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和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必将为中国人民完成新时代的使命任务作出新的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机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在时间上持续发展,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动态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意义,使之因时制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的题中之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有必要从历史和哲学的高度回答两个新问题,并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第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需要科学解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性。一方面,民族复兴是我国对内对外政策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度契合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工业时代如此,信息时代依然如此。马克思主义需要回答何为未来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发挥共产党人的作用。另一方面,民族复兴的必然性来自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对中国力量的客观需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需要回答中国要为世界贡献怎样的新思想和新力量,以及如何在新旧思想和力量的更新换代中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需要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提出科学方案。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之一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不断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整生产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与自然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振兴经济,增加就业,致力于增强人民幸福感,并不断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成果中汲取经验启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需要回答中国可持续发展方案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什么,以及如何应对加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给政策法规带来的挑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为实践服务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以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变革,反对资本的无序扩张和贫富差距扩大,着力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对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趋势有科学预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说明,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民对于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的内在需求日渐增多,所谓“美好生活”更多指向了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与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处理物质与精神、各种文明之间的关系中,主张以“人”作为“出发点”,主张以“人”的力量承担历史使命,创造幸福生活;以“人”本身作为“目的地”,坚定相信“人”的幸福生活是各种理想的终点,拒绝将人类作为资本增殖的工具;相信人类是有着共同命运的有机整体,反对国家之间彼此伤害的消极竞争。可见,唯物史观与中国本土人文主义精神在“以人为本”方面高度一致,并在中国共同营造了维护人民尊严、捍卫人民利益、实现人民理想的良好氛围。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进路
在新征程上,坚持“两个结合”,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科学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解决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必然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与时俱进,而马克思主义可以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现代社会既需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又需要应对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马克思主义作为兼具人本精神与现代追求的科学理论,可以为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提供有益启示。
第三,有效应对国际国内发展形势。马克思主义产生前后是欧洲主权国家矛盾较为尖锐的时期,也是欧洲革命运动较为兴盛的时期。在对资本和国家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具有的跨越民族国家、心系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可以为中国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思想指导。
第四,合理设定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突出体现在科学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动员社会力量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更好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因此,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在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从加快实现共同富裕与可持续发展等多维度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行稳致远。
张一飞,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24日)