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佛教对经济的看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203 次 更新时间:2023-02-10 00:26

进入专题: 佛学   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  


经济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问。人类的生活运作,总括说来,就是一部经济史。举凡日常的食衣住行育乐,没有一项可以离开经济。经济与民生息息相关,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厚实经济,富国裕民,则慈悲道德也难以获得重视。因此,春秋时代管仲曾说:“仓廪实,知荣辱。”孔子也说:“富而好礼。”佛教则以实际行动来推行各项社会福利事业,例如北魏的僧只粟与僧只户⑴,帮助政府解决了人民的饥馑;南北朝的寺库、唐代三阶教的无尽藏院⑵,以及历代所从事的油坊、当铺、旅店、碾磑⑶业等,都是繁荣经济、便民利国的福利事业。

经济是民生命脉之所系,过去原始佛教的行者虽然不重视经济而轻财富,重清修,追求朴素淡泊的生活,倡导清贫思想,认为简朴才是修行,淡泊才是有道。然而从大乘佛教的经典来看,例如《阿弥陀经》的极乐世界,黄金铺地,宫殿楼阁皆为七宝所成,极尽庄严堂皇,菩萨莫不宝冠顶戴,璎珞披身,富贵无比。因此,修学佛法不一定要以穷苦为清高。佛教鼓励在家信众可以荣华富贵,可以营生聚财,但要积聚有道,要合乎八正道的正业⑷与正命⑸,如《杂阿含经》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只要能将本求利,勤劳赚取,无论是农牧收成,或是经商贸易、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等,都是佛教认可的经济营生。

反之,非法所得的财富,例如:窃取他物、违法贪污、抵赖债物、吞没寄存、欺罔共财、因便侵占、藉势茍得、经营非法、诈骗投机、赌博淫业、放高利贷等,则为佛教所不许。

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佛教并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根据经典记载,佛教的信众中不乏大富长者,如须达长者⑹布施精舍、毗舍佉⑺四事供养⑻等,都受到佛陀的赞美。因此,佛教不能过分倡导贫苦思想,因为朴素淡泊用来自我要求是道德,用来要求别人则为苛刻。

财富有清净的,有染污的;有外在的,有内心的;有一时的,有永久的;有现世的,有来生的;有个人的,有共有的。大乘佛教主张个人可以清茶淡饭,所谓“三衣一钵”⑼、“衣单二斤半”⑽、“头陀十八物”⑾,但是寺院团体不能不要财富。自古寺院建筑,朱檐碧瓦,雕梁画栋,富丽庄严;亭台楼阁、廊院相接,重重叠叠,幽远深邃,因此有谓“佛门净土”,佛门其实就是一个清净庄严的世界,一个安乐富有的世界。

佛教不但重视一时的财富,更重视永久的财富;不但重视现世的财富,更重视来生的财富。佛教认为钱财是五家所共有⑿,钱用了才是自己的,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因此有了财富,还要懂得规划。《阿含经》四句偈云:“一施悲和敬,二储不时需,三分营生业,四分生活用。”布施如播种,要有拔济奉献的精神。布施财富则要不自苦、不自恼、不勉强、不比较、不计较,要能做到随喜、随缘、随分布施,如此才不失布施的真义。

此外,佛教对于经济的观点,首先以“因缘果报”说明财富的获得,应从培福修德、广结善缘而来。因此,寺院经济的管理人要有因果观念与常住观念,例如“有权不可管钱,管钱的没有权”;并且强调“要用智慧庄严世间,而不要用金钱来堆砌”;“要能运用财富,而不为财富所用”;尤其本着六和僧团的精神,重视“利和同均”,十分合乎现代人共有、共荣、共享的观念。这都是佛教经济观的特色。

