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作者可能不了解,学术期刊编辑初选论文,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来稿的文献回顾。作者肚子里的墨水,往往在评述文献的过程中一览无余。一个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进行文献检索与评述的基本能力。一般来说,如果一篇投稿,参考文献中连一篇像样的学术论文或著作都没有的话,那么,这篇文章的学术旅程基本也就告终了。
文献回顾的层次和格调往往显示了作者的学品、学力与学养。透过作者所回顾的文献,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学术历程、学术交往和学术境界。所以,文献回顾不仅仅是个技术活,更是学术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术研究者应该系统训练自己阅读文献与回顾文献的能力。文献回顾写得好不好,其实展现了作者的学术技艺与素养。文献回顾写得好,不仅表现了作者的文献检索能力,也展现了作者对这个研究主题的把握,体现了作者的格局与视野,提供了作者的研究愿景与路径。
一、为什么要回顾文献
人类知识的生产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渐进过程,是由无数学术人的不懈努力积累而成的。你一砖、我一瓦,知识大厦才日益高耸。
人类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圈,越扩越大,我们不妨将之称为“知识圆”。有意思的是,当人类知道得越多,也就意味着他们不知道的越多。因为随着“知识圆”半径的扩大,它的周长也在成比例扩大。以前,在地球人还不知道地球是个球的时候,人类觉得天圆地方,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后来知识进步了,才知道大地原来是个球,而人类以为,肯定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再到后来,又惊讶地发现原来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于是人类又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结果,现在发现连银河系都不是宇宙的中心,茫茫星空,地球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学术积累,都要遵循“知识圆”的演进规律,在学术共同体的努力之下,尽可能地把“知识圆”的半径扩大,在已知的基础上征服未知。但是,在征服未知、开疆辟土之前,先得知彼知己。文献回顾,就是“知彼”的过程,它是进攻前的防守,非常基础,也非常重要。
每一个科学的认知对象都有一个专属的“知识圆”,文献回顾实际上就是在认识未知之前,廓清“知识圆”的边界,整合、梳理“知识圆”以内已知的知识,为进一步扩大人类的认识半径打下基础。
具体来说,文献回顾要把前人就某个认知对象已经研究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然后分析其程度、层次及问题,以便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果“前人之述备矣”,那就别再做无用功了,“多你一个不多的研究”,到头来也没意思。
反之,如果你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了前人研究的局限与不足,那么,你就可以据此确立新的学术生长点,进一步展开自己的研究,这就是学术对话点,就是潜在的学术生长点。
有一个印度人重新发明了微积分,听到这个新闻,大家都觉得这个印度人很厉害,但是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文献回顾的重要性。假如他能够提前知道微积分,然后在微积分的基础之上,继续从事研究,也许他的聪明才华可以更早地用到新的研究领域,或许可以做出足以得到诺贝尔奖的成就,但是显然,他没有做到,这从反面说明了文献回顾的重要性。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系统进行文献回顾可以避免重复的学术劳动,也是在尊重同人的学术贡献。否则,每个人都自立山头、从头开始,就会陷入“学术内卷化”———尽管学术作品层出不穷,但是学术质量、学术观点却并没有同步提升。放眼学界,但凡那些发展较好的分支学科,文献回顾一般都比较系统、扎实。
二、文献回顾不是堆砌文献
做文献回顾不是堆砌文献。很多作者喜欢写某某人说、某某人说,这种做法就像建房子只放砖头不上水泥一样,即使砖头垒得再高,那也不是房子,因为缺乏水泥的有机黏合,最后一推就倒。
很多新手写文献回顾多半有一种为了文献回顾而文献回顾的嫌疑,简单把有相关关键词的文献堆砌就算了。其实,文献回顾不是把别人的文献放上去,而是给自己的研究一个再出发的起点。
因此,写文献回顾要既有砖头,又有水泥,也就是说,既有文献,又有回顾。回顾是什么?就是看,那么,你怎么看呢?你在文献的基础上先要甄选,再去梳理,最后去评述。这涉及三个问题:如何梳理文献?如何取舍文献?如何评述文献?
