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影 张嘉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的三重维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70 次 更新时间:2022-05-28 23:02

进入专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新影   张嘉欣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因此,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大学生担当意识就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命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应时代需要的应然之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服务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战略任务,可以从关系、内容、实践三个维度着手,揭示融入的内在依据、核心要义和发展策略,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

关系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的可行性

厘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之间的内在关联,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融入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的重要前提,二者在目标导向、价值理念、内容体系上的有机统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的内在依据。

第一,目标导向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目标是实现各国和平相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共同发展。培育大学生担当意识的目标不仅包括培育青年在平凡岗位上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还应增强青年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及推动世界美美与共的人类情怀。二者在目标导向上均呈现出一种“共同体”意识,即兼顾个体进步的同时推动集体共同发展,具有明显的共通性。

第二,价值理念一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要求各国秉承国际事务必须由全人类共同参与、国际规则由全人类共同制定、全球事务由全人类共同治理、发展成果由全人类共享的价值准则,归根到底是“共赢”二字。担当意识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二者在价值理念上都遵循了增进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原则,具有内在一致性。

第三,内容体系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需要个体具备国际视野和人类情怀。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的内容包含自我意识教育、集体主义和家庭责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世界公民意识教育三个方面。二者的内容体系都涵盖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分别从个人自身、个人与家庭和个人、国家与世界三个角度搭建内容框架,绘制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的内容蓝本。

内容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的核心要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就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和人文精神等符合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注入其中,使之成为大学生担当意识的一部分,深化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为何担当、担当什么、怎么担当”等问题的理性认知,激发其对国家担当和世界担当的情感认同,最终将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相统一,并转化落实担当行为。

担当意识的形成需要遵循知行合一的逻辑主线,需要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可以将融入内容划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知识融入、情感融入、能力融入。三个维度的融入内容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首先是知识融入,即大学生形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明确认知。大学生要明确这种理念要求自身所应该具备的世界公民意识、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理念、合作共赢理念、对话协商理念。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青年学生担当意识的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厘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担当意识在社会、国家、世界各方面呈现出的现实样态,形成对社会、国家和世界如何担当的科学认知。

其次是情感融入,即大学生形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情感认同。这种情感认同主要表现为家国情怀和人类情怀,情感融入就是使家国情怀和人类情怀,成为催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大学生国家担当和世界担当的情感原动力,就是以真挚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类情怀感染和启发融入客体,将理性认知内化为融入客体的态度和价值观。家国情怀内在地蕴含着人类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在情感上要达到从维护家庭亲情到深化爱国之情、再到培育人类情怀的目的。

最后是能力融入。在经过知识融入和情感融入两个阶段的积淀后,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还需要通过能力融入,使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自觉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实担当行为,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合作协商能力、国际沟通与交往能力等,最终运用这些能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的贡献。

实践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的对策建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是一个包含“融入主体、融入客体、融入内容、融入载体、融入方式方法”等诸多要素的完整过程,可以从“融入主体—关键对象”“融入内容—中心环节”“融入载体—重要抓手”三方面来提升融入效果。

第一,提升融入主体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要提升全体教师的理论素养。思政课教师要符合“六要”的要求,对待“融入”这一重要课题,要重点提升思维要新、视野要广的能力素养。思政课教师要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和人文精神等纳入教学内容,同时拓展全球视野,充分了解国际国内的时事与趋势,在明白二者异同的基础上坚定“四个自信”。其次,要增强全体教师的融入意识。面对“两个大局”的交织叠加,“融入”不是思政课教师独有的任务,其他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等都要增强对融入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强化融入意识,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融入力度。最后,要凝聚各融入主体的育人合力。家庭方面发挥优良家风对大学生言行举止的引导示范作用,社会方面净化舆论环境,坚决抵制不良社会思潮腐蚀大学生的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保驾护航。凝聚好“家庭—学校—社会”多主体育人合力,立体化、广泛化、多元化地推动融入。

第二,完善融入内容的体系构建。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思政课中的融入,实现思政课内容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效衔接。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在文化多样性教育中帮助学生辩证看待文化多样性,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时促进文化的兼收并蓄、多元共生;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学生面对生态问题的国际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发力,在各类专业课程中适当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教学升华,增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信念感。同时可以增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主题的选修课,完善融入内容在各类课程中的体系构建,让更多有兴趣的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第三,推动融入载体的优化拓展。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第一,协同主渠道和主阵地强化融入的引导力。推动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育人主体、育人内容、育人形式上的协同,既发挥主渠道理论性强的特点实现价值引领,又利用主阵地进行情怀培育和能力提升;第二,利用校园文化感染浸润增强融入的渗透力。从校园标志性建筑物、文化景观等物质文化建设到校史文化资源等精神文化建设,都是开展隐性融入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在校园文化的熏陶浸润中激发深化学生的担当情感意志;第三,丰富各类实践活动拓展融入的影响力。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挖掘和利用好国际化活动资源,参与全球治理实践,以良好的国际担当赢得全世界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认同和赞誉,拓展融入的影响力;第四,运用新兴媒介提升融入的传播力。面对新载体、新技术等瞬息万变的现实条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也必须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各类自媒体充分发挥自身贴近学生生活以及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激发大学生对共同体的深刻归属感和担当意识的强烈认同感,并于短时间内在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传播。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着眼于“两个大局”,深入探索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方式,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任务要求,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引导青年学习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效方式,能够为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助力和理论参考。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项目“统筹发展和安全视域下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1VSZ069)】

(王新影,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嘉欣,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进入专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420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