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艳林: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环境和战略任务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99 次 更新时间:2023-01-09 15:51

进入专题: 现代化  

尹艳林  


◆ 十年来的伟大变革是全方位、根本性、格局性的,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更加坚实的物质、科技、社会和制度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 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很多、很繁重,但千头万绪,最为紧要的还是经济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取得新突破。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强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就未来5年制定了大政方针,作出了全面部署。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环境和战略任务,对于抓好贯彻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十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至今已走过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十年来的伟大变革是全方位、根本性、格局性的,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更加坚实的物质、科技、社会和制度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一是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从53.9万亿元增长到114.4万亿元,年均增长6.7%,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3%上升到18.5%,稳居世界第二,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增长到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粮食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3.3亿吨标准煤,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3.8亿千瓦,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国家外汇储备超过了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城镇化率10年提高11.5个百分点,达到64.7%。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产业体系更加完备,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明显提高,5G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移动支付、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技术新模式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新基建快速发展,移动基站占全球60%以上。这些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我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十年来,我们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万亿元增加到2.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体系正在加快构建。涌现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布局日趋完善,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科技集群前10位,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创新型国家排名由2012年的第34名上升为2022年的第11名。我国在人工智能、移动通信、超级计算等前沿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在深海、深空、深蓝等领域牢牢占据科技制高点,新型核电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大飞机制造取得重大突破。这些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

三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十年来,坚持精准扶贫,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同时,近十年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按联合国标准,我国已进入相对殷实富足阶段。人均预期寿命增加到78.2岁,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小汽车已进入普通家庭。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到2021年的57.8%,进入普及化阶段。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由2012年的34.34%下降到2021年的27.7%。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推进,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全国PM2.5浓度从2015年(当年才有监测数据)的4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0微克/立方米。优良水体比例在10年间提高23.3个百分点,2021年达到84.9%。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些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

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十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十年共推出2000多个改革方案,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涵盖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总体完成,十九大以后部署的新的改革任务接续推进,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比如,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都是系统性、重塑性的。比如,资本市场改革取得重要突破,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促进了科技与资本融合,一批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还有一些改革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这些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最根本的是我们党取得了“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成果。“两个确立”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深刻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并强调,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战略环境的重大判断,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和认识。

第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保持相比发达经济体更快的增长速度,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实力此消彼长,对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格局等都将产生深刻影响,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不断提高。

第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构,全球经济结构正在重塑。这都为我国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

第三,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显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本土化、区域化趋势明显。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爆发与美西方对俄实施全面制裁,对全球金融、能源、粮食、安全、交通、供应链等造成冲击,给世界发展蒙上阴影。这些都加大了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

第四,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少数国家对我国的警惕明显增加,有的视我为其主要战略竞争对手,斗争、竞争、遏制的一面在增强,千方百计对我国进行全领域打压、全球性围堵,打贸易战、科技战,人为“筑墙设垒”,强推“脱钩断链”,把经贸科技交流政治化、武器化,在经贸、科技、人文交流等方面设置障碍,使我国面临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国际环境。

第五,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需解决许多重大问题;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仍然艰巨;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

面对这样的发展环境,我们首先要坚定必胜信心。要看到我国仍处在成长上升期,发展仍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有利条件,发展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特别是,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有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时与势在我们这边,一定能攻克一个个难关险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二要增强忧患意识。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始终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第三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用辩证思维看待形势发展变化,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善于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这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关键。总之,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持斗争,敢于斗争,战胜任何挑战和困难,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推进。


深刻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了系统部署。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一个新提法,也是一个新论断,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很多、很繁重,但千头万绪,最为紧要的还是经济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取得新突破。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强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对统一全党认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部署和要求上,突出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等。在具体任务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了五方面部署,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一起一体论述并部署,使我们对科技教育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教育、科技、人才是一个整体,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这体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教育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要为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撑。要坚持党管人才,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个第一,三个战略”,统一于现代化国家建设,服务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具体任务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了四方面部署,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强调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意味着在增进民生福祉上,不能调高胃口,要实事求是。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明确提出,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是要办实事、见实效。在具体任务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了四方面部署,要求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认识的深化和升华。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就是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短期的对立与长期的统一关系直接转化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的关系,统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就是经济与生态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并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在具体任务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了四方面部署,要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的重要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重视发展安全问题,单列一部分专门部署,是对两个“随时可能”的积极应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经济社会领域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要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资源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在具体任务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了四方面部署,要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在相关部分就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风险防范、安全保障作出了专门部署,体现了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的要求。


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尹艳林

刊于《瞭望》2023年第1期


    进入专题: 现代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990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