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中国式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样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832 次 更新时间:2022-11-21 11:35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黄奇帆  

本文为黄奇帆在2022年11月15日兴业证券演讲精编:

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崛起的现代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一个现代化。那么中国式现代化,这5个特点确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形成6个方面的发展模式,或者我们说6个方面发展的体系。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市场体系。

我们国家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市场体系要形成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包含着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高标准的商品市场体系。它包含着商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全过程。

第二个层次:要素市场体系。包含着要素的配置、定价,流转和要素的各方面的使用价值的发挥。

很确定地说,我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高标准的商品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趋于完善。

在1980年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商品几乎百分之九十几的商品的定价,都是由政府来定价、政府来配置。


比如说一个火柴盒,两分钱一盒。当时我在上海经委,当规划处处长的时候,我印象每星期经委主任办公会就是讨论各种商品定价,两分钱的火柴盒要调成三分钱。

当时要经委主任办公会通过。然后再报到市政府常务会通过,市委常委会通过。还要经过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也就是说,每一个定价的变动都具有立法的效应。那么千千万万的商品如果都要这样来调价来确定的话,可见这个经济会多僵化。

现在我可以这么说,整个中国千千万万种商品,几十万种商品,从日用消费品到耐用消费品到各种工业品、工业装备,各种商品97%以上都是有市场来定价,市场来配置,市场的供求形成各种各样的消费流转的全过程。


所以市场是决定商品流转配置定价的决定性的因素,政府只是做好服务。

可能有那么2%-3%的商品,比如像粮食药品。这些商品也基本有市场在定价,但政府更多地只是进行干预或者配置。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政府行为主导意见在起作用,所以总体上说,商品层次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我们现在要补课的,就是要素市场的配置问题。

要素市场跟商品市场不同,商品市场千万种,全世界全中国能被称之为要素的商品,实际上,就是十七八种。

比如说粮食是个要素的一个门类。里边可能有大麦、小麦、玉米、稻子等。那么所有的各种粮食,最终粮食产品作为一个要素,全球的要素市场都在进行交易。

能源是一种要素,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各种能源也作为一种要素资源配置。原材料也是一种要素。地下的矿产,比如铜矿、铁矿、铝矿等各种矿石资源也是种要素。土地也是一种要素,资金也是一种要素,技术也是一种要素。现在数字化时代,各种各样的数字数据也构成一种要素。

总之全球的要素,归类起来就十七八种,但它的交易总量比全世界百万种商品的交易总量规模还要大。

任何商品的买卖,我付了钱,东西归我,我把它用了。可能就是一次交易,或者两次交易。但是在要素市场的各种要素的买和卖,每一个方面都可能把它延伸成为交易的交易的交易。我把它买来以后,囤在那儿,我两次三次交易可能囤在那三个月,交易了换手了30次、50次。

全世界的要素市场的交易,每一种交易,很可能是几十万几百万亿,最终十七八种要素构成了全世界的要素市场远期贸易,期货贸易,各种交易量是天文数。

那么要素是在交易当中发现价格,也在交易当中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要素市场能够对一个社会、对人类、对各国产生5种方面的功能。

第一,可以使得这个要素市场的秩序规范;

第二,要素的定价比较符合规律;

第三,由于要素的巨额交易,当然会产生几万亿、几十万亿,甚至几百万亿资金的集中和分流;

第四,要素市场也会形成国家和国家各方面人才集聚的中心地;

第五,就是要素会使这个社会各方面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我们国家的要素市场,实际上90年代就开始酝酿发展。包括郑州的粮食交易所、大连的商品交易所等。也包括上海2008、2009年开始的石油天然气交易所,也包括新华社在2010年前后在上海建立的交易所。应该是仿制美国彭博社搞了一个交易所。

那么上海这两个交易所也发展了十三四年了。但是这两个交易所目前还没有真正地对中国天然气、石油的交易形成决定性的影响力。

因为中石油,中石化每年进口几亿吨原油、天然气都是在上海两个交易所场外,跟世界的交易所和市场购买直接形成的。没有经过上海的两个市场,所以不构成中国石油天然气要素市场的主战场。

