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晨:以文化自信引领中国自主的伦理学知识体系建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936 次 更新时间:2024-01-25 11:33

进入专题: 文化自信   伦理学   自主知识体系  

孙春晨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人类精神世界中,民族和国家的道德文化传统不仅具有强大和持久的力量,被视为人类有价值和有意义生活的必要构成部分,而且任何一个社会道德文化的改造和伦理知识的创新,都是依托在道德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完成的。伦理学知识体系是历史生成性产物,它不可能跳脱民族和国家的道德文化传统而先天地形成。因此,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是建构中国自主的伦理学知识体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在坚守文化自信的前提下,中国自主的伦理学知识体系才能得以建构和发展。

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传统的智慧魅力和现代价值

中国自主的伦理学知识体系扎根并生长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伦理传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作为文化基因的这些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厚道德基础。中华文明形成的独特道德文化传统和伦理知识体系、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道德文化生活史,正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中国人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具体展现。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到认同并开花结果,其原因正在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传统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互融通,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自主的伦理学知识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精神文化之基。

道德文化传统的视界虽然带有历史性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德文化传统只是简单地叙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或曾经有过什么,而是意味着道德文化传统对人类现实生活具有重大的奠基意义和借鉴价值。文化自信,不是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绝对认同,也不是一成不变地坚守和保存本土的“固有文化”,更不是奉行“文化封闭主义”,而在于确立并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吸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合理内核。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代表的中国道德文化传统已然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生活中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是当代中国人的道德生活无法抛却或摆脱的文化纽带,是一种“活着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道德文化精神。中国道德文化传统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指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建立良善社会伦理秩序和培育现代人道德品性的精神支撑。

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作为一种历史形成的伦理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之所以能够为世代中国人所广泛接受,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播方式,将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效介入了人们的日常人伦关系,成为人们处理各种社会伦理问题、应对道德生活冲突的基本行为规则。中国道德文化传统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以明德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的道德教化与社会治理和个体道德品性的培育结合起来,达到推进社会和谐友善发展的目的。中国道德文化传统既是一种体现中华民族伦理精神的观念传统,并因其适应时代变迁的持久生命力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国道德文化传统还是一种融入普通人日常道德生活和伦理交往的规范传统,它向当代社会提供了处理日常生活伦理关系和道德冲突、进行道德教育和培育公民道德品性的成功范例。

秉承包容并蓄和自信开放的文化心态

当代中国树立文化自信,既要立足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传统,也要与世界多种文明形态展开广泛交流互鉴。在文化多元性和文明多样性并存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总是在“涵化”的过程中发展的,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发生碰撞与交流。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的主旨讲话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这个倡议表达了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自信开放的文化心态。

建构中国自主的伦理学知识体系,既要传承弘扬本民族的道德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又要倡导和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文化多元性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无限魅力所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既存在差异性,又具有共通性和共享性,人类多样的文明形态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同的文明形态能够也应该交流互鉴,这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主张。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其他样式的文明,都属于全人类文化创造和文明发展的成果。人类多样的文明形态在价值意义上是平等的,它们各有千秋,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文化存在,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和珍惜,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精彩。

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现时代,全人类共同价值旨在构建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目标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些目标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本质要求。当代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活力,不是体现在抛弃旧道德传统、再造新道德传统,而是体现在能否以包容并蓄和自信开放的文化心态与研究态度,吸收并借鉴人类不同文明的发展成果,从而再铸合乎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传统和中国自主的伦理学知识体系。

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伦理之问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伦理学大发展的时代。伦理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思想理论体系,而是在时代生活实践变化中发现新问题、回答新问题,以伦理学理论创新适应时代需要的实践哲学。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现实的伦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和最实际的呼声,它们构成了伦理学理论创新的问题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了诸多国际和国内的现实伦理问题,比如因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导致的“世界怎么了”的问题、各种不确定因素和全球生态危机引发的“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等,涉及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关系与公平正义、国际关系伦理、经济发展与普惠伦理、全球生态文明以及人的生存发展价值等重大伦理问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伦理学研究的角度说,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感国运之变化,应时代之变迁,以立时代潮头之姿态,发时代之伦理先声。

时代的生活实践是伦理学知识体系产生与发展的源泉。生活实践没有止境,伦理学知识体系也将随着生活实践的不断变迁而得以丰富和展开。建构中国自主的伦理学知识体系,要求伦理学工作者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确立阐释和解决时代伦理之问的研究导向,自觉回应和回答源于当代世界和中国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中的重大现实伦理问题,并以此为前提,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新形态,实现伦理学的理论创新和道德生活的实践创新。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中国自主的伦理学知识体系建构是否成功,并不取决于伦理学知识体系构造得多么完备或完整,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伦理学知识体系能否满足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秩序塑造和道德生活善治之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为建构中国自主的伦理学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对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传统的自觉与自信直接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方案,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产物,回答了人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的时代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所孕育的诸多时代伦理主题,需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从前瞻性的战略高度加以研究。针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提出的一系列解决方案与实践蓝图,包含着中国式的伦理思想智慧和道德实践主张,中国式现代化繁荣了世界文明百花园。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话语,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时代性表达,伦理学工作者理应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内蕴的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

 

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名义发表。

原载:《光明日报》2023年5月22日15版

    进入专题: 文化自信   伦理学   自主知识体系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伦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27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