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新征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
第一,注重实体经济重要作用的产业体系。产业体系是实体经济的基本支撑。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特别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发展实体经济意义更为巨大。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由于虚拟经济过度发展成为引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战后一些拉美发展中国家也因为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方面有所忽视和弱化,制造业比重过低,从而导致经济长期徘徊不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大力发展制造业,夯实国民经济发展根基,构建以实体经济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第二,实现主要生产要素协同作用的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是驱动现代经济增长的根本要素,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根本力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引擎,驱动和引领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金融是经济有机体的血液,现代金融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发展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需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通过要素协同产生新的生产力。在协同配置、应用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本等高端生产要素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发展壮大实体经济这个根本,提升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实矫正将过多的资源要素流向虚拟经济、导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的现象,保持制造业的一定比重。
第三,充分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物质技术成果的产业体系。历史上的每一次产业革命都通过主导性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及应用,引发产业的深刻变革。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一方面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数字产业化过程;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发展新的产业、业态和模式。数据成为产业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成为产业运行的基本载体和支撑,智能成为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数智化成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智能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第四,实现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在现代技术创新推动下,产业融合成为产业发展演进的重要趋势,也构成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我国产业融合主要表现出以下三种基本形态:一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商务、金融、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附加值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互动、融合;二是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融合。通过这种融合,实现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催生新技术、带来新产品、形成新模式、发展新业态;三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主要表现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并逐渐实现融合发展。
第五,绿色低碳型产业体系。绿色转型是我国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成色。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借助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打造绿色制造产业链,实现从采购、生产到营销、回收等全供应链环节的节能降耗。进而打造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发展低碳化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持。
第六,开放、共享型产业体系。近年来,尽管经济全球化进程受挫,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收缩态势明显,加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产业分工受阻和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出现一定程度的断裂现象。但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要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统筹发展与安全,在构建以支撑内循环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产业体系的开放性,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两种方式,有效聚集全球高端资源、要素,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继续深度嵌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通过国际技术、产业创新合作,实现产业国际价值链地位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新征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意义
第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才能更好地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支撑。形成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真正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动力。
第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产业基础和体系已经初步具备为内循环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结构复杂,经济空间广阔,回旋余地较大,有利于更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有利于打造具有梯次性、互补性、协同性的产业体系。从国民经济运行角度说,要构建新发展格局,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这种产业关联畅通既包括区域层面的,也包括产业相互之间的,而区域层面的产业关联畅通有赖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产业体系;产业层面的关联畅通则是要形成以融合、协同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过程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通过这一个过程,从根本上提升我国供给体系的效率和竞争力,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有效畅通和循环。我国只有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技术自立自强,发展更高水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自主性、柔韧性、抗风险性和可持续性,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外循环发展水平,更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三,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主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有效应对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的战略选择。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不断推进,世界产业分工格局正处于深刻变革与调整之中。一方面,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孕育新的重大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的技术呈现深度融合态势,正在引发现有产业体系的深刻变革,这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促进“制造业回归”,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发挥自身优势竞相加快推进本国工业化进程,我国产业发展面临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局面。新的而国际产业发展环境和竞争态势,要求我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四,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基本支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与此同时,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统筹安全与发展,有效应对和化解各种风险。
第五,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在新发展阶段,我国要素比较优势和资源环境的约束条件等都发生了重大的趋势性变化,传统产业发展动力难以支撑高质量发展,要通过发展现代产业新体系积蓄形成新的产业发展动力和产业竞争优势,实现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向往和追求。我国只有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加快新旧动力转换,更充分地释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蕴含的能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新征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对策
第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在新发展阶段,发展先进制造业,要围绕自主可控、安全高效要求,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智能制造,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在推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方面,要进一步发展绿色制造。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大力加强对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进一步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进一步降低制造业成本。三是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提升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
第二,进一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发展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这类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方向,又代表着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向,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过程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提升我国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应着力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发展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未来产业。通过推动对前沿科技的深入探索和交叉融合创新,特别是加快对颠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促进未来产业快速发展。另外,进一步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要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第三,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近年来,我国产业融合发展的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水平不够高,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还不明显。首先,打造多元融合主体。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对资源要素、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的有效整合,同时注重发挥平台型组织、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融合平台型企业,引导优势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围绕核心业务和产品共建业务信息平台、交互研发设计平台、供应链管理平台、工业云平台等,形成融合共生的产业生态圈。其次,重点加快现代服务业与重点制造业的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原材料产业融合,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各环节对接下游企业,加快原材料行业从提供原料产品向提供原料和工业服务解决方案转变。推动现代服务业与消费品制造业融合,强化研发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通过研发设计提升制造业产品的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水平。推进物流服务与生产制造的无缝对接,借助现代供应链优化制造流程,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提升制造业运行效率。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化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重点发展规模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网络化形同等新业态、新模式。
第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趋势,要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原则,统筹产业体系发展与产业链安全,着力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进一步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要充分发挥我国产业规模、场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加紧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强化资源、技术、装备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应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融通协作。进一步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同时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同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推动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与相关领域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龙头企业的对接与协作,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与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第五,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系统地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互联网平台、行业龙头企业等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协助推进传统企业和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基于自身特点和要求实现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新模式。加快推进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商务,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服务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进一步增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生产装备的供给水平,提升关键产品的自给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信息技术软硬件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引导支持平台企业加强数据、产品、内容等资源的整合共享。推进区域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杜传忠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导,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来源: 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