当下世界石油天然气的要素市场。主要的交易场所。第一、第二场所是纽约、芝加哥的交易所,第三、第四的两个场所是在英国伦敦的交易所和德国法兰克福的交易所。

那么全球第5大石油天然气交易所在新加坡,新加坡也是2008、2009年开始创建的。十几年下来,他已经成了亚洲最大全球第5的能源天然气交易所,新加坡才400多万人。它的石油天然气自身消耗并不大,但是它却构成了整个亚洲石油天然气交易的定价场所。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国家在要素市场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欠账。还没有真正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还没有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标志性枢纽市场。

也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3月专门发了一个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那么这个决定我认为是今后十几年中国要素市场发展里程碑意义的文件。他专门讲了。要推动中国的人口的交易市场就是我们劳动力的交易市场。

土地的市场、石油、天然气,各种能源资源的要素市场。还有各种市场资金,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银行信贷,各种保险、各种市场,还有技术的市场。再包括前面讲的数据的市场等等。中央明确要让市场成为要素市场配置,让要素流转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更好地服务这样一个目标,所以中国式现代化要建成一个完善的、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包含商品市场,也包含高标准的要素市场。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实体经济为主体,制造业为中心。

当下美国经济GDP总量当中,它的制造业只占11.5%。那么欧洲的制造业只占欧洲GDP的15%-16%左右。它们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的体系中,它的产业体系中,工业制造业只占10%或15%这么一种状态。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经济体系是脱实就虚的。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美欧的这种产业结构体系的道路、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实体经济,特别是要保持制造业,制造业对于一个社会、对于一个经济体系来说,它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制造业也是老百姓共同富裕的一个保障,也是老百姓就业充分的一个基础。那么制造业的产业链也构成了一个国家安全的一个支撑,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是一切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一个关键环节。

各种原始创新的发明如果不通过制造业转化为生产力,完全只是说发明创造的东西,在自然科学里边不断地论证,如果没有转变为生产力,也无法推动人类发展。所以制造业也是科研创新的一个关键的所在。

同时,我们也都知道制造业的发展也是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境。制造业对国民经济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直接作用,我们认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的经济、GDP的结构,制造业的比重不能太低。我们去年制造业的比重是26%。

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大体上在2035年以前,中国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不能低于25%。到2050年,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时候,我们的制造业不能低于20%。只有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这里有个逻辑,如果我们的制造业在25%左右。跟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采掘业和第二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筑业,这两个方面大体在GDP里边占10%,这样形成整个的第二产业工业就有35%。25%的制造业加上10%的采掘业,建筑业构成的第二产业工业有35%。

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经济出现了3个特定的服务概念。

第一,当今世界的贸易零部件、原材料、各种中间品的贸易,占整个贸易的比重从40年前的20%多,现在已经变成了70%;

第二,全世界的贸易,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构成。40年前,我们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的5%。现在我们的服务贸易已经占全球贸易的35%。

第三,我们现在工业制造品随着智能社会,智能技术的发展,每一个制造品商品,一个硬件,一个终端,看起来是一个机器结构的东西,但实际上它里边的软件服务服务品的价值占这个的终端构造的40%-50%,比如一个手机,看起来是个终端,但它里边的各种智商含量,服务业的价值和软件的价值占这个手机价格的50%左右。

笔记本电脑也如此,电视机这些显示器也是如此,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跟制造业强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零部件设计,原材料涉及物流运输、各种销售、安全、维修所镶嵌的技术。

现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互相叠加。各种硬件产品,里面又镶嵌了各种服务。那么最终形成制造业强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会占GDP的15%左右。

如果一个国家的GDP里25%是制造业、35%是工业、50%是和制造业强相关的那个15%的生产性服务业叠加在里面,这样就形成了50%的和实体经济强相关的内容。

然后再剩下50%的GDP,包括农业可能五六个百分点、房地产可能五六个百分点、金融业也可能五六个百分点、贸易零售也六七个百分点;各种交通运输,旅游服务包括教育、卫生、医疗,包括各行各业构成了50%,这样形成的一个国民经济结构,就可以体现党中央说的以实体经济为主体、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一个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它有别于美国人的制造业。尽管美国现在想重振美国的工业,让美国工业重新回到美国,但实际上已经回不了头了。从特朗普到拜登,七八年以来,这方面有目标、有要求,但其实没有任何成果。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走美国经济那种脱实就虚的道路。我们要走的是实业兴国、合理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要有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

