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建议生育政策全面放开 取消生育限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75 次 更新时间:2022-11-19 21:33

进入专题: 生育政策  

陈剑 (进入专栏)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中国实施了35年的以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为主要内容的生育政策宣告终结。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2021年8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讨论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草案:“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修正草案明确,国家采取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随着中国人口增长持续走低,生育水平持续下降,上述生育政策的优化,仍然落后时代与形势发展。笔者曾多次撰文建议取消生育限制,再次建议:取消生育政策限制,生育政策全面放开。理由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 2022年,中国人口负增长已成定局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底全国人口14126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死亡人口1014万人,全年仅增加48万人,自然增长率为0.34‰。2021年全国31个省市区,有13个进入人口负增长。

2021年出生人口减少,一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2021年,15-49岁育龄妇女比上年减少约500万人,其中21-35岁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减少约300万人;二是生育水平继续下降;三是三年疫情对生育率下降影响甚远,不可低估。在上述三个因素中,前两个因素影响深远,非短期能够改变。

2022年上半年,全国出生人口523万,死亡人口532万,净增长-9万。2022年中国全年人口负增长已成大概率事件。这是一个历史性变化,影响深远。中国自此进入了漫长的人口负增长时期。

二、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已进入全球最低国家行列

中国出生人口减少,是因为中国妇女生育水平持续降低,目前已经进入全球最低生育水平的国家。

总和生育率可以近似看作育龄妇女的平均生育子女数。一般认为,每对夫妻需生育2.1个孩子,才能维持人口代际平衡,2.1也被称为生育率更替水平。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3,2021年总和生育率低于1.2。 未来几年,出生人口将继续下降,妇女总和生育率将降到1.1以下。相当于今年韩国的水平。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发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状况》,韩国总和生育率(女性人均生子数)为1.1,连续三年全球垫底。

三、难以走出低生育率陷阱

从全球情况看,进入低生育率的国家和地区,很难走出低生育率陷阱。德国、俄罗斯、韩国和中国台湾进入低生育率都超过20年,但至今都还没有走出低生育率陷阱。以韩国为例,韩国2001年总和生育率已下降到了1.31,2002年进一步下降到1.18。2006年韩国政府开始正式实施低生育率对策。政策的目标是创造条件,使怀孕、生育、育儿不再成为负担。这样的应对措施在后几届政府都得到了延续。但近20年努力,仍然难以阻止生育率持续下降。

中国从2015年二孩政策开始,在产假、托幼、降低生育养育成本等政策支持方面就做出了很大努力。三孩政策实施一年多来,配套生育支持政策迈出坚实步伐。  2022年8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函,同意建立由26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国务院优化生育政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国优化生育政策工作。但效果并不明显。

党的20大提出“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旨在促进我国生育水平有所回升,以确保’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够取消生育限制,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呢?更何况,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能否实现预期目标,需要时间检验。笔者观点是,从全球诸多国家实践看,不容乐观。

四、对人权和公民权的尊重

2004年3月14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庄严的宪法。自由生育权利,是公民的基本人权。生育政策全面放开,是对宪法的尊重,对人权和公民生育权利的尊重。

基于上述因素,笔者建议,生育政策全面放开,取消生育的任何限制,让中国公民真正进入自由生育阶段。虽然取消生育政策限制,让公民自由生育,对生育率回升作用有限,这一措施难以遏制生育率持续下降,但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生育率的下降步伐。

图片



进入 陈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生育政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人口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814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