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武: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99 次 更新时间:2024-02-23 22:41

进入专题: 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长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古代先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察万物之源得出的许多治国之道、为人之学、修身之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结晶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内在的基因密码就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我们要深刻领悟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经过长期实践的探索和检验、历史发展的沉淀和升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这突出体现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通和高度契合的论断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是相互融通和高度契合的,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互促共进、共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深层原因。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关系认识的极大深化,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这里择其要者略举几例。党的思想路线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汉书》所言“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相契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关于认识论和矛盾论的观点,同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特别是关于知行合一、福祸相依等的观点相契合;“天下公义”“兼容并蓄”“集众思,广忠益”等思想主张也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我们党曾创造性地以“小康”这一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的概念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与中国古代社会积累形成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和谐共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等理念中的有益成分相结合,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进一步研究和提炼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并以二者契合之处为着力点和切入口,推动二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造性结合。比如:马克思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安民富民的思想;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克己奉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绳不挠曲、法不阿贵、行义以正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以化人、文以载道、弘道养正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道制欲、不为物使、俭约自守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以行为本、以知促行的思想;等等。这些都可以立足新的时代条件,经过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进行有机贯通。面向未来,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还需要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上付出更大努力。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高长武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进入专题: 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793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