“合作、创新、法治、共赢”的全球安全治理理念,强调以合作谋安全、谋稳定,以安全促和平、促发展。全球安全观不仅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写入《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表明新时代中国以全球安全观指引全球安全治理。

另一方面,全球治理观来源于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经验。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指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2015年10月,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强调“加强国际社会应对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防范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战的能力。”这不仅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观的形成,也为运用全球治理观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可行思路。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从坚持国际公平正义、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高度,为全球安全治理明确了指导原则。

(四)全球安全倡议明晰了全球安全治理观的实践路径

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是中国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2023年2月,中国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明确了落实全球安全倡议的20个重点合作方向和5个合作平台机制,指明了全球安全治理的实践路径。全球安全倡议以坚持全球安全观为理念引领,倡导只有基于道义和正确理念的安全,才是真正持久的安全;以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为基本前提,推动各国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以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根本遵循,呼吁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权威及其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主要平台地位;以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为重要原则,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以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为必由之路,鼓励冲突各方以对话建互信、解纷争、促安全;以坚持统筹维护传统和非传统安全为应有之义,倡导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完善规则,寻求维护全球安全的长远之道。全球安全倡议是开展全球安全治理的科学指南,体现了中国对国际安全话语权的开拓进取。

三、中国全球安全治理观的核心内涵

中国的全球安全治理观植根于中华传统和合文化,发展于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推进大国外交的实践探索,强调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持久安全。

(一)以人为本

新时代中国的全球安全治理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倡导世界各国开展全球安全治理实践中,要统筹传统与非传统领域安全治理,心系人类共同利益、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安全。首先,要关注人类对和平的渴望。人类的发展史无不伴随着战争的硝烟,新世纪以来,伊拉克战争、纳卡冲突、乌克兰危机等战争和冲突不断,给人类的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一方面,任何有益于解决冲突和化解危机的方法都应该尝试,应当坚持以政治优先解决问题,而不是付诸武力行动;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热衷于通过战争来维持霸权的做法不仅严重破坏和平,而且注定以失败告终。例如,美国以“反恐”之名发动的战争已造成超过90万人死亡,其中约33.5万人是平民,数百万人受伤,数千万人流离失所,不仅打破了当地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还造成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反而为恐怖主义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绝佳的温床。其次,要关注人类共同的安全挑战。当前,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和多样性更加突出,生物安全、网络安全、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影响人类共同安全的全球性问题交织联动,任何国家的安全短板都会增加外部风险涌入本国的机会和可能,也会积累叠加造成本国的安全风险外溢,各国需要站在维护人类安全的高度上统筹好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最后,要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树立人与自然万物相依共存、和谐相处的观念,共同维护人类的地球家园,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二)公平正义

新时代中国的全球安全治理观坚持公平正义,就是倡导各国在开展全球安全治理实践中,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联合国权威及其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主要平台地位。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次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西方虚伪霸道的“普世价值”的否定和超越。当前,某些西方大国企图维持国际体系主导权,极力维护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这种秩序不过是其大搞“本国例外”和“双重标准”的体现,是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企图用少数国家的“帮规”取代被普遍接受的国际法,本质上是为了维护个别国家的霸权。法国前常驻联合国代表、前驻美大使拉尔·阿劳德指出,“所谓‘基于规则的秩序’实际上就是一种‘西方秩序’,美国和欧洲不公平地主导着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这种秩序并没有建立在平等的国际关系基础上。”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全球安全治理观坚持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准则,坚定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中的发言权,不断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是维护国际秩序与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三)合作共赢

新时代中国的全球安全治理观坚持合作共赢,就是倡导治理主体多方参与、治理手段多方协商、治理平台多方共建、治理成果多方共享,以正确义利观引领全球安全治理实践,向世界传递中国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道义理念。首先,强调治理主体的多方参与,旨在发挥国际社会的共同力量,发挥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社会组织、高校智库等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的各自优势,形成全球安全治理的合力。其次,强调治理手段的多方协商,旨在通过对话协商,不断推进各国安全理念对接,共同研究制定符合大多数国家意愿和诉求的全球安全治理规则,使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再次,强调治理平台的多方共建,旨在利用联合国舞台、双多边机制、对话交流平台,围绕和平与安全问题广泛讨论沟通,提出共同倡议主张,汇聚国际社会应对安全挑战共识。最后,强调治理成果多方共享,旨在以共赢为目的开展全球安全治理实践,让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切实感受到治理成效,更好克服“集体行动困境”和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同时,某一区域安全治理的成功经验、成功模式也可以推广到全球或其他区域,在发挥区域安全治理特殊性的同时,实现区域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同步推进、共同优化。总之,中国的全球安全治理观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各国加强团结、合作应对错综复杂的安全挑战。

