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提 尹韵公: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823 次 更新时间:2024-01-30 17:52

进入专题: 新闻传播学   自主知识体系  

方提   尹韵公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个精辟论断,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指明了踔厉奋发的前进方向,为我们提供了笃行不怠的根本遵循。如果说,整个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母体系的话,那么它辖内的各个门类学科则是独立的子体系。作为子体系之一的新闻传播学,不仅具有哲学社会科学共有的普遍性特征,而且有着自身独具特色的知识体系。

以“三大体系”建设为中心内容

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就是要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认识和经验的完备系统,包括政治观点、立场倾向、符号代码、语言表达、学术理念、视觉记忆和历史文化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在精神领域筑起一座全面而完整、系统而深刻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大厦。

我国充满蓬勃生机的新闻传播活动,为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首先,强大的综合国力为构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筑牢了物质层面的有力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也大步迈进,成为全球屈指可数的传媒大国。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网民群体,造就了全球最大的传媒市场、物流市场、消费市场以及信息汇集、交流、沟通市场。其次,数字时代国内舆论引导的复杂性与急迫性,加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我们构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创造了精神层面的必然前提。世界正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同时我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肩负这样的时代使命,新闻传播学理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自己的职责,积极主动地创造清爽明朗的网络社会空间,为营造健康优质的国际环境注入活力,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本学科思想和智力的有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新近颁布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中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题,就是要以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支撑。由此可见,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必须以“三大体系”建设为中心内容。

中国思想的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

我国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历经多年,目前虽然已大体确立,但是仍然存在着明显不足。一是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我国新闻界事实上分为新闻业界和新闻学界,按正常逻辑,本来应该是学界为业界培养后生力量,业界从学界汲取理论养料,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业界对学界培养的学生颇多不满,必须由业界进行“再教育”,否则学生们普遍不适应媒体工作要求;而学界也普遍看不上业界,认为业界操作不合理论规范。这种认知差异,暴露了新闻传播学学科理论与实践严重分离的状况。二是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学科建设相对薄弱。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中,有的学科强,有的学科弱,有的学科乏力;尤其是互联网勃兴后,信息发散铺天盖地,从博客、微博、微信、短视频等一路狂奔,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问题在于:它究竟属于什么学科?既然它既不属于新闻学,也不属于传播学,是否应该创设一门新的学科,比如网络学,或智能传播学,或数据新闻学?这就表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设置远远滞后于社会实践。三是学科发展跟不上时代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然而,我们却未能拥有与之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大力推进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现在已有少数高校设置了国际传播学,但多数高校尚未意识到这门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和急缺性。四是整个新闻传播学科中,新闻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显示出一定的原创能力,但传播学和网络研究仍然存在简单照搬西方理论的现象。这就告诉我们,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用中国思想阐释中国活动,用中国活动充沛中国思想;用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丰富中国理论。

中国品格的新闻传播学学术体系

学术体系是学科体系的具体展示。学术体系的水平和属性,决定着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水平和属性。学术体系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方向。

当下,构建中国品格的新闻传播学学术体系,要突出以下几点:一是要研究真问题,不要研究假问题伪问题。新闻传播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具备很强的问题意识,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特别是要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二是坚持把学术论著写在中国大地上。新闻传播学的学术论著应当凸显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从我国丰富而生动的新闻传播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视角,提出新观点,创建新理论。反观当下的一些学科学术论文,要么不接地气,脱离实际;要么跟风炒作,瞎说乱道;要么偏重边缘,抓小放大;要么重在“术”描,难于升“道”;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要特别防止一窝蜂涌起,而失去应有的定力和战略眼光;不要写人云亦云的“易碎品”论文,而应花大力气,用“笨”功夫,精心思考、精雕细琢,力争为学科学术写出一批富于理论穿透力和思想深刻性的精品力作,从而给国际学术界提供一些有说服力、有影响力的中国价值命题和中国逻辑框架。三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我们绝不能排斥其他文明的优秀学术成果,也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的最新研究方法,但绝不能把西方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看成“唯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历史唯物论辩证法,分析研究和解读阐释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及其现象、状况和趋势以及运作特征,使我们的理性认识与新闻传播的客观实践,达到同频共振的理想效果。四是不断完善和逐步确定中国底色的学术评价体系。学术评价是“指挥棒”,国外学术评价体系确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也不能完全拿来,而应逐渐探索和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品格的、公认的学术评价体系,以适应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话语体系

一般而言,话语体系是学科范畴内学术体系通过语言符号系统表达概念、判断、思想、术语等的传播手段与方式。不同的学科体系及其学术体系,就会产生具有不同思想指向和价值取向的特定话语表达体系。显然,不同学科体系及其学术体系产生的不同话语体系之间,既有相通性,也有独特性。

打造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话语体系,主要有两个指向:其一,从国内来讲,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化到业界和学界方方面面,不仅要在学理上讲深讲透,在操作上要贯穿贯通,而且还要在实践上落实落细。按照中国气派话语体系的构建要求,我们应用群众的语言回答群众关切的问题和关注的热点,善于把中央文件的政策语言转换成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

其二,从国际来讲,要敢于和善于向全球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力量,彰显中国气势。虽然国际舆论场仍然是西强东弱,但东升西降的历史大趋势已经显露出来。特别是,汉语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欢迎,也正说明我国国际地位的显著上升。

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很高的文化与道义站位。我们应当加大科学论证,提高全球议程设置能力,运用新传播技术的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等平台和渠道,向全世界进行全方位、全视角、全领域的阐释,让越来越多的国外受众和用户了解中国意图,知晓中国主张,看清可亲可信可敬的中国形象,从而使中国能够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应当看到,西方新闻传播学界是很善于提出观点、创造概念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者应当树雄心、立壮志,努力增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主体性和原创能力,提炼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中国新闻传播学之标识性学术概念;在深化同全世界的人文交流交融中,互动互鉴、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大视野、大格局,有力体现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大思想、学术大智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8VXK008)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进入专题: 新闻传播学   自主知识体系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理论新闻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487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