任何一个社会科技创新包含着3个方面:

第一,0-1的原始创新、基础创新;

第二,1-100,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为生产力;

第三,100-100万,转化为生产力的科技成果。经过大规模的生产工业化的发展形成巨大的独角兽、新兴的产业体系。

这三部分缺一不成。我们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整个国家高度重视科研创新,研发费从GDP的0.2%(1990年)经过这几十年,到现在已经是整个国家的GDP总量的2.4%。我们这个三四十年比重上升了10倍。

同时,我们的GDP总量已经从1990年GDP的3万亿,现在变成了110万亿,涨了30多倍。研发比重再加10倍。

所以我们研发费这个30来年增加了300多倍。现在中国的研发总量居于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我们的研发费比我们排在我们后边的第3名日本、第4名德国,一直到欧洲其他国家。从第3名到第10名全部研发费总量还没有我们一个国家的研发费多。

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科学技术进步,研发费大幅上升应该说是一个重大的成就,也取得了许多的科研成果。

我们如果研究一下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科创体系和现状比的话,应该说我们的现状还有3个缺点,我们的研发费尽管世界第二,但没有合理地集中用于基础开发,尤其0-1的原始创新开发。

在这一方面,我们的研发费只占全部研发费的5%-6%, 2000年的时候5%,去年达到了6%左右。那么世界发达国家,G20国家用于基础开发,0-1的原始创新开发占20%。我们只占5%-6%。所以我们研发费对于重大科技攻关的项目不够集中。

在这个意义上,投资比较分散,也因此在人类前沿阵地的研发投入上,在国民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面研发费投入相对不足。尽管世界第二的量,但在重点环节、高科技环节、基础研发环节,我们的投入量比世界各国先进发达国家要少得多,这是一个短板。

今后中国式现代化,就要让这一块短板补上去,我认为,到2025年核心环节和高级环节的研发费占整个中国研发总量可能达到10%,到2030年可能会上升到15%、2035年达到20%,也就是达到现在G20国家发达国家研发费投入的比重。

第二个环节就是1-100转化创新的环节。

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我们一直推崇的目标,也一直是这么要求。但为什么实际上我们的生产力体系、科研创新体系的转化率始终不那么高?

为什么我们每年都有国家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每个省也有省一级的科技进步奖,国家创新奖也有一二三等奖。每年有几千个这样的省级以上的、国家级的奖。但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成效不那么明显呢?

我们规定科研成果、专利70%给了科学家,但为什么10几年、20年来,科学家因为他的发明而成为有那么几十亿、几百亿收入的这种概念很少呢?

主要原因就是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没有产生具体的效益。你的科研提成,哪怕有70%的专利权。如果你的专利权的实际效益是0。你的专利权,哪怕有70%、80%的股权也还是0,所以这方面呢,我们转化不够。

之所以转化不够,两个原因。

一个就是我们在法律上没有一个制度,说谁把这个专利权转化了,谁也拥有专利权。

美国有一个法律,叫《拜杜法案》。上世纪50年代初形成的,该法案就规定,只要在美国、在硅谷,任何创新发明产生了成果,1/3的效益归投资者,1/3的效益归发明者,还有1/3的效益归转化者,如果转化者就是发明者自己干的,那么这2/3归这个发明人。

但往往发明人智商高,他能突破,能够在点上发明突破。但是转化需要更多地是情商,了解社会实情、了解社会需要、了解这个高科技怎么能够转化为生产力,需要有各种跨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

在这个意义上呢,很多转化实际上不是发明人转化的。发明人继续发挥他的长处,一个发明以后再搞第二个发明,转化人不断地把发明人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在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来说,各种发明创造并不是100%都会转化为生产力,平均的转化率40%-50%。那么有的科学发明创造可能100年、200年以后也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但我们又需要只争朝夕地去把发明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那么如果说欧美的转化率在40-50%,我们国内这些年科研成果基础发明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转化率呢?只有百分之十几。转化率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少了一个《拜杜法案》。

我们可能搞了很多很多的孵化器、科创中心、科技园区,都希望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然后找了很多很多发明创造的科学家到孵化器来研究转化的问题。但其实呢,杀鸡用了牛刀。缺少真正地能转化的体系,所以要补上《拜杜法案》这样的一个概念。