至于佛教的经济来源,在过去印度佛陀时代提倡供养制度,传到中国,历代禅门提倡农林生产,到了近代太虚大师又再提倡工禅合一,现在则有基金制度;未来,以原始佛教的供养制度,结合农禅、工禅生产而发展出适合现代的经济制度,例如:果菜园林、房租田佃、生产事业、佛书出版、书画流通、佛像法物、法会油香、经忏佛事、餐饮素食、推广社教、弘法赞助、参观门票、慈善服务、安单静养、互助标会、护法委员等,则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金钱是学道的资粮,也是一切佛化事业的基础。佛学院、禅堂、念佛堂、学校、医院、电台、杂志社等,都需要金钱才能推动。所以,金钱并不完全是毒蛇,佛经所谓“净财”、“善财”、“圣财”,只要能善用金钱来弘法利生,其功德比装穷学道更大,更有意义,更有智慧。因此,学道并不一定要贫穷才是有道心;若是心里的贪欲不除,外表装出苦行的样子,也不足取法。把金钱用在造福大众的事业上,用在修学的慧命上,则钱财不是毒蛇,而是净财。是以佛教应该重新估定经济的价值,只要是合于正业、正命的净财,应是多多益善;只要能对国家民生、对社会大众、对经济利益、对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益的事业,诸如农场、工厂、公司、银行等,佛教徒都应该去做。因为有钱并不可耻,贫穷才会招来罪恶。

佛教不但重视狭义的金钱财富,尤其重视广义之财,例如:佛法、信仰、慈悲、智慧、健康、欢喜、人缘、自在、惭愧、发心、道德、人格等。这些无形的财富比有形的财富更好。佛教不但重视私有财富,尤重共有的财富,例如:道路、公园、河川等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天地万物的生态维护,并且主张以享有代替拥有、以智慧代替金钱、以满足代替贪欲、以思想代替物质,发挥普世的观念,建设共有的胸怀。


[注释]

⑴北魏时,献文帝曾经攻打刘宋,将所得青齐地方的居民迁徙到平城,而把地位较高的民户设为“平齐户”,其余民户皆作为奴婢,分赐给百官。当时,献文帝依照沙门统昙曜的奏议,规定平齐户及人民每年必须捐给州郡的僧曹︵管辖寺院之总机关︶六十斛粟︵唐制为三千六百升︶,以备饥馑时供给寺院僧徒或贷予贫民之用,此种谷物称为“僧只粟”,这些民户就是“僧只户”。

⑵又称长生库,指贮存长生钱之库藏,为寺院所经营之贷款机关,其收入为唐宋时代寺院经济主要来源之一。唐代称无尽藏院,宋代称长生库,又称解库、解典库。

⑶指使用水力之石臼。唐代贵族及寺院于其庄园或寺领地设置,用以脱谷、制粉,成为重要之财源。

⑷八正道之一。指正当的身业,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盗、邪淫等一切邪妄。

⑸八正道之一。指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

⑹中印度舍卫城之长者,波斯匿王之大臣。其性仁慈,夙怜孤独,好行布施,人称之为给孤独。皈依佛陀后,建造只园精舍供养佛陀。

⑺意译为鹿母。乃鸯伽国长者之女,遇佛之游化而证预流果。鹿子母曾向佛陀发八大愿,即:供食外来之比丘、远行之比丘、病中之比丘,施药物予病中之比丘,供食予看护病人者,施粥予比丘,施雨衣、澡浴之衣等。结婚时,又捐舍价值九亿钱之嫁衣,请求建造精舍,获得佛陀允许,由目犍连监督工事,历时九月而成,上下二层,各有五百室,称为东园鹿子母讲堂,或称鹿母讲堂。

⑻谓供给资养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四事,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或指衣服、饮食、汤药、房舍等。

⑼三衣即九条衣、七条衣、五条衣等三种袈裟。又称“福田衣”、“百衲衣”。代表出家僧侣的功德、精神,也是出家人的形象特征。钵是出家人的食器,又名应量器,出家人托钵乞食,堪受人天供养,故代表“福田”。

⑽指学道者生活朴素淡泊,所拥有的衣物合计不过二斤半重。

⑾指游方僧侣随身携带的十八件物品,分别是:杨柳枝、澡豆、水瓶、坐具、锡杖、香炉、奁、滤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等。

⑿谓世间财物为王、贼、火、水、恶子等五家所共有,以其不能独用,故无须强求。


    进入专题: 佛学   星云大师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佛学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060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