(四)持久安全

新时代中国的全球安全治理观强调持久安全,就是要将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同步考量,实现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统筹兼顾、全球发展与全球安全的协调推进。从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关系上看,一方面,自身安全是促进共同安全的前提,也就是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没有中国的安全世界也无法安全;另一方面,共同安全是实现自身安全的条件,意味着世界各国不能将自身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以追求绝对的安全,而要兼顾他国合理安全关切,考虑全球安全大局,以谋求持久安全。从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上看,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对内体现为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对外倡导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安全的统筹考量,是中国进一步承担大国责任的充分体现。

四、中国全球安全治理观的世界意义

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021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倡议”将人类的发展、安全与价值追求融为一体,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和实践路径,是中国为解决全球和平、发展、安全、治理“四大赤字”提供的系统性方案和建设性贡献,将推动全球安全治理观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的重要公共产品。

(一)促进世界和平安宁,推动构建安全不可分割的人类安全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代中国全球安全治理观的指导下,中国已经从全球安全治理的参与者,逐渐成为全球安全治理的引领者,为世界和平安宁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方面,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履行大国责任,参与全球安全治理实践,在国际维和、国际军控、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援助、疫情防控等方面,为国际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特别是,31年来,中国作为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常任理事国和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共派出维和人员5万多人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近30项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力量。另一方面,中国提出了全球安全治理的系统性方案,即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顶层设计、以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为具体目标、以全球安全观为指导思想、以全球安全倡议为实践原则、以《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为具体路径。在该方案引领下,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已经得到8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与支持,并写入多份双边联合声明,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维护人类共同安全的决心与共识。同时,中国提出的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生物安全科学家行为准则天津指南》也将得到更为有效落实。中国的全球安全治理观倡导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就是要以共同安全取代绝对安全、以互利共赢摒弃零和博弈,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

(二)促进全球共同繁荣,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安全的良性互动

全球共同繁荣与发展是实现国际和平与稳定的前提条件,也是新时代中国全球安全治理观统筹全球发展与安全的重要体现。随着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世界经济发展动能明显不足,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愈演愈烈,全球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问题更加突出,经济全球化遭遇强大阻力,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全球发展赤字有增无减。而发展问题往往又是引发安全问题的原发性因素,因此,国际共同安全离不开全球繁荣发展,全球发展治理与全球安全治理要统筹兼顾。近年来,中国相继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就是要创新全球发展理念,分享全球发展经验,开展全球发展合作,共同治理全球发展赤字。“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积极推动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中欧班列的开辟为保障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畅通提供有力支撑,中老铁路、匈塞铁路等重点线路建设进展顺利,有效服务了沿线国家的农业、医疗、减贫事业。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将发展视为推动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共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明确表态支持,近70个国家加入了“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新时代中国的全球安全治理观,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安全的良性互动,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同步推进全球发展共同体和人类安全共同体建设,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共同安全。

(三)促进国际包容互鉴,助力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新时代中国全球安全治理观的核心内涵,倡导世界各国彼此尊重、平等相待、包容互鉴,携手应对人类共同的安全挑战。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主张深入推动文明交流对话、在包容互鉴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目的就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全球文明倡议以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崇高追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各国应当以团结精神和共赢思维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是对部分西方国家打着“民主”的幌子,干扰他国内政、不断挑动分裂、大搞集团对抗、滥施“长臂管辖”等行径的彻底否定。事实一再说明,国际社会的包容互鉴不应以意识形态划线,应当遵循世界各国人民的内心选择。全球安全治理需要世界各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平等参与,在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下走促进人类共同安全的康庄大道,共同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国际合作新篇章。

    进入专题: 人类安全共同体   全球安全治理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安全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563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当代中国与世界》2023年第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