不是把科学成果70%产权都归之于发明人。实际上你把30%给发明了,还有30%给转化的。那么最终使得这个社会,转化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蔚然成风,形成趋势,最终整个社会投资者,发明人和转化人共同收益。

第三个环节,已经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怎么样大规模投资,形成大规模的企业、大规模的生产力,形成独角兽。

这个需要科创板之类的资本市场。需要上市公司收购兼并,需要我们各类私募基金、风投基金、ABC轮不同阶段的投资这个过程。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科创板已经出台,各种私募基金和风投基金已经形成接力棒。已经在开始往这个方向运转,相信今后十几年,中国在0-1的投入比重上,会赶上欧美G20国家的20%的比例,相信在今后十几年中国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上,也能赶上世界平均水平。每年30%的成果,甚至40-50%的成果能转化为生产力。

也相信我们的科创板和私募基金、产业基金能在资本市场上挖掘出更多的独角兽,使得我们形成完善的良性循环的科技创新体系。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还要形成一个沿海和内陆健康发展、和谐发展、良性发展的城市群。

我们可以说现在中国的城市群主要在沿海,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三大城市群以及沿海的几十个沿海开放城市。

那么这些城市工业文明300多年来海洋经济、海权贸易形成的海港城市,以海港城市为中心构成了沿海的城市群都市圈。我们内地距离沿海上千公里,沿海的开放度在过去几十年、几百年难以辐射到内陆,这个梯度效益就很差。

但是最近10年,中国推出了“一路一带”,这个最重要的不仅仅是修了一条中欧铁路等,最重要的是改变了工业文明以来,海洋经济带独打天下的局面。“一带一路”就是海权经济和陆权经济、海港城市和陆港城市,双管齐下、比翼齐飞的一个新格局,将会在世界出现。

200多年前,有一本书叫《世界岛》,里面讲到一个概念,因为这两三百年前,整个世界五大洲四大洋,只有欧洲和亚洲是互相连成一片大陆的。这片大陆在地球仪上就叫做世界岛。在那个时代,其他地方,不管是美洲还是非洲还是其它地方都是蛮荒之地。

真正的世界中心就是欧亚大陆桥构成的世界岛,这个世界占世界贸易的60%、人口的60%、 GDP的60%,是整个世界的中心所在。那么海洋经济、海权文化300年,这个世界本身各个国家互相之间不做贸易了,就是因为陆权大规模的交通工具还没有发展起来。

那么我们现在讲到了“一带一路”,实际上就把这个世界岛的陆权用铁路、高速公路又把它连通起来了。在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战略意义就是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海洋经济、海洋贸易的单极文化,形成了海港陆港双管齐下的一个贸易体系。

在这样的一个贸易体系下,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沿海的三大城市群继续会受益于海洋经济、海港经济、海权文化、海权贸易的影响,继续发展。

但是内陆的西安、成都、重庆、郑州、武汉、长沙,以及西南方位的云南昆明、大理,还有南宁、贵阳,他们将得益于陆港经济、陆权贸易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当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陆港贸易的发展而带动起来。

那么这个陆港经济最终会影响世界贸易多大的量?或者说影响中国贸易多大的量?当下中国进出口贸易是6万多亿美元, 20%也就1万多亿美元,是航空运输带来的。

其他的近5万亿美元,都是海洋的,因为陆权贸易还很少,但是自从有了中欧铁路,西向北向的3个出口,截止到去年已经有15000个班列,一个班列100个集装箱、100个车皮,加在一起就是150万个集装箱,一个集装箱就是10万美元。

中欧铁路去年运输贸易量是1500亿美元,占整个中欧贸易6000多亿的1/4。再过10年,这些铁路如果再翻一番,那可能中欧贸易就是3000亿美元。

10年以后,也许八九千亿美元,陆权贸易3000多亿,海权也是3000多亿,还有大概2000多亿是航空贸易。这个几千亿美元当然会带动郑州、哈尔滨、沈阳、以及内陆的西安、乌鲁木齐,等等。

另一方面我国现在还在发展南下通道。南下通道有两个范围,一个是从重庆到广西,铁海联运到新加坡的。还有一个就是南亚铁路,有3条,一条是通过越南,一条是通过老挝,还有一个到缅甸。这3条铁路,到越南铁路2014年已经修好,到老挝的铁路现在修了一半。