(一)如何梳理文献
如果你仔细阅读文献,你会发现,不同的文献之间是有各种关系的。第一种关系,同意关系,也就是这些文献可以“合并同类项”,它们的研究结论一致,或者殊途同归。第二种关系,继承关系,一篇文献是在另一篇文献的基础之上做的,比如,边燕杰的研究《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是在回应格兰诺维尔特的弱关系。第三种关系,反对关系,比如穆尔的研究就是批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的;第四种关系,并列关系,两篇文献各自在自己的问题上做出了回答,它们合起来就可以构成更大一类问题的答案。
在回顾文献的时候,你要仔细梳理这些文献的关系,然后用一个有逻辑的线索把它们串起来,这样,经过你穿针引线之后,整个文献回顾就像是一个整体,就是一面墙,而不是一堆砖。
(二)如何取舍文献
那些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文献一定要回顾,尤其是在你研究的领域中做得比较出色的、有突出贡献的文献,你肯定要引用。比如,你做社会资本的研究,假如没有好好回顾布迪厄的经典文献《资本的形式》(The Forms of Capital),也没有看过林南、边燕杰等学者的文献,那么,这个文献回顾就是不完整的。
如果遗漏了相关文献,这样的文章一般不好发表,即使投稿,编辑和匿名评审也会提出来;而如果遗漏了经典文献,一般也说明作者不了解这项研究,这种研究的水平一般也不会太高。
有时候,很多作者喜欢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放上去,这种方式也不值得推荐。因为,首先从传播性价比来说,放的文献越多,你给读者造成的阅读负担就越重,读者就越有可能不能充分理解你的研究。其次,很多研究做得不够好,从学术激励的角度看,就应该少引用它,而引用那些做得扎实的研究。
(三)如何评述文献
文献回顾的起点是研究问题,而文献回顾的终点则是本文的研究问题,也就是说,要通过文献回顾来提出问题,而文献回顾的过程本身也就是与研究问题进行交互促动的过程。所以,评述文献才是文献综述的根本目标。
首先,你要对文献进行准确描述,只有这样,你才能如实地评价文献。新手写文献,往往会刻意贬低既有文献的贡献,以便突出自己的研究创新,但这样做并不可取。
三、文献综述是什么
具体来说,一篇文献综述应该包括什么呢?它应该回答如下问题:对于你将要研究的问题,学术界已经有了哪些研究?这些研究到了什么程度?其贡献和不足在哪里?如果要推进的话,还需要做什么?相比于你的研究,前人的研究有没有类似的?如果有,和你的研究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它们与你的研究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你的研究是开创了新的研究、推进了既有的研究还是驳斥了既有的研究?
