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煦: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关于博士研究生的德育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837 次 更新时间:2022-11-19 21:57

进入专题: 德育  

赵宝煦 (进入专栏)  


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历来强调教书育人。老师不只要教好业务,还要教学生做人。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就是说:能把业务教好的老师容易找,能教业务同时又能教学生“做人”的老师却不多见。我自己从1948年到现在,滥竽大学教席近50年。从1978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84年被授予政治学专业博士导师资格,1986年再被授予国际政治学专业博士导师资格。十余年来,在两个学科内,我指导的博士生,已有16人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有5人尚未毕业。多年来,我自己在主观上一直不满足于只做“经师”,而是力争能做“人师”。虽然我自己做得还很不够,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做好人师,一直是我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追求的目标。

(一)

师生关系,老师首先要全面关心和爱护学生。

旧社会提倡尊师爱徒。说:“师徒如父子”。又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果排除这些说法中的封建家长制色彩不论,则可以看出,它强调的是师徒间的亲密关系。其实,在一定意义上,把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作父子关系,看来也无不妥。至少,在导师这方面,应该把学生当作自己儿女一般来关心爱护。关心要全面,关心业务提高,也要关心思想、生活,甚至恋爱结婚。后者似乎是个人“隐私”,实则影响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导师该问就得问,该管就得管。当然,这种问与管,不应是封建专制式的,而应是民主的、好朋友式的善意帮助。

导师要平易近人。平易,不端架子;近人,易于接近,有人情味。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接近你,不把与导师见面视为畏途。导师要心怀坦诚,对学生讲心里话。这样,学生才肯对你讲心里话。要使学生敢于坐在你的书房中放言高论,无所顾忌。只有这样,你才能更透彻地了解学生。学生通常怕导师,因为至少这三年命运掌握在导师手中。但如果学生怕导师,在导师面前不敢讲真话,导师就无法掌握学生的思想脉膊,那就根本谈不到在政治上、思想上帮助学生成长。学生在校时怕你,走出校门就可能会骂你。

社会上习惯把老师称作园丁。老师是培育新苗的人。园丁辛勤灌溉、栽培,扶植新苗茁壮成长,这才充分体现老师的价值。老师是工程兵,造桥、修路,让学生顺利前进,去攀科学高峰。不能本末倒置,让学生为自己服务,把学生当成自己的资本,让学生在学术上当义务劳动力,为自己抬轿子。

(二)

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基本路线教育。所谓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掌握其精神实质,而非拘泥于片言只句。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供人重复背诵的教条,而是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在实践中发展的科学。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是继承、纠正、发展的关系,这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的一个普遍模式。学社会科学的学生,必须十分关心社会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并努力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原则的指导下,自己开动脑筋思考、分析、研究,以求得到解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到处生搬硬套。也不允许把马克思主义当装饰品,引证几条语录,像是往自己头上戴花。

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总结。必须牢牢坚持,不可动摇。在社会上乱刮风时,不能随风摇摆,更不能做轻气球。

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走过不少弯路,过去许多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和作法,都要迅速转向。国家与社会,目前正经历着一个急剧变化的过程。由于社会变化和政策变化节奏都太快,不少人认识跟不上,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很自然的。教育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政治上要诚实,要表里如一。不理解的问题,说出来可以求得理解。学校与社会,都不应该热衷于形式上的一致,追求“舆论一律”。那样,等于变相鼓励学生说假话。

(三)

品德教育与端正学风,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绝对不可忽视的问题。立学先立品,国家不能培养“无行文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不论表现在什么问题上,都是统一的。不可能在一件事情上表现极端自私自利,而在另一件事情上却表现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因此,区分什么大节、小节,说政治是大节,生活是小节,凡此种种,都是荒谬的。犯错误有大小,程度有轻重,但思想根源则是一个。不热爱父母的人,怎会热爱国家?对朋友和亲人不负责任的人,焉能对党和国家的整体事业高度负责?所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能只问政治,不管生活。讲政治也要落在实处,不能以空对空,败坏“讲政治”的名誉。

学风问题,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紧密相关。作风正派,严于律己的人,做学问也必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相反,如果做人投机取巧,做学问也会偷懒找捷径。更有甚者,写文章先摸气候,赶风头,根据政治行情,先定调子,再凑材料,自圆其说。败坏学风,实莫此为甚!凡遇这种情况,导师必须给以足够重视,严加纠正。

博士生培养目标中,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有的青年人,功利主义严重,自以为十分精明,遇事先掂掇分量:自己有利无利?有几分利?是否会吃亏?这样的人怎会有献身精神?过去有人提倡“一团热心,三分傻气”,这个提法很好。没有一团热心,不肯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则任何目标都不能实现。没有三分傻气,何来百折不挠精神?一蹴不就,立即改弦更张,终将一事无成。所谓三分“傻气”,还有一层意思,即:不要斤斤于是否利己,应该考虑如何利人。因此,我认为要在学生中提倡“一团热心,三分傻气”精神。

最后,还要说明两点:

第一,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但也要允许学生一时说错话,办错事。对学生不要揪住小辫子不放。“大辫子”要严肃对待,但在本人有足够认识之后,也不要揪住不放。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年轻人,即使到读博士学位时,思想、品德也不能说已完全定型。只要能改,就要原谅他走过的弯路。俗话说:上帝允许年轻人犯错误。更何况,纯粹完美无缺的人或事,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

第二,作为导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才谈得到严格要求学生。“身教”比“言教”重要得多。


(原文载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年第2期)


进入 赵宝煦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德育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815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