去年最高领导人出席了中老铁路的通车仪式。老挝过去就通过泰国、马来西亚也到新加坡。这3条铁路,理论上每条铁路最后达到运输状态的时候,可能一年至少有1万箱,3条铁路就是3万箱。大体上3000亿美元的贸易量。

当今中国和欧盟10国——南亚地区的10个国家,有8000亿美元的贸易,除了1000多亿美元是空运,还有6000多亿美元经过海洋运输,绕个大圈子到沿海地区。反过来,中国的货物也同样从沿海运到东南亚。

东南亚跟我们西南地区有5000公里的交界线,完全可以有高速公路,有铁路直接过去。那地方很短的距离,几百公里、几千公里就已经辐射整个中国的西南和中部地区了。为什么去绕1万公里的大圈?路途要长一倍,效率十分低下。

在这个意义上讲,南亚铁路路权经济也将改变云南昆明、大理、广西南宁,包括成都、重庆在内陆的城市群的发展、内陆的陆港城市的发展。“一带一路”改变了中国的贸易格局,使得海港经济和陆港经济双管齐下。

“一带一路”也改变整个世界贸易格局。从300多年前的海洋文明转化为海洋文明和陆地文明的双向发展的探试,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群将出现沿海的海港城市群继续发展、内陆的陆港城市群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乘风破浪地发展。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群构架。

陆港城市区和海港城市群,既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的内在结构。一些书专门讲这方面的内容。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要解决好乡村振兴、农村富裕,缩小城乡差别。保持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的自然风貌。

中国的农村发展要解决好两件事。

一是城乡差距,二是东西部差距。

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自然禀赋,从哈尔滨到昆明,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的东南面每年下雨量在1000-1800毫米,在西北边下雨量在200-800毫米,西北边由于水量小,一年到头缺雨少水。

这种情况下,你要西北像东南沿海一样精耕细作搞农业是搞不起来的,西北要像东南沿海那样的城市经济管理各行各业也很难,这个要与自然界斗,还真不是体制机制的问题,不是说沿海的领导干部、沿海的企业运行方法,移植到西部就可以解决的。

在西部,要通过科学技术生产力,中国这20年西部大开发,本质上用的是5个“大”工程。

一,西部大开发项目,一定是大资本投资,少则几十亿,多则几百亿,几千亿;

二,既然是大资本,那就是有大企业集团,不管是国有民营,都是国家级的大集团在运转;

三,这种大资本、大企业运作,是高科技现代技术;

四,覆盖大市场;

五,一定是大系统工程配套。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西部如果搞农业,可能更多地是比照以色列的大棚。一个大棚每亩地投入30万人民币,每亩地产出每年达5万,比较稳定。我们沿海投入小,每年产出也就是1000来块,经济作物两三千块,它可以有20倍的产出,所以最终这个大棚菜,如果你种它1万亩,可能是要投入30亿的,五六年收回的一个投资,然后再持续地运转,而且节水、节约劳动力,几乎都是自动化。

所以这种项目就符合人少地多的特点,又是戈壁滩,又是干旱。没有水长不出庄稼,但可以利用这个空间搞大棚、滴灌。

还有现在讲太阳能了。现在青海搞了一个700平方公里的太阳能。有4000万千瓦的装机,一年有个1500小时,几毛钱一度就一千几百亿,就可以为青海提高GDP。

我们可以想象中国西北5省有16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只要利用里边的4万平方公里覆盖太阳能,就可以一年产生8万亿度电。中国现在14亿千瓦装机的火电站,两毛钱一度,8万亿度电就有16100亿,西北5省加起来不到一亿人口,人均GDP差不多2万元。

还有其他各行各业,所以完全有可能按照5大工程的概念去干,人均GDP有可能会超过东部的人均,就像阿拉伯地区,全是沙漠但有石油,阿拉伯人均GDP的富裕程度是超过欧美、西方的。

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看到西北、中国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禀赋,按东南地区的概念去推算,可能搞个10-20年,跟东部地区比还是有两倍三倍的差距,我们叫做区域差别;但是如果按现在这20年推动的5个大工程来搞,完全有可能再过十几年,西部的人均收入超过东部都说不定。