回答了这些问题,其实也就确立了你的研究的合法性:为什么你的研究值得做?文献回顾往往表明,你所关注的研究在文献上是不足的,需要进一步研究。
经过文献梳理,你一般能够和读者达成一个共识:前人的研究到了一个需要进一步推进的时候了。
同行之间应该互相引用彼此的研究,这是一个在规范和利益上统统双赢的事情。各立山头、单打独斗,不过是重复前人的研究,对于整个学术界来说,也是一种效益损耗。
四、如何写文献回顾
很多人觉得文献回顾很容易写,其实不然,它比材料分析更难写,因为材料分析即使很多,但是它是“实”的,是什么就是什么,基本上不会有太多弹性空间,而文献回顾则不然,如何取舍、排列和评述,完全是取决于作者的思考。同样一篇文献,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和体悟,也有不同的洞察与评述,这里面的差别就是学术技艺与素养的差别。写文献综述不能写得太枯燥,因为它的位置一般在导论之后,如果堆砌文献,写得机械而生硬,那么编辑和读者也许就跳过你这篇文章了。撰写文献回顾应该融合自己的知识和批判性思维,将自己的研究视野融入进去。
大部分文献回顾应该在资料分析之后开始,上一章提到,阅读者应该先有单篇文献的综述,在写文章时,完成基本的资料分析之后,就可以把这些单篇的文献综述提出来,然后整合起来,以一个有条理的思路进行。
首先,找准“知识圆”的圆心。
每个研究议题都有一个属于它的“知识圆”,文献回顾者首先需要定位自己的研究原点(比如,是项目制,还是社会资本),它是文献回顾的坐标原点。文献回顾并不是不加甄别地进行回顾,而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选择的依据就是权衡这篇文献与“知识圆”圆心的距离———尽量选择那些与“知识圆”圆心较近的核心文献。
其次,以研究问题穿针引线,将文献以条理化的方式组织起来,展现作者的逻辑推演过程。
很多文章喜欢堆砌文献,常常通过“××认为”“××说”等将文献罗列出来。这种做法不仅很难达到文献回顾的目标,而且也会给读者造成阅读负担。因为这样做,只是把各个文献蜻蜓点水般提出来,堆在那里,仍然是一堆未加整理的散点,读者不得不自行串接这些零散的文献点,这实际上只是文献提示,而非文献回顾。
回顾,就是review,相当于研究者站在高坡上,告诉坡下那些还没研究的读者,你在坡上看到了什么风景。这时,作者必须告诉读者,自己的研究“视线”何在,否则,如果只有视没有线,坡下的读者就会听得稀里糊涂,不得要领。这个视线的延展就是作者的研究与观察视角,是文章逻辑推演的思维条理。
再次,要对文献进行精准和恰当的概括。
文献回顾不是拍照片,不要本貌呈现未加工的原材料,而要对文献进行二次加工,对文献进行精准且恰当的高度概括。
为了精准且恰当地概括,作者有必要熟识这些文献,核心文献最好反复阅读。未读原文最好不要草率回顾,否则,很容易对文献进行不恰当的回顾,容易犯低级错误,以讹传讹。
最后,要对文献进行客观评述,指出其学术贡献与研究不足,以此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
后续研究,或接力,或反驳,这也正是学术对话点的立身之处。前人之不足,正是后人推进学术的边际贡献点。评述他人研究,要客观公正,不要刻意贬低前人的研究,以便拔高自己的研究。
具体写文献综述时,有几个要点需要注意:
第一,准备引用的文章一定要亲自看。
第二,不要就一个来源引用过多。
第三,不要引用不相干文献。
第四,不要以偏概全。
第五,不要引用次级文献,网址和报纸不是一个好的引用源。
第六,不要过度引用。五、文献回顾的最高境界
文献回顾,是“洋八股”的一个重要部分,但说到底,它只是一个表达自己研究与学术脉络之血肉关系的形式与工具,如果你能够以其他方式,把自己的研究顺畅地链接到学术语境中,并把自己的研究超拔出来,完全可以不使用“文献回顾”这个标题,甚至不一定专列一章文献回顾。文献回顾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文献回顾!
推 荐 两 篇 文 章。
第 一 篇: Erin Metz McDonnell,“Budgetary Units: A WeberianApproach to Consumption,”American Journal o f Sociology,2013,119(2):307-350.
“预算单位”(budgetary units)这个概念原本由韦伯提出,该文则重构了预算单位这一概念,并为建构中层的消费理论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研究基础。建议消费社会学同人精读此文。
第二篇:渠敬东:《返回历史视野,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中国近世变迁及经史研究的新传统》,《社会》2015年第1期。
这篇文章大开大合,读起来似有《庄子》的味道。这篇文章并非一篇完成作,而是作者一系列研究的起手式,作者试图通过经史传统,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从功能上来说,它其实是一篇文献回顾,但是,其行文流畅、逻辑严谨,读起来完全不会让人觉得这是一篇文献回顾,而这种文献回顾才是真正的文献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