大家已经看到,2000年的时候,西部大开发,刚开始的时候,东西部之间差距是1:3.6,东西部现在是1:2,我绝对相信再过十几年,东西部差距变成1:1,甚至西部高于东部。这个意思是与天斗争、与大自然斗争,要靠现代生产力、要靠国家集中统一的体制、意志去推进。

我们现在西部大开发搞的“西气东送”“西电东送”“超高压直流输变电系统”,或者还有比如说我们现在说的“东数西算”等等,各种工程项目都体现了这5个“大”——就是大科技、大资本、大企业、大市场、大系统工程匹配。

另外一方面的就是我们东南地区,现在农村也比西北要好得多,它城乡差距也还是比较低,这里边有个问题,就是我们似乎规定农村的农民在农村只能搞农业。

曾经八九十年代农民搞乡镇企业,觉得乡镇企业是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多、差散小。后来乡镇企业到了新世纪以来几乎都关了。各个省在八九十年代经委下边都有一个乡镇企业局,现在我可以说31个省乡镇企业局都没了。这个话的意思是不是我们农村里面的农民就不能搞农业以外的工业服务业呢?

浙江人给了我们一个共同富裕的启示,你到浙江去,到县以下各个村社、大队、乡镇、基层去看,就会发现浙江几乎每一个村里边,如果有300户居民,这300户农户里边可能有270户有自己一栋楼,一楼是个小的作坊式的加工厂,二楼是主人卧房,三楼是小孩住的,4楼5楼就是有外来的民工住的。

我们中西部地区至少有五六十万的农民,他不是到宁波、杭州、温州的城市里打工,而是在浙江的农村、农户家里打工,同样是在干工业的事,但是他住在农民家里。一户雇个三四五个外地民工,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搞自己第一产业的产品。

深加工的话,不是在搞矿石采掘或者深加工,也不是在搞电厂、机器厂、钢铁厂,都是和第一产业有关,第一产业深加工,比如做丝绸深加工的产品。总之,做的都是和当地的第一产业有关的深加工,售价高,然后一村一品、一乡一品这么来干!

怎么解决采购问题的?你现在到浙江的农村里边。可以看到几十户几百或几千或几万户农户家里的大哥坐在一个房间里,就在做直播带货,他只带他家里自己做的产品,在视频上面对着全国各地推销。一有订单,下达到作坊生产。

怎么运出去的?浙江现在每个村都是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村村通。一个电话,城里边的物流公司和快递就来把他的货带走,两天就运到全国各地。

原材料采购,如果需要从外边过来,也是快递,所以互联网跟农村的农业一结合,变成了农村的1+2+3,也就是说,农产品深加工是工业,是第二产业,出来的产品销售销售是第三产业1+2+3,6次产业。这个农村变成了6次产业,123产密集的地方。

如果说中国农业一年销售了1万多亿斤粮,如果说卖了2万亿,这个深加工的产品被他深加工一下就变4万亿,在卖出去的时候,价格差,可能就变6万亿。中国的农民搞饭吃,生产的GDP只占中国100万亿GDP的6%。

如果1+2+3来一下的话,就不是6%了,就变成18%,20%了。这个时候,同样这些农民,他的劳动收入就增加很多,所以我去看了至少30多个浙江的农村乡镇以下的这种村办的各种各样的企业,他们的大队长、村长不搞工业,它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包工头了,就是两百几十户农民家庭,本来具有的承包耕地,都租赁托付给这个大队长,这大队长就专管农业。他又去找了内地过来的几十个、几百个农民工,把这个几百亩、上千亩的地给做好。大队长、农民工、农户也收到一定的租金。

这就是农村的共同富裕很重要的一个板块,也就是让农民从农业整个发展的转化为既有农业、工业,又有服务业,但这个采加销是因地制宜的,不是让农民在农村里面去搞城市的工业,也不是去搞城市的百业千行的服务业,就搞采加销一体化。

在日本把它叫做6次产业,甚至可以说,凡是把当地农产品深加工,并且服务卖出去的,这些企业都应该免税。而事实上,整个中国从2005年以后,中国农村没有税务所,我们的税务都是存在于2000多个县、3万多个乡镇,每个镇有一个税务所。

现在的农业不收税以后,几千个几万个镇里边的税务所都撤销了。城里的税务机构,不可能跑到农村,以后农民到二楼在搞工业、一楼在搞直播代销,你的服务,税收怎么收?就是个免税系统,所以浙江人致富,农村富裕城市。农民并不想到城里去打工。

共同富裕的样板在浙江,一点没有夸张。我认为全国各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农村,就该是这个1+2+3的,这种因地制宜的一个分类发展的这种模式。

区域性里边1+2+3能够因地制宜地发展。这样使得它们的业态附加值更高,从这个意义上形成中国式现代化,而且不会破坏农村的山山水水,不会污染环境,也不会变成资源消耗地。


第六,中国式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内循环、外循环双循环格局。

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格局。意味着中国的开放不会收窄,而是今后的开放是更宽领域的开放、更高层次的开放。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放在今后会出现5个新的特征。

第一,从过去几十年,我们重点鼓励出口,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出口贸易转变为“既鼓励出口,也鼓励进口,努力降低关税,增加进口”。最后使得我们进口和出口双向平衡,我们不追求过多的顺差。我们要求进出口平衡,这是一个转变。

第二个转变,我们的地区开放将从过去几十年总是沿海开放为主、沿海开放先行,过上个3年5年,再从沿海梯度转移到中部、西部。这个开放模式呢,在今后将转变为东西南北中同步开发。

有任何开发措施,要么不推,一推出来,同步进行。现在全国21个省有自贸试验区,中部有8个,东部有7个,西部有6个,把海南岛算在东部就有8个,比较均衡的分布;同样我们说到新区,90年代只有两个上海、天津,之后推广到了17个,东中西各有5个,增加了15个。

我们把开放措施理解为是一种制度安排,制度安排跟地理位置无关,所以最初的开放以沿海开放为主,现在是整个中国开放就是同步的。这个也符合世界的规则。

比如在欧洲,德国是欧洲的内陆,不靠海,谁能说德国的开放不如西班牙?那么中国现在也进入到了这个境界。

第三个,中国的开放从过去工业、商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等中外合资开放的比较多,现在的是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开发,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一起开放。工业、商业和金融业,服务贸易还有教育、卫生、文化、数字经济全方位同步地都在开放,然后开放的负面清单大大减少。负面清单减得越少,开发度就越高。

第四,中国的开放从过去资金量、贸易量、流量的开放转变为制度、规则、规制的开放。这个开放使得我们现在的开放得越来越接近WTO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那些开放的环境要求,使得我们国家的开放环境越来越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

第五,中国的开放从过去被动式融入世界贸易体系、融入世界的各种制度规则的体系,然后用国际的制度规则倒逼我们国内的改革,过去几十年开放是这种状态。

现在我们除了继续融入世界各种规则体系之外,我们还积极地推动世界规则制度的改革改制。

比如在“一带一路”上,我们实际上倡导了一个重要的改制,就是把300年来世界海港经济、海权文明所形成的制度规则,转变为海权文明和陆权文明、海港经济和陆港经济双管其下的一个世界贸易制度体系,这个是十分重要的,大家一定要明白“一带一路”不简单地是说跟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投资等各种各样紧密的资源互补的、合作的关系。

它本质上,是改变300年欧美主导的海权文明世界,把它变成又回到了世界岛的陆权文明,加上四大洋五大洲,必然少不了的海权文明。双管齐下,这是最重要的。我们在“一带一路”上提出的各种规制会影响整个世界的贸易方式。

同时我们也积极地融入双边的、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我们跟亚洲今年实现了RCEP,不要觉得就是前年签约、今年生效。

要知道中国跟13个国家签约是做了10年的功夫,在这10年里边,我们相继跟所有的13个国家,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签约。

这么想的话,我们是煞费苦心。搞一个RCEP是跟十几个成员国的每个国都签。各管各地谈判,各管各地签。

我们现在又在进一步推动cpttp,当然我们也在跟欧洲搞中欧投资协议,总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开放是进取的,而不是被动的,是我们不断地在世界商贸经济舞台中心发挥作用的一个过程。

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崛起和世界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发展,说到了也做到了,也将进一步这样发展。

以上就是我要说的中国式现代化的6个体系,它体现了我们党的二十大所讲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本文转载自:思